潜夫论 王符 志氏姓 第三十五

昔者圣王观象于乾坤,考度于神明,探命历之去就,省群臣之德业,而赐姓命氏,因彰德功〔二〕。传称民〔三〕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千世能听其官者,而物赐之姓,是谓百姓。姓有彻品十〔四〕,于王谓之千品〔五〕。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六〕。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七〕。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则不能改也。故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八〕,或氏于国〔九〕,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事,或氏于居〔一0〕,或氏于志。若夫五帝三王之世,所谓号也;文、武、昭、景、成、宣、戴、桓,所谓谥也;齐、鲁、吴、楚、秦、晋、燕、赵,所谓国也;王氏、侯氏、王孙、公孙,所谓爵也;司马、司徒、中行〔一一〕、下军〔一二〕,所谓官也;伯有、孟孙、子服、叔子〔一三〕,所谓字也;巫氏、匠氏、陶氏,〔一四〕所谓事也;东门、西门〔一五〕、南宫、东郭〔一六〕、北郭,所谓居也;三乌〔一七〕、五鹿〔一八〕、青牛〔一九〕、白马〔二0〕,所谓志也〔二一〕:凡厥姓氏,皆出属而不可胜纪也〔二二〕。

〔一〕○铎按:吹律定姓,肇自轩辕,胙土命氏,传之唐世,由来尚矣。中叶以降,谱牒湮沉,溷冒因仍,昧其初祖;重以古今遞嬗,南北遷移,聲有轉訛,字多增省,重■貤謬,治絲而棼。盖在昔已病奇觚,后来几成绝学。考姓氏之书,世本最古。继是有作,则节信此文及应劭氏姓篇、贾执英贤传之类,卓尔见称。次则林宝元和姓纂、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王应麟姓氏急就篇、郑樵通志氏族略诸书,并伤龃龉。明季以还,又不下十余部,群相蹈袭,自郐无讥。凌氏统谱,更为妄作。清嘉庆中,武威学者张澍,寻潜夫之坠绪,慕仲远之博闻,为姓氏五书,刊行者有寻源、辨误二种,虽不无瑕颣,实洞见本原,李慈铭所谓凉士之杰出者也。今校正此卷,则有取其说焉。

〔二〕白虎通姓名篇云:“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三〕“民”旧作“氏”。

〔四〕“十”字旧空。

〔五〕“传称”以下见楚语。“子弟”下“千”字、“世”字并衍。○铎按:“千世”当从楚语作“之质”。十二字为句。

〔六〕旧脱“子赐弃姓”四字,据天中记廿四补。礼记大传疏引郑康成驳五经异义云:“尧赐伯夷姓曰姜,赐禹姓曰姒,赐契姓曰子,赐稷姓曰姬,着在书传。”周语:‘太子晋云:“禹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四岳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七〕隐八年左传。

〔八〕“邑”字衍。

〔九〕“国”旧作“爵”,今移正,与下文相应。

〔一0〕以上二十字旧脱。按御览三百六十二引风俗通氏姓篇序俱与此同,今据补。

〔一一〕中行见下晋公族注。

〔一二〕元和姓纂云:“左传,晋栾黡为下军大夫,子孙氏焉。”按栾氏世将下军。僖廿七年传:“栾枝将下军。”文十二年传:“栾盾将下军。”成二年传:“栾书将下军。”襄十三年传:“栾黡将下军。”

〔一三〕“子”疑“孙”,并见下。

〔一四〕风俗通作“巫、卜、陶、匠”,此亦当有卜氏。

〔一五〕意林作“西都”,通志氏族略五、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并同。广韵十二齐“西”字注、通鉴一“西门豹”注又引作“西郭”。

〔一六〕意林、广韵、通鉴注并无“东郭”,疑衍。○铎按:此所举皆以四为率,又东、西、南、北亦顺,则“东郭”不当有。

〔一七〕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有三乌大夫,因氏焉。汉有三乌群。”元和姓纂又云:“三乌,姜姓,炎帝之后,为侯国,因氏焉。”

〔一八〕氏族略三云:“晋公子重耳封舅犯于五鹿,支孙氏焉。”按汉书有五鹿充宗。○铎按:姓纂十姥云:“赵有将军五鹿卢。”

〔一九〕氏族略四云:“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山东人也。”按王氏著书在初平前,是古有此姓矣。青牛先生见魏略,魏志管宁传裴松之注引之。

〔二0〕氏族略四引风俗通云:“微子乘白马朝周,因氏焉。”

〔二一〕“志”意林作“地”。按风俗通作“职”,志、职声相近。

〔二二〕“出”当作“此”。汉书王莽传云:“如此属不可胜记。”淮南子泛论训亦云:“凡此之属,皆不可胜着于书策竹帛,而藏于官府者也。”

卫侯灭邢,昭公娶同姓,言皆同祖也〔一〕。近古以来,则不必然。古之赐姓,大谛可用,其余则难。周室衰微,吴、楚僭号,下历七国,咸各称王〔二〕。故王氏、王孙氏、公孙氏及氏谥官〔三〕,国自有之,千八百国,谥官万数,故元不可同也。及孙氏者,或王孙之班也,或诸孙之班也〔四〕,故有〔五〕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亦有杂厝〔六〕,变而相入,或从母姓〔七〕,或避怨雠〔八〕。夫吹律定姓,惟圣能之〔九〕。今民散久〔一0〕,鲜克达〔一一〕音律。天主尊正其祖〔一二〕。故且略纪显者,以待士合揖损焉。〔一三〕

〔一〕春秋僖廿五年:“卫侯毁灭邢”,左传云:“同姓也,故名。”哀十二年“孟子卒”,左传云:“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论语:‘陈司败云:“君娶于吴为同姓。”’御览引风俗通云:“公羊讥卫灭邢,论语贬昭公娶于吴,讳同姓也。”

〔二〕淮南子览冥训云:“晚世之时,七国异族。”高诱注:“七国,齐、楚、燕、赵、韩、魏、秦也。齐姓田,楚姓芈,燕姓姬,赵姓赵,韩姓韩,魏姓魏,秦姓嬴,故异族也。”

〔三〕“氏谥”旧倒。

〔四〕“班”犹“别”也。

〔五〕“有”旧脱。

〔六〕汉书地理志云:“五方杂厝”,晋灼云:‘厝,古“错”字。’

〔七〕汉书夏侯婴传云:“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八〕如下所云智果、张良之类。○铎按:广韵十二霁“桂”字下载后汉炅横四子改姓桂、●、炔,字皆九画,亦其类也。

〔九〕白虎通姓名篇云:“古者,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铎按:“圣”即“圣人”,详德化篇“圣深知之”注。

〔一0〕论语。○铎按:叙录叙交际作“今民迁久”,同。说详彼。

〔一一〕“达”旧作“远”。

〔一二〕“天主”疑“人生”之误。毛诗序云:“生民尊祖也。”王先生云:‘“天主”疑“定姓”之误。’

〔一三〕“士”当作“三”,“三合”即“参合”。韩非子主道篇云:“以参合阅焉。”史记仓公传云:“参合于人。”后汉书文苑边韶传云:“检括参合。”“揖”与“挹”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伏羲姓风,其后封任、宿、须朐、颛臾四国,实司大■与有济之祀〔一〕,且为东蒙主〔二〕。鲁僖公母成风,盖须朐之女也〔三〕。季氏欲伐颛臾,而孔子讥之〔四〕。

〔一〕见僖廿一年左传。“朐”作“句”。按僖廿二年公羊传作“朐”,文七年传同。○铎按:僖廿二年左传亦作“句”。

〔二〕论语。

〔三〕左传。

〔四〕论语。

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一〕,折民惟刑〔二〕,以封申、吕〔三〕。裔生尚〔四〕,为文王师〔五〕,克殷而封之齐〔六〕,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七〕。申〔八〕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九〕,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一0〕。”宛西三十里有吕城〔一一〕。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一二〕。姜戎居伊、洛之闲,晋惠公徙置陆浑〔一三〕。州、薄、甘、戏、露、怡〔一四〕,及齐之国氏〔一五〕、高氏〔一六〕、襄氏〔一七〕、隰氏〔一八〕、士强氏〔一九〕、东郭氏〔二0〕、雍门氏〔二一〕、子雅氏〔二二〕、子尾氏〔二三〕、子襄氏〔二四〕、子渊氏〔二五〕、子干氏〔二六〕、公旗氏〔二七〕、翰公氏〔二八〕、贺氏〔二九〕、卢氏〔三0〕,皆姜姓也。

〔一〕书尧典。

〔二〕书吕刑。

〔三〕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诗崧高毛传:“尧之时,姜氏为四伯,掌四岳之祀,述诸侯之职。于周,则有甫,有申,有齐,有许也。”按“甫”与“吕”通。书吕刑,孝经、礼记并引作甫刑。史记周本纪亦云:“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

〔四〕“裔”上疑脱字。齐世家云:“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

〔五〕世家云:“西伯猎,遇太公于渭之阳,载与俱归,立为师。”

〔六〕世家云:“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邱。”

〔七〕水经注廿三阴沟水篇引世本云:“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

〔八〕“申”旧脱。

〔九〕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宛注云:“故申伯国。县南有北筮山。”又育阳注云:“有南筮聚,在东北。”○铎按:北序山又名北筮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踵括地志之谬,谓申城在南阳县北,皆由误读此句,以“宛北”连文。陈奂诗毛氏传疏已纠之。

〔一0〕与今诗不同,说见三式篇。

〔一一〕“城”旧作“望”。史记齐世家集解:‘徐广曰:“吕在南阳宛县西。”’水经注淯水篇云:“梅溪又径宛西吕城东。”

〔一二〕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许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

〔一三〕僖廿二年左传:“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襄十四年传以为姜戎氏,谓“诸戎是四岳之裔胄”,杜注:“四岳之后皆姓姜,又别为允姓。”昭九年传云:“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按僖传杜注:“允姓之戎居陆浑,在秦、晋西北,二国诱而徙之伊川,遂从戎号,至今为陆浑县。”据疏,陆浑是敦煌之地名,徙之伊川,复以陆浑为名,非本居伊、洛徙置陆浑也。僖十一年传“伊、雒之戎同伐京师”,杜注:“杂戎居伊水、洛水之闲者。”此又先居伊、雒,非秦、晋所迁者。

〔一四〕“怡”旧作“帖”。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云:“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路史后纪四云:“黄帝封参卢于路”,注:‘亦作“露”。’又云:“伊、列、舟、骀、淳、戏、怡、向、州、薄、甘、隋、纪,皆姜国也。禹有天下,封怡以绍烈山,是为默台。”

〔一五〕“氏”字旧空,据程本补。昭四年左传杜注:“国氏,齐正卿,姜姓。”广韵二十五德“国”字注云:“太公之后。”

〔一六〕“高氏”旧空,据程本补。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齐文公赤生公子高,孙傒以王父字为氏。”按高傒见左传。

〔一七〕“襄”字旧空,据程本补。“氏”字各本并脱。襄廿三年左传齐有襄罢师,廿五年传齐有襄伊,二襄皆齐公族。

〔一八〕氏族略三云:“齐庄公子廖封于隰阴,故以为氏。”齐语隰朋,韦昭注:“齐庄公之曾孙,戴仲之子成子也。”○铎按:齐有两庄公,此春秋前之庄公赎。

〔一九〕旧作“士氏、强氏”,据后纪四改。按“士”下“氏”字即“襄”字下所脱,今移正。○铎按:作“士氏、强氏”是也。成十八年左传有士华免,杜注:“齐大夫。”又齐策一、吕氏春秋知士篇有士尉。东观汉记有强华,“强”与“强”同。路史合二氏而一之,盖不足据。

〔二0〕襄廿五年左传:‘东郭偃曰:“臣出自桓。”’

〔二一〕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齐顷公生子夏胜,以所居门为雍门氏。”按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雍门,齐西门也。”

〔二二〕氏族略三云:“齐惠公之孙公孙灶字子雅之后。”○铎按:亦见吕氏春秋慎行篇注、襄三十年左传注、姓纂六止引英贤传。

〔二三〕氏族略三云:“齐惠公之孙公孙虿字子尾之后。”按公孙灶、公孙虿见襄廿九年左传,子雅、子尾见襄廿八年传。昭十年传疏云:“齐惠公生子栾、公子高。高生子尾,栾生子雅。”○铎按:亦见吕氏春秋注、姓纂六止。

〔二四〕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齐惠公子子襄之后。”“惠”旧作“桓”,据氏族略三改。

〔二五〕古今姓氏书辨证子泉氏引世本云:“齐顷公生子泉湫,因氏焉。”按“子泉”即“子渊”,唐人避讳改。昭廿六年左传齐有子渊捷子车,八年传杜注:“子车,顷公之孙捷也。”○铎按:氏族略亦作“子泉”,避唐讳相沿未改。

〔二六〕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齐顷公子子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有子干■。”按昭十四年左传作子韩■。氏族略三引世本云:“公子都字子干。”

〔二七〕广韵一东“公”字注云:“齐悼子公旗之后。”按“悼子”当是“悼公子”。○铎按:亦见姓氏书辨证一东、氏族略三。

〔二八〕后纪四作“公翰”。○铎按:广韵一东载齐公族又有公牵氏、公纪氏、公牛氏,“公”字并在前,此“翰公”盖误倒。

〔二九〕元和姓纂云:“齐公族庆父之后庆克生庆封,以罪奔吴,汉末徙会稽山阴。后汉庆仪为汝阴令,曾孙纯避安帝父讳,始改贺氏。”氏族略四云:“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

〔三0〕元和姓纂云:“齐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因姓卢氏。”○铎按:广韵十一模同,亦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滕、蒧、任、拘、厘、姞、嬛、衣氏也〔一〕。当春秋,晋有祁奚,举子荐雠,以忠直着〔二〕。莒子姓己氏〔三〕。夏之兴,有任奚为夏车正,以封于薛,后迁于邳,其嗣仲●居薛,为汤左相〔四〕。王季之妃大任,〔五〕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遇、狂大氏,皆任姓也〔六〕。姞氏女为后稷元妃〔七〕,繁育周先〔八〕。姞氏封于燕,〔九〕有贱妾燕姞,梦神与之兰曰:“余为伯鯈〔一0〕,余尔祖也。是以有国香,人服媚〔一一〕。”及文公见姞,赐兰而御之。姞言其梦,且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乎?”公曰:“诺。”遂生穆公〔一二〕。姞氏之别,有阚、尹〔一三〕、蔡、光、鲁、雍〔一四〕、断、密须氏〔一五〕。及汉,河东有郅都〔一六〕,汝南有郅君章〔一七〕,姓音与古姞同〔一八〕,而书其字异,二人皆著名当世。

〔一〕“滕蒧任”旧作“胜藏伾”,据晋语四改。“拘”晋语作“荀”,广韵四十五厚引晋语作“苟”,路史国名纪一、后纪五并作“苟”,以为作“荀”者非。元和姓纂“苟姓”亦云:“国语黄帝之后。”按拘、苟并从句得声。“厘”、“衣”,韦昭本作“僖”、“依”,史记五帝纪集解引虞翻注与此同。“嬛”字旧脱,亦依虞注补,韦本作“儇”。○经义述闻卷廿一王引之曰:‘路史“荀”作“苟”是也。广韵:“苟姓出河内、河南、西河三望。”国语云:“本自黄帝之子。汉有苟参。古厚切。”“荀本姓郇,后去邑为荀,今出颍川。相伦切。”是荀姓为文王之后,苟姓为黄帝之后。轩辕黄帝传亦作“苟”。潜夫论“苟”作“拘”,古声相近。又案“依”当作“衣”,潜夫论正作“衣”,史记五帝纪集解、单行本索隐引国语并作“衣”。郑注中庸曰:“今姓有衣者。”广韵“衣”字云:“姓,出姓苑。”而“依”字不以为姓,则国语之本作“衣”明矣。’○张澍养素堂文集十五与王伯申书云:‘山海经大荒国北“毛民之国,依姓。”是古有依姓也。盖衣为殷姓之后,齐人有之,见郑康成礼记注、高诱吕氏春秋注。依则黄帝之后,各不相蒙。唐书孝友传,梓潼有依政,可证已。广韵于姓氏遗漏甚多,不得以其不载,遂谓无依姓也。’○铎按:张说是,此文“衣”当据晋语改“依”。“蒧”当作“葴”。

〔二〕襄三年左传。按氏族略三以奚为晋献侯四世孙。晋语韦昭注云:“晋大夫高梁伯之子。”此以为黄帝后,盖误。下晋公族有祁氏,奚之所自出也。○铎按:祁奚事亦见晋语七、吕氏春秋去私篇。

〔三〕按文八年左传云:“穆伯奔莒,从己氏。”隐二年左传疏称,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引世本:“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是莒本姓嬴,改己,非黄帝之后己姓矣。

〔四〕定元年左传“任奚”作“奚仲”,“●”作“虺”。“邳”旧作“祁”,据传改。○铎按:奚仲作车,见世本作篇。

〔五〕诗大明:“挚仲氏任”,毛传:“挚国任姓之中女也。”周语:‘富辰曰:“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韦昭注:“挚、畴二国,任姓,奚仲、仲虺之后。大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也。”

〔六〕隐十一年左传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路史后纪五黄帝纪“谢、章”下“昌”上有舒、洛二国,又八高阳纪注云:“舒又自一国,乃黄帝之后任姓,见潜夫论。”国名纪一同。国名纪又云:“采,纪姓。王符以为任姓,非。”又云:‘遇,宜即番禺。王符作“卑过”,讹。’后纪五又云:‘遇见潜夫,或作“过”,非。’今按“采”即世本“舒”,“结”即世本“终”。国名纪“结”亦作“终”,其作“洛”者误。洛见郑语,韦昭以为赤狄隗姓也。昌、吕,卑、毕,遇、过,皆字形相近,传本各异。惟“狂大”不载世本,后纪五、国名纪一并作“狂犬”,疑即太戎氏,见下。○铎按:姓氏急就篇亦作“吕、毕、过”,“昌、卑、遇”盖讹。

〔七〕“姞”旧作“台”。说文云:“姞,黄帝之后百■姓,后稷妃家也。”宣三年左传云:“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百■传作伯鯈。

〔八〕昭元年左传云:“蕃育其子孙。”繁、蕃古字通。御览八百廿二引春秋元命苞云:“周先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周先”用彼文。

〔九〕隐五年左传疏引世本云:“燕国,姞姓。”汉书地理志东郡南燕注云:“南燕国,姞姓,黄帝后。”王先生云:‘后汉书郅恽传注引潜夫论以“周先姞氏封于燕”为句。’○铎按:章怀读“周先”属下,不可从。

〔一0〕“鯈”旧作“儵”。

〔一一〕“媚”下脱“之”字。

〔一二〕宣三年左传。

〔一三〕诗都人士:“谓之尹、吉”,郑笺:‘吉,读为“姞”。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旧姓也。’后纪五、国名纪一“尹”并作“允”,误。

〔一四〕桓十一年左传:“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杜注:“雍,氏;姞,姓。”○铎按:隐五年左传疏引世本:“燕国,姞姓。”秦嘉谟世本辑补据之,谓此“燕”误作“蔡”。又引“光”作“先”,谓与侁、姺同。复据文六年左传:“杜祁以君故,让偪姞而上之”,杜注:“偪姞,姞姓之女”,订“鲁”为“偪”。盖可从。

〔一五〕周语韦昭注引世本云:“密须,姞姓。”○铎按:诗韩弈传:“姞,蹶父姓也。”秦氏据订“断”为“蹶”,宜亦可从。

〔一六〕汉书酷吏传。

〔一七〕后汉书:“郅恽,字君章。”

〔一八〕○铎按:郅、姞同质部,音相近也。

少■氏之世衰,而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一〕。夫黎,颛顼氏裔子吴回也〔二〕。为高辛氏火正,淳耀天明地德,光四海也,故名祝融〔三〕。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继重、黎之后不忘旧者,羲伯复治之。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别其分主,以历三代,而封于程。其在周世,为宣王大司马,诗美“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其后失守,适晋为司马,迁自谓其后〔四〕。

〔一〕“少■氏”至此,本楚语。

〔二〕按大戴礼帝系篇:“颛顼产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史记楚世家云:“帝喾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徐广注引世本亦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是吴回与黎非一人。而高诱注淮南时则训云:“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吴回也。一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与此同。是古有此说也。○铎按: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后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家,则称重黎。楚世家索隐引刘氏说。

〔三〕“夫黎”以下本郑语。“颛顼氏”八字,郑语所无,盖据他书。○铎按:此上“颛顼受之”至“绝地天通”本楚语。

〔四〕“三苗”至“为司马”本楚语。按楚语云:“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史记自序本之,又云:“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此云“适晋为司马”,盖误。诗,常武诗。○铎按:此疑当作“适晋焉。司马迁自谓其后。”“焉”误作“为”,因以“司马”带上读,而与楚语相违矣。古书焉、为二字多相乱,楚语上篇:“胡美之为?”下篇:“何宝之为?”今本“为”并误作“焉”,犹此文“焉”讹作“为”也。

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一〕。己姓之嗣飂叔安〔二〕,其裔子曰董父〔三〕,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四〕。乃学扰龙〔五〕,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朡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六〕。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七〕。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八〕。

〔一〕郑语“秃”作“董”,“姜”作“秃”,“斯”作“斟”。按史记楚世家索隐引世本“斟”亦作“斯”。董、秃详下。○铎按:作“斟”是也。路史国名纪三云:“斟,己姓。北海斟县有斟亭。”汉书地理志作“?”,音斟。玉篇作“■”。张澍姓氏寻源十二侵亦据郑语列斟氏,云:‘他书引国语云:“黎后有斟姓”,盖以祝融即重黎也。’其四支斯氏,与此无涉。郑语云:“斟氏无后。”故下文不复出。

〔二〕○铎按:汉书人表作廖叔安。论衡龙虚篇作飂叔宋,洪亮吉及孙蜀丞先生并谓“宋”字误。

〔三〕○铎按:昭廿九年左传“其”作“有”,论衡同。

〔四〕○铎按:“焉”传作“之”,论衡同。“焉”犹“之”也。

〔五〕○铎按:传作“乃扰畜龙”,论衡同。上文云:“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则已无待于学。此盖因畜、学音近,又涉传下文“刘累学扰龙”而误。

〔六〕“飂叔安”以下,本昭廿九年左传。按传云:“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盖孔甲以豕韦国封累,非豕韦本能驯龙,而以累代之。此文盖误会传意。“朡”传作“鬷”。

〔七〕荀子宥坐篇:‘孔子曰:“以忠者为必用耶?关龙逢不见刑乎!”’韩诗外传四:“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邱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桀囚而杀之。”按关、豢声相近。○黄生义府:‘他书多作关龙逢,予乃知“关”当读为“豢”,即古豢龙氏之后也。若不读潜夫论,鲜不以“关”为姓,以“龙逢”为名矣。’

〔八〕郑语云:“己姓,昆吾、苏、顾、温、董。”按借、苏字形相近,往往致误。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江阳侯苏嘉,徐广曰:‘“苏”一作“籍”。’晋世家献侯籍,索隐云:‘系本及谯周皆作“苏”。’○铎按:下文“周武王时有苏忿生”云云,即承此言,则本作“苏”明矣。

秃姓朡夷、豢龙,则夏灭之〔一〕。彭〔二〕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三〕。姜姓会人,则周灭之〔四〕。

〔一〕郑语“秃”作“董”,“朡”作“鬷”。○铎按:此承上八姓言,则作“秃”是。

〔二〕“彭”旧作“祖”。○铎按:笺重出,当删。

〔三〕“彭姓”旧作“祖姓”,据郑语改。

〔四〕旧脱“周”字。郑语云:“秃姓舟人,则周灭之。”按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四曰会人。”索隐引系本作郐人,即下妘姓之会也。此“会人”盖“舟人”之误。国名纪六引潜夫论:“曹有姜姓者。”“曹”又“会”之误。

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偪阳〔一〕。鄢取仲任为妻,贪冒爱■,蔑贤简能,是用亡邦〔二〕。会在河、伊之间,其君骄贪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诗人忧之,故作羔裘,闵其痛悼也;匪风,冀君先教也。会仲不悟,重氏伐之,上下不能相使,禁罚不行,遂以见亡〔三〕。路子婴儿,娶晋成公姊为夫人,酆舒为政而虐之。晋伯宗怒,遂伐灭路〔四〕。荀罃武子伐灭偪阳〔五〕。曹姓封于邾〔六〕;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七〕,皆楚灭之〔八〕。

〔一〕郑语“鄢”作“邬”,“会”作“郐”。按韦昭注周语云:“鄢,妘姓之国。”○铎按:姓氏急就篇下亦据周语作“鄢”。郑语“邬”字讹。姓纂十四泰云:“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会氏。”

〔二〕周语云:“鄢之亡也,由仲任。”

〔三〕郑语云:“济、洛、河、颍之间,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逸周书史记解云:“昔有郐君,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后□小弱,禁伐不行,重氏伐之,郐君以亡。”按重氏灭郐,在高辛十六年,见竹书纪年,非郑语及诗所云也。此合言之,误。后纪八高阳纪亦误仍之。诗桧风释文:‘“桧”本又作“郐”。’此说羔裘、匪风,盖本之三家诗序。○铎按:陈氏鲁诗遗说考七以此本鲁诗说。又郐国为郑武公所灭,见郑康成诗谱,自与重氏灭郐无涉。

〔四〕宣十五年左传。“路”今作“潞”,“成公”作“景公”,“虐”作“杀”,又云:“虐我伯姬。”虐、杀义同。宣十八年传云:“凡自虐其君曰弒。”○俞樾群经平议三十一云:‘“杀”与“虐”同义,故尚书吕刑篇:“惟作五虐之刑曰法”,墨子尚同中篇作“唯作五杀之刑曰法。”’○铎按:此说本惠栋春秋左传补注。

〔五〕襄十年左传。

〔六〕郑语云:“曹姓邹、莒。”邹、邾声相近。隐元年左传杜注:“邾,今鲁国邹县也。”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五曰曹姓。”集解引世本云:“曹姓者,邾是也。”

〔七〕庄五年左传疏引杜世族谱云:“小邾,邾侠之后也。夷父颜有功于周,其子友别封为附庸,居郳。”又引世本注云:“邾颜别封小子肥于郳,为小邾子。”是友有二名也。

〔八〕汉书地理志云:“鲁国驺,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隐元年左传疏引世族谱云:“邾文公迁于绎。桓公以下,春秋后八世而楚灭之。”续汉书郡国志江夏郡邾县,刘昭注引地道记曰:“楚灭邾,徙其君此城。”水经注卅五江水篇:“又东过邾县南”,注云:“楚宣王灭邾,徙君于此。”

芈姓之裔熊严,成王封之于楚,是谓粥熊,又号粥子〔一〕。生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二〕。紃嗣为荆子,或封于夔,或封于越〔三〕。夔子不祀祝融、粥熊,楚伐灭〔四〕。公族有楚季氏〔五〕、列宗氏、斗强氏〔六〕、良臣氏〔七〕、耆氏、门氏〔八〕、侯氏、季融氏〔九〕、仲熊氏〔一0〕、子季氏〔一一〕、阳氏、〔一二〕无钩氏〔一三〕、蒍氏〔一四〕、善氏、阳氏〔一五〕、昭氏、景氏〔一六〕、严氏〔一七〕、婴齐氏〔一八〕、来氏〔一九〕、来纤氏、即氏、申氏〔二0〕、●氏〔二一〕、沈氏〔二二〕、贺氏、咸氏〔二三〕、吉白氏、伍氏〔二四〕、沈瀸氏、余推氏、公建氏〔二五〕、子南氏〔二六〕、子庚氏〔二七〕、子午氏〔二八〕、子西氏〔二九〕、王孙、田公氏〔三0〕、舒坚氏〔三一〕、鲁阳氏〔三二〕、黑肱氏〔三三〕,皆芈姓也。

〔一〕按史记楚世家,鬻融子事文王,蚤卒,成王封其曾孙熊绎于楚。熊严则熊绎六世孙也。此合熊严、粥熊为一人,误矣。

〔二〕郑语。

〔三〕郑语云:“芈姓夔、越,不足命也。”僖廿六年左传:‘夔子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杜注:“熊挚,楚嫡子,有疾不得嗣位,故别封为夔子。”’楚世家正义引宋均乐纬注,以熊挚为熊渠嫡嗣。世家又云:“熊渠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此文似以封夔、越者为伯霜、仲雪诸人。

〔四〕僖廿六年左传。“灭”下当脱“之”字。○铎按:传作“楚人让之”,当据补“之”字。

〔五〕下云:“楚季者,王子敖之曾孙。”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楚若敖生楚季,因氏焉。”○铎按:氏族略四同。

〔六〕氏族略五引世本云:“若敖生斗强,因氏焉。”

〔七〕“良”旧作“艮”,据后纪八改。○铎按:秦氏世本辑补引正作“良臣氏”。

〔八〕后纪八有耆门氏。○铎按:此疑当作“斗耆氏”。氏族略四引英贤传云:“斗伯比之孙斗耆仕晋,因氏焉。”“斗”或作“斗”,因误作“门”,又倒在下。

〔九〕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楚斗廉生季融,子孙氏焉。”

〔一0〕后纪八“熊”作“雄”,注云:‘潜夫论作“熊”,非。’○铎按:姓纂一宋、氏族略四并作“仲熊氏”。

〔一一〕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楚公族。”○铎按:姓纂六止同,脱“世本”二字。

〔一二〕昭十七年左传“楚阳■为令尹”,杜注:“阳■,穆王曾孙令尹子瑕。”疏引世本:“穆王生王子扬,扬生尹,尹生令尹■。”按“扬”盖“阳”之误,■以王父字为氏。○铎按:廿七年传有阳■子阳令终。

〔一三〕“钩”旧作“钧”,据氏族略三、后纪八、广韵十虞“无”字注改。无钩即薳章字,见下。

〔一四〕左传亦作“薳”。氏族略三云:“薳章食邑于薳,故以命氏。”○铎按:蒍、薳同字,歌、寒对转。

〔一五〕阳氏已见上,此误。

〔一六〕离骚序云:“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屈、昭、景。”

〔一七〕元和姓纂云:“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避明帝讳改为严氏。”

〔一八〕氏族略四云:“楚穆王之子公子婴齐之后。”按公子婴齐字子重,见左传。○铎按:见宣十一年传杜注。

〔一九〕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楚有来英。”

〔二0〕申氏见下。

〔二一〕“●”后纪八作“钧”。按广韵十八谆“钧”字注引风俗通云:“钧姓,楚大夫元钧之后。”元和姓纂、氏族略四并同。

〔二二〕氏族略二云:“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

〔二三〕“咸”疑“箴”。元和姓纂云:“箴氏,楚大夫箴尹斗克黄之后,子孙以官为氏。”按箴尹克黄见宣四年左传。

〔二四〕宣十二年左传楚伍参,杜注:“伍奢之祖父。”

〔二五〕“公”疑是“子”。元和姓纂有子建氏,楚平王太子建之后。按太子建见昭十九年左传。○铎按:氏族略四引风俗通有公建氏。

〔二六〕氏族略三云:“楚庄王之子公子追舒之后,为子南氏。”公子追舒字子南,见左传。○铎按:襄十五年传杜注。

〔二七〕氏族略三云:“楚公子午字子庚,其后以王父字为氏。”按襄十二年左传杜注:“子庚,庄王子午也。”

〔二八〕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楚公子午之后。”

〔二九〕旧脱“子”字,据后纪八补。氏族略三云:“楚公子申字子西之后。”按昭廿六年左传杜注:“子西,平王之长庶。”

〔三0〕荀子非十二子篇杨倞注引世本云:“楚平王孙有田公它成。”按“王孙”下疑脱“氏”字。哀十一年左传云:“子胥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

〔三一〕元和姓纂云:“潜夫论楚公族有舒坚文叔为大夫。”氏族略四同。按潜夫论无“文叔为大夫”之文,当别引他书,而传写失之。

〔三二〕楚语:“惠王以梁与鲁阳文子”,韦昭注:“文子,平王之孙,司马子期子鲁阳公也。”

〔三三〕氏族略四云:“楚共王之子公子黑肱之后。”按公子黑肱字子■,见襄廿七年左传。

楚季者,王子敖之曾孙也。蚡冒生蒍章者,王子无钩也〔一〕。令尹孙叔敖者,蒍章之子也〔二〕。左司马戍者,庄王之曾孙也〔三〕。叶公诸梁者,戍之第三弟也〔四〕。楚大夫申无畏者,又氏文氏〔五〕。

〔一〕“蒍章”左传作“薳章”,“钩”旧作“钧”。元和姓纂引云:“楚蚡冒生薳章,为王子无钩氏。”氏族略三同。书唐宰相世系表云:“王子蒍章字无钩。”

〔二〕僖廿七年左传蒍贾,杜注:“孙叔敖之父。”宣十一年传疏引服虔说同。高诱注吕氏春秋情欲篇、异宝篇、知分篇并云:“贾子”,其注淮南子泛论训则云:“孙叔敖,楚大夫蒍贾伯盈子。或曰章子也。”以叔敖为蒍章子,盖古有此说矣。

〔三〕昭十九年左传沈尹戍,杜注:“庄王曾孙叶公诸梁父也。”廿七年传称左司马沈尹戍。

〔四〕“弟”当作“子”。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楚沈尹戍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吕氏春秋慎行论高诱注、定五年左传杜注、楚语韦昭注并以诸梁为戍之子。哀十九年传称沈诸梁。

〔五〕文十年左传文之无畏,宣十四年传称申舟。○铎按:淮南子主术训称文无畏,吕氏春秋行论篇注:“无畏申周,楚大夫也。”“舟”与“周”同。

初,纣有苏氏以妲己女而亡殷〔一〕。周武王时,有苏忿生为司寇而封温〔二〕。其后洛邑有苏秦〔三〕。

〔一〕文有脱误。晋语:‘史苏曰:“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韦昭注:“有苏,己姓之国。”’按此节即上文昆吾之后籍国也。

〔二〕成十一年左传。

〔三〕史记云:“苏秦者,东周雒阳人。”索隐云:“盖苏忿生之后,己姓也。”○铎按:“初”至“苏秦”三十三字当在上文“昆吾、籍、扈、温、董”下,今错在此,语脉断矣。

高陽氏之世有才子八人,蒼舒、隤凱、擣戭、大臨、■降、庭堅、仲容、叔達,天下之人謂之八凱〔一〕。

〔一〕注见五德志。

后嗣有皋陶,事舜。舜曰:“皋陶!蛮夷滑夏,寇贼奸宄,女作士〔一〕。”其子伯翳,能议百姓以佐舜、禹〔二〕,扰驯鸟兽,舜赐姓嬴〔三〕。

〔一〕书尧典。“滑”今作“猾”。钱宫詹云:‘说文无“猾”字。史记酷吏传:“滑贼任威”,汉书亦作“猾”。盖篆体从水从犬之字,偏旁相涉而误。’继培按:叙录作“猾夏”。○铎按:此后出分化字,非偏旁涉误。

〔二〕“姓”当作“物”。郑语云:“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

〔三〕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柏”与“伯”通。

后有仲衍〔一〕,鸟体人言〔二〕,为夏帝大戊御〔三〕。嗣及费仲,生恶来、季胜〔四〕。武王伐纣,幷杀恶来〔五〕。

〔一〕秦纪“仲”作“中”。○铎按:赵世家同。

〔二〕“言”旧作“元”,据纪改。赵世家又云:“人面鸟噣。”

〔三〕“夏”当作“殷”。秦纪云:“帝大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赵世家云:“降佐殷帝大戊。”

〔四〕按秦纪,仲衍玄孙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季胜。费仲乃费氏费昌之后,出柏翳子若木。中衍则柏翳子大廉玄孙鸟俗氏也。

〔五〕秦纪。

季胜之后有造父,以善御事周穆王。穆王游西海忘归,于是徐偃作乱,造父御,一日千里〔一〕,以征之。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其后失守,至于赵夙,仕晋卿大夫,十一世而为列侯,五世而为武灵王,五世亡赵〔二〕。恭叔氏、邯郸氏〔三〕、訾辱氏、婴齐氏、楼季氏〔四〕、卢氏、原氏〔五〕,皆赵嬴姓也。

〔一〕意林作“造父主御,日行千里。”○赵世家作“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索隐引谯周曰:“徐偃王与楚文王同时,去周穆王远矣。且王者行有周卫,岂闻乱而独■日行千里乎?”○铎按:据此文作乱者乃徐偃,谅是另一人,史记“王”字衍,亦可解谯周之惑与?

〔二〕以上本赵世家。汉书地理志云:“自赵夙后九世称侯,四世敬侯徙都邯郸,至曾孙武灵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

〔三〕文十二年左传疏云:“赵穿别为邯郸氏,赵旃、赵胜、邯郸午是其后。”按定十三年传晋邯郸午,杜注:“午别封邯郸。”鲁语:“与邯郸胜击齐之左”,韦昭注:“邯郸胜,晋大夫赵旃之子须子胜也。食采邯郸。”

〔四〕氏族略四云:‘楼季氏,潜夫论:“晋穆侯庶子楼季之后。”’古今姓氏书辨证引同,而驳之云:“谨按晋赵衰少子婴齐谓之楼季,而穆侯之后无闻,岂节信讨论未审乎?”今按节信本书正列楼季于赵宗,并未云出穆侯。邓氏不检原文而妄訾之,吕氏春秋当务篇所谓“辨若此,不如无辨”也。

〔五〕僖廿四年左传云:“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杜注:“原、屏,楼,三子食邑。”按宣十二年传称赵同、赵括、赵婴齐。○铎按:秦嘉谟据左传改“卢氏”为“屏氏”。又云:“按左传称原同、屏括、楼婴,又赵婴齐称同、括为二昆,则其兄也。而王符叙婴齐氏于屏、原二氏之上,未知何据?”

恶来后有非子,以善畜,周孝王封之于秦,世地理以为西陲大夫,■秦亭是也〔一〕。其后列于诸侯,□世而称王〔二〕,六世而始皇生于邯郸,故曰赵政〔三〕。及梁、葛、江、黄、徐、莒、蓼、六、英,皆皋陶之后也〔四〕。钟离、运掩、菟裘、寻梁、修鱼、白寘、飞廉、密如、东灌、良、时、白、巴、公巴公巴、剡、复、蒲,皆嬴姓也〔五〕。

〔一〕旧脱“王”字,“亭”作“高”。按秦纪云:“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渭之间,马大蕃息,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地理志云:“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纪又云:“秦仲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邱幷有之,为西垂大夫。”正义引括地志云:“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郡西县是也。”此云:“非子为西陲大夫”,盖误。“世地理”三字未详,上下疑有脱文。○铎按:据秦纪及地理志,此当云:“四世,宣王以为西陲大夫,地理志■秦亭是也。”脱误无疑,而其旧不可考矣。

〔二〕按汉书地理志云:“庄公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时,幽王为犬戎所败,平王东迁雒邑,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酆之地,列为诸侯。后八世,穆公称伯,以河为竟。十余世,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子惠公初称王,得上郡、西河。孙昭王开巴、蜀,灭周,取九鼎。昭王曾孙政,幷六国,称皇帝。”空格程本作“五”字,误。○铎按: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自襄公为诸侯,至穆公凡九世,自穆公至惠文王称王,凡十八世。地理志襄公后数文公至穆公为八世,又穆公后数康公罃至惠文王驷为十七世,合之为二十五世。程本作“五世”,盖上脱“二十”二字耳。

〔三〕史记秦始皇纪。

〔四〕并见左传。英,传称英氏。○铎按:僖十七年春秋经:“齐人、徐人伐英氏。”传:“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黄生义府云:‘史记夏本纪:“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索隐引地理志:“六安国,六县,偃姓所封国。英地阙,不知所在。”予谓英即偃,二字音相近而转。舜妃女英,大戴记作女匽。故皋陶之后有英氏,又有偃氏。’

〔五〕秦纪论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徐广曰:“终黎,世本作钟离。”此文与世本同。又以“将”为“寻”,“冥”为“寘”,盖误。“密如”以下,讹错不可读。国名纪二、后纪七并本此立说,然所见已是误本,复以己意分合,不可据也。○铎按:“寻”当作“将”,“寘”当作“冥”。张澍云:“白冥氏,路史以为非复姓,误。”“良”程本作“梁”,盖即将梁,故秦氏世本辑补不引,自东灌下独列时、白、巴、剡、复、蒲六氏,又谓“公巴公巴”四字衍,皆胜旧说。今据定十五氏如文。

帝尧之后为陶唐氏〔一〕。后有刘累,能畜龙,孔甲赐姓为御龙,以更豕韦之后〔二〕。至周为唐杜氏〔三〕。周衰,有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李〔四〕,以正于朝,朝无闲〔五〕官,故氏为士氏;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故氏司空;食采随,故氏随氏。士蒍〔六〕之孙会,佐文、襄,于诸侯无恶〔七〕;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为成率,居傅〔八〕,端刑法〔九〕,集〔一0〕训典,国无奸民,晋国之盗逃奔于秦。于是晋侯为请冕服于王,王命随会为卿〔一一〕,是以受范,卒谥武子。武子文〔一二〕,成晋、荆之盟,降〔一三〕兄弟之国,使无闲隙,是以受郇、栎〔一四〕。由此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一五〕、司空氏、随〔一六〕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一七〕冀氏、縠氏〔一八〕、蔷氏、扰氏〔一九〕、狸氏、傅氏。〔二0〕楚〔二一〕令尹建〔二二〕尝问范武子之德于文子〔二三〕,文子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陈信不媿,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建归,以告,康王〔二四〕曰:“神人无怨,宜夫子之股肱〔二五〕五君,以为诸侯主也〔二六〕。”故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着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斯亦有修己以安人之功矣〔二七〕。武王克殷,而封帝尧之后于铸也〔二八〕。

〔一〕襄廿四年左传。

〔二〕昭廿九年左传。○铎按:史记夏本纪集解引贾逵曰:“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豕韦之后。”训“更”为“代”,本方言三。夏本纪“更”作“受”,李富孙春秋左传异文释云:“字形相似而乱。”

〔三〕襄廿四年左传。

〔四〕“李”晋语作“理”。理、李古字通。○铎按:韦注:“理,士官也。”“理”之为“李”,犹“行理”之为“行李”矣。

〔五〕“闲”晋语作“奸”。○铎按:国语多以“闲”为“奸”,周语中:“神无闲行”,韦注:“闲行,奸神淫厉之类也。”是其例。证以此引,则今本晋语“奸”字为后人所改明矣。

〔六〕士蒍,即子舆。○铎按:韦注:“子舆,士蒍之字。”

〔七〕晋语作“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按昭廿六年左传云:“王甚神圣,无恶于诸侯。”○铎按:“无恶”与“无二心”虽同义,然恐“恶”字是“二心”二字误合。晋语上文云:‘司马侯见,曰:“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谓范宣子)之任也?”’韦注:“二心,欲叛晋。”“无二心”与“有二心”相反,言弗叛也。“二心”字亦见成三年左传。又按:“于”犹“为”也,“诸侯”二字似当重。襄廿七年左传疏引晋语作“武子佐文、襄,诸侯无二心”,下句“诸侯”不省,义较明矣。古文有承上宾语省下主语之例,然亦有省之而义不显者,此传上文:“皆取其邑,而归诸侯,诸侯是以睦于晋。”定本如是,古本无下“诸侯”二字,亦此类也。

〔八〕晋语作“为成师,居太傅”,韦昭引唐尚书云:“为成公军师。”按“师”当作“帅”,帅、率古通用。襄廿七年左传疏引晋语作“为元帅”。○铎按:“师”当为“帅”,经义述闻卷二十一王念孙说同。王氏又云:‘“为成帅”者,为成公之中军帅也。左传正义引作“及为元帅”,“元”字盖后人所改。’此“元帅”即“中军帅”也。此传上文:“作三军,谋元帅”,杜注:“中军帅”,疏云:“晋以中军为尊,而上军次之。其二军则上军为尊。”是凡为晋中军帅者,即元帅矣。惟士会在晋成公之世实未将中军,景公三年尚将上军,见宣十二年左传。至七年,即鲁宣十六年,晋侯始命之将中军,且为太傅。然则晋语“为成帅”,本当言“为景帅”,以二君相接,故记之稍不审耳。

〔九〕旧重“法”字,衍。

〔一0〕“集”晋语作“缉”。○铎按:并“辑”之借。

〔一一〕按宣十六年左传云:“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太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即晋语所云“居太傅,国无奸民”也。此文兼采左、国,分为二事,误矣。

〔一二〕“武子文”当作“武子子文子”。晋语韦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一三〕“降”晋语作“丰”。王侍郎云:‘“降”疑“隆”。’○铎按:降,读为“隆”。说文:“隆,丰大也。从生,降声。”故二字通用。墨子尚贤中篇:“稷隆播种”,书吕刑“隆”作“降”。礼记丧服小记注:“不以贰降”,释文:‘降,一本作“隆”。’魏策四:“休祲降于天”,曾、刘本并作“休烈隆于天。”荀子天论篇:“隆礼尊贤而王”,韩诗外传一“隆”作“降”。尚书大传禹贡:“隆谷元玉”,郑注:‘隆,读如“厖降”之“降”。’史记司马相如传:“业隆于襁褓”,汉书“隆”作“降”。其例不胜枚举。

〔一四〕“隰叔”以下本晋语。

〔一五〕“季氏”当作“士季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士蒍之后,贞子士渥浊生庄子士弱,弱生士文伯瑕,瑕生景伯弥牟,别为士季氏。”亦见氏族略五、后纪十一。

〔一六〕“随”旧作“赵”。

〔一七〕“彘”旧作“嬴”。国名纪四郇、栎下有彘。后纪十一云:“士鲂受彘,故氏为彘。”今据改。按成十八年左传,士鲂称彘季。襄十四年传彘裘,杜注:“士鲂子也。”

〔一八〕后纪十一云:“士蒍生士縠,为縠氏。”按士縠见文二年左传。

〔一九〕“扰氏”当作“扰龙氏”。元和姓纂云:“刘累之后。”

〔二0〕“狸”旧作“●”。按周语,丹朱之后狸姓,在周为傅氏。

〔二一〕“楚”下旧有“氏”字,衍。

〔二二〕建,屈建。

〔二三〕文子,赵武也。

〔二四〕当重“康王”。○铎按:此读“建归以告”句,“康王曰”句,上“康王”二字探下省,而传不省。

〔二五〕“股肱”传作“光辅”。

〔二六〕“楚令尹”以下,本昭廿年左传。○铎按:此襄廿七年晋、楚盟时范武对屈建语,而晏子述之,其辞微多于彼。

〔二七〕论语云:“修己以安人。”汉书高帝纪赞云:‘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按蔡墨事见昭廿九年左传,范宣子事见襄廿四年传,归晋事见文十三年传。

〔二八〕“铸”旧作“社”,据五德志篇改。“社”或为“祝”之误,注见前篇。○铎按:此当作“祝”。若本是“铸”字,则无缘误为“社”矣。汪改非。

帝舜姓虞,又为姚,居妫。武王克殷,而封妫满于陈,是为胡公〔一〕。陈袁氏〔二〕、咸氏〔三〕、舀氏、庆氏〔四〕、夏氏〔五〕、宗氏〔六〕、来氏、仪氏〔七〕、司徒氏〔八〕、司城氏〔九〕,皆妫姓也。

〔一〕史记陈世家。

〔二〕“袁”旧作“哀”。广韵二十二元“袁”字注云:“袁姓本自胡公之后,或作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按僖四年左传陈辕涛涂,释文云:‘“辕”本多作“袁”。’○铎按:公、谷并作“袁”。隶释袁良碑云:“周之兴,虞阏父典陶正,嗣满为陈侯,至玄孙涛涂,立姓曰袁。”急就篇颜注:‘爰氏之先,本与陈同姓,其后或为“辕”字,又作“袁”字,本一族也。’史记齐世家作“袁”,陈世家作“辕”,并古字通用。

〔三〕“咸”疑当作“针”。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陈僖公之孙针子,以所食邑为氏。”按针子见隐八年左传。襄廿四年传陈针宜咎,杜注:“针子八世孙。”疏云:“世本文也。”○铎按:秦嘉谟辑补世本定为针氏。

〔四〕襄七年左传陈有庆虎、庆寅。世族谱云:“庆虎,桓公之五世孙。”○铎按:姓氏书辨证同。

〔五〕氏族略一云:“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字为氏。”按夏征舒见宣十年左传。昭廿三年传疏引世本云:“宣公生子夏,夏生御叔,御叔生征舒。”○铎按:姓纂六止、三十五马分列子夏氏、夏氏,非也。

〔六〕哀十四年左传陈有宗竖,世族谱云:“宣公六世孙。”

〔七〕宣九年左传陈有仪行父。

〔八〕氏族略四云:“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为司徒氏。”按招见昭八年左传,杜注:“哀公弟。”○铎按:亦见姓纂之七。

〔九〕氏族略四云:“哀公之子公子胜之后。”按胜见昭八年左传。世族谱云:“司城氏公孙贞子,哀公孙。”按公孙贞子见哀十五年左传,孟子所谓司城贞子也。

厉公孺子完奔齐,桓公说之,以为工正〔一〕。其子孙大得民心,遂夺君而自立,是谓威王,五世而亡〔二〕。齐人谓陈田矣〔三〕。汉高祖徙诸田关中〔四〕,而有第一至第八氏〔五〕。丞相田千秋〔六〕、司直田仁〔七〕,及杜阳田先、砀田先〔八〕,皆陈后也。武帝赐千秋乘小车入殿,故世谓之车丞相〔九〕。及莽自谓本田安之后,以王家故更氏云〔一0〕。莽之行诈〔一一〕,实以田常之风。〔一二〕敬仲之支〔一三〕,有皮氏、占氏〔一四〕、沮氏〔一五〕、与氏〔一六〕、献氏〔一七〕、子氏〔一八〕、鞅氏〔一九〕、梧氏〔二0〕、坊氏〔二一〕、高氏〔二二〕、芒氏〔二三〕、禽氏。〔二四〕

〔一〕庄廿二年左传。○铎按:亦详史记齐世家、田完世家。

〔二〕按史记田完世家,陈氏自立,始于太公和,威王则和之孙也。汉书地理志云:“九世至和而篡齐,至孙威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元后传又云:“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

〔三〕句有脱误。田完世家云:“敬仲之如齐,以陈氏为田氏。”索隐云:“陈、田二字声相近。”○铎按:古读“陈”如“田”,说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五。此言齐人谓“陈”为“田”,似无脱误。

〔四〕史记高祖纪在九年。○铎按;货殖传云:“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

〔五〕后汉书第五伦传云:“其先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第八氏亦齐诸田之后。田广弟英为第八门,因氏焉。”氏族略四云:“广孙田登为第二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又云:“广孙田癸为第三氏。”

〔六〕田千秋,见下。

〔七〕汉书田叔传云:“其先齐田氏也。”仁,叔少子。

〔八〕汉书儒林传云:“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又云:“丁宽授同郡砀田王孙。”此“杜阳”乃“杜陵”之误。汉时称先生或单言“先”,或单言“生”。史记晁错传云:“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徐广曰:‘“先”即“先生”。’汉书错传作张恢生。又云:“上招贤良,公卿言邓先。”颜师古注:“邓先犹言邓先生也。”史记叔孙通传:‘诸弟子以制礼,皆赐为郎,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汉书梅福传云:“叔孙先非不忠也。”叔孙先与称叔孙生同。此言田先,汉书言田生,其称一也。○铎按:汉书叔孙通传:“生何言之谀也?”史记“生”作“先生”。其例不胜枚举。

〔九〕汉书车千秋传云:“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年老,上优之,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曰车丞相。”

〔一0〕汉书元后传云:“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一一〕论语:‘子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汉书叙传答宾戏云:“吕行诈以贾国。”○铎按:汉书王莽传赞云:“乃始恣睢,奋其威诈。”

〔一二〕○铎按:“以”犹“有”也。风俗通穷通篇:“贡士恩亲,经传无以也。”“无以”即“无有”。古读“有”如“以”,说见顾炎武唐韵正。

〔一三〕“支”旧作“又”。上文云:“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今依例改之。

〔一四〕广韵二十四盐“占”字注云:“占姓,陈大夫子占之后。”后纪十二占氏以下并加“子”字,氏族略三同。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陈桓子生子占书,书生子良坚,坚子以王父字为氏。”按子占,昭十九年左传称孙书,哀十一年传称陈书。

〔一五〕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陈烈子生子沮与,后为子沮氏。”

〔一六〕元和姓纂作“子舆,陈桓子生子石难,为子舆氏。”按子舆以字为氏,“子石”当是“子舆”。

〔一七〕元和姓纂子献氏引世本云:“陈桓公孙子献之后。”按“桓公”当作“桓子”。○铎按:秦氏辑补世本氏姓篇注云:“姓纂称陈桓子作桓公,僖子作僖公,皆出于世本,乃齐史之旧称。”

〔一八〕“子”字误,或当为“宋”。元和姓纂云:“陈宣公生子楚,其后为子宋氏。”按“宣公”当为“宣子”,即僖子子夷也。见下。○铎按:当作子宋氏,传写脱“宋”字耳。宣子称公,说见上注。

〔一九〕元和姓纂云:“陈僖子生简子齿,为子鞅氏。”

〔二0〕元和姓纂作“子寤,陈僖子生宣子,其后为子寤氏。”按哀十四年左传杜注:“宣子名夷”,疏引世本作其夷。

〔二一〕元和姓纂作“子枋,陈僖子生穆子安,为子枋氏。”

〔二二〕元和姓纂作“子尚”,引世本云:“陈僖子生廪邱子尚意兹,因氏焉。”按廪邱盖所食邑,子尚字,意兹名。哀十四年左传杜注云:“廪邱子意兹”,疏引世本作廪邱子凿兹。○铎按:国名纪一注引世本云:“廪邱,齐大夫廪邱子邑。”氏族略三同。

〔二三〕元和姓纂子芒氏引世本云:“陈僖子生子芒盈,因氏焉。”按哀十四年左传杜注作芒子盈,疏引世本同。

〔二四〕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陈僖子生惠子得,为子禽氏。”按惠子得亦见哀十四年传杜注及疏引世本。

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一〕。武王封之于宋〔二〕,今之睢阳是也〔三〕。宋孔氏〔四〕、祝其氏〔五〕、韓獻氏〔六〕、季老男氏〔七〕、巨辰、經氏、事父氏、皇甫氏〔八〕、華氏〔九〕、魚氏〔一0〕、而董氏〔一一〕、艾、歲氏、鳩夷氏〔一二〕、中野氏、越椒氏〔一三〕、完氏、懷氏、不第氏〔一四〕、冀氏、牛氏〔一五〕、司城氏〔一六〕、●氏〔一七〕、近氏、止氏、朝氏、■氏〔一八〕、右歸氏〔一九〕、三■氏、王夫氏〔二0〕、宜氏、徵氏、鄭氏〔二一〕、目夷氏〔二二〕、鱗氏〔二三〕、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圍龜氏〔二四〕、既氏、據氏、磚氏、己氏、成氏〔二五〕、邊氏〔二六〕、戎氏〔二七〕、買氏、尾氏、桓氏〔二八〕、戴氏〔二九〕、向氏〔三0〕、司馬氏〔三一〕,皆子姓也。

〔一〕史记宋世家。本名启,汉人避讳作“开”。

〔二〕注详五德志。

〔三〕汉书地理志云:“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

〔四〕元和姓纂云:“正考父生孔父嘉,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按孔父见桓元年左传。孔氏详下。

〔五〕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宋戴公子祝其为司寇,因氏焉。见世本。”

〔六〕“韩”当作“干”。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宋司徒华定后为干献氏。”氏族略四、后纪十并作“干”。按宋司徒华定见襄廿九年左传。○铎按:张氏姓氏寻源十五翰亦云:‘潜夫论今本作“韩献”者误。’

〔七〕后纪十以季老男为三字姓,又别有季老氏、老男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宋华氏有华季老,其子氏焉。”成十五年左传疏引世本云:“华督生世子家,家生秀老。”“秀”盖即“季”之误。

〔八〕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生季子来,来生南雍■,以王父字为氏。”广韵九麌“父”字注云:‘汉初有皇父鸾,自鲁徙居茂陵,改“父”为“甫”。’按父、甫古通用,非改字也。皇父充石见文十一年左传。○铎按:巨辰、经氏,秦氏世本辑补据姓氏急就篇订作白马氏、经氏。姓纂六至有事父氏,本此,而他书无见,疑即皇父氏之讹衍。

〔九〕桓元年左传宋华父督,疏引世本云:“华父督,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二年传云:“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杜注:“督未死而赐族,督之妄也。”按华父为督字,以字为氏。

〔一0〕僖九年左传云:“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鱼氏世为左师。”按目夷字子鱼,襄公庶兄。○铎按:姓氏急就篇引风俗通云:“宋公子鱼,贤而有谋,以字为氏。”

〔一一〕文十一年左传宋有耏班。“而”或当作“耏”。○铎按:氏族略三作耏氏。

〔一二〕“鸠”,氏族略四、古今姓氏书辨证、后纪十一注并引作“鸱”。○铎按:淮南子泛论训:“昔齐简公释其国家之柄,而专任其大臣,故使陈成田常、鸱夷子皮得成其难。”是齐有鸱夷氏,“鸠”字讹。又艾、岁氏,秦嘉谟世本辑补作艾氏、雍氏,谓此误作岁氏。

〔一三〕后纪十有椒氏。“越”字疑衍。元和姓纂、氏族略并以越椒为楚?姓。

〔一四〕“第”旧作“弟”,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氏族略五引改。元和姓纂引潜夫论不更氏,后纪十注云:“不更、不茅见潜夫论”,又别有不夷氏,云:“见世本。姓纂以为不夷、甫须之后。”按本书无不更、不茅、不夷。第、夷声相近,“第”误为“茅”,“夷”误为“更”。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门”,徐广曰:‘“茅”一作“第”,一作“夷”。’正与此同。

〔一五〕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按司寇牛父见文十一年左传。○铎按:姓纂十八尤、广韵并同。

〔一六〕元和姓纂引世本云:“宋戴公生东乡克,孙乐喜为司城氏。”按襄九年左传云:“乐喜为司城”,杜注:“乐喜,子罕也。”礼记
资源编号:ZY1539996;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communicate with sb 和某人交流

上 一 条: 潜夫论 王符 叙录 第三十六

下 一 条: 潜夫论 王符 五德志 第三十四

其它收录: 某班主任给班里所有家长的一则短信——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种子
小立
芳华如流水,锦梦亦烟岚
擦去玻璃上的污迹或为同事打来一壶热水,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你要养成并不断强化的良好习惯
首尾吟
喜欢的是,你的微笑
岁月匆匆,不过弹指间
我唯一的特权就是爱你,因为法律没有规定的特殊权利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159.69.223.*美国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思考中
205.160.70.*美国 奥克拉荷马州止水市Chickasaw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CTS)公司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很好的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come up with 提...
come over to 过...
come in 进
chat with sb 和...
catch up with ...
care 关心 eg : D...
call sb sth eg...
by the end of ...
bother 打扰 both...
学习是情感的提升和智慧的碰撞...
学习是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是思维...
学习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冒险精神
学习需要自我激励,自我推动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