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清话 叶德辉 卷六

○宋监本书许人自印并定价出售

宋时国子监板,例许士人纳纸墨钱自印。凡官刻书,亦有定价出售。今北宋本《说文解字》后,有“雍熙三年中书门下牒徐铉等新校定说文解字”,牒文有“其书宜付史馆,仍令国子监雕为印板,依九经书例,许人纳纸墨钱收赎”等语。南宋刻林钺《汉隽》,有淳熙十年杨王休记后云:“象山县学《汉隽》,每部二册,见卖钱六百文足,印造用纸一百六十幅,碧纸二幅,赁板钱一百文足,工墨装背钱一百六十文足。”又题云:“善本锓木,储之县庠,且藉工墨盈余为养士之助。”见《天禄琳琅后编》四。淳熙三年舒州公使库刻本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屯田事曾?童《大易粹言》,牒文云:“今具《大易粹言》壹部,计贰拾册,合用纸数印造工墨钱下项,纸副耗共壹仟叁百张,装背饶青纸叁拾张,背青白纸叁拾张,棕墨糊药印背匠工食等钱共壹贯伍百文足,赁板钱壹贯贰百文足。库本印造见成出卖,每部价钱捌贯文足。右具如前。淳熙三年正月日雕造所贴司胡至和具。”此牒在本书前。吾曾见宋刻原本,今《天禄琳琅后编》二载壹贰叁等字,均作一二三。不知牒文原式数目字借用笔画多者,乃防胥吏添改。若作省写,失其意矣。明仿宋施宿等《会稽志》,前有记云:“绍兴府今刊《会稽志》一部,二十卷。用印书纸八百幅,古经纸一十幅,副叶纸二十幅,背古经纸平表一十幅,工墨钱八百文,每册装背□□文。右具如前。嘉泰二年五月日手分俞澄、王思忠具。”此书见《陆志》。其数目字省写,或由传刻改之,或钞手省写所致,未可知也。又旧钞本宋孔平仲《续世说》十二卷,前有记二则。其一云:“沅州公使库重修整雕补到《续世说》壹部,壹拾贰卷,壹伯伍拾捌板,用纸叁百壹拾陆张。右具如前。”其一云:“今具印造《续世说》一部,计六册,合用工食等钱如后:一印造纸墨工食钱,共五百三十四文足:大纸一百六十五张,计钱三十文足;工墨钱,计二百四文足。一衤票褙青纸物料工食钱,共二百八十一文足:大青白纸共九张,计钱六十六文足;面蜡工钱,计二百一十五文足。以上共用钱八百一十五文足,右具在前。”又有绍兴二十七年三月日校勘题名。见《张志》。后一则数目用本字,或亦传钞所省也。明正德己卯重刻宋庆元元年二月刊《二俊文集》,前有记云:“《二俊文集》一部,共四册。印书纸共一百三十六张,书皮表背并副叶共大小二十张,工墨钱一百八十文,赁板钱一百八十六文,装背工糊钱,(按:此下有脱文。)右具如前。二月日印匠诸成等具。”明影宋绍兴十七年刻王黄州《小畜集》三十卷,前记一则云:“黄州契勘诸路州军,间有印书籍去处。窃见王黄州《小畜集》,文章典雅,有益后学,所在未曾开板。今得旧本,计壹拾陆万叁仟捌百肆拾捌字。检准绍兴令诸私雕印文书,先纳所属申转运司选官详定,有益学者听印行。除依上条申明施行。今具雕造《小畜集》一部,共捌册,计肆佰叁拾贰版。合用纸墨工价下印书纸并副板肆佰肆拾捌张,表背碧青纸壹拾壹张,大纸捌张,共钱贰佰陆拾文足。赁板棕墨钱伍百文足,装印工食钱肆佰叁拾文足,除印书纸外共计壹贯壹佰叁拾陆文足。见成出卖,每部价钱伍贯文省。右具如前。绍兴十七年七月日。”(《孙记》旧影写本有此书,数目字均用本字,文亦未全。)以上诸书牒记,并载《陆志》,可见宋时刻印工价之廉,而士大夫便益学者之心,信非俗吏所能企及矣。

○南宋补修监本书

先少保公云:“淳化中,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云:“监本书籍,绍兴末年所刊。国家艰难以来,固未暇及。九年九月,张彦实待制为尚书郎,始请下诸道州学取旧监本书籍镂板颁行。从之。然所取者多有残缺,故胄监刊六经无《礼记》,正史无《汉书》。二十一年五月,辅臣复以为言。上谓秦益公曰:‘监中其他阙书,亦令次第镂板,虽重有费不惜也。’由是经籍复全。”盖宋自淳化以后,历朝皆刻书,版存国子监。绍兴南渡,军事倥偬,而高宗乃殷殷垂意于此,宜乎南宋文学之盛,不减于元?也。

○宋刻经注疏分合之别

北宋各经注疏皆单行,其合并为一,阮文达元刻南昌学《注疏》后作《校勘记》,据日本山井鼎《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引黄唐刻《注疏》跋绍兴题年,谓合注于疏在南北宋之间。(按《考文》,《左传》一引《礼记》三山黄唐跋云:“本司旧刊《易》、《书》、《周礼》,正经注疏,萃见一书,便于披绎,它经独阙。绍兴辛亥,遂取《毛诗》、《礼记》疏义,如前三经编汇,精加雠正。乃若《春秋》一经,顾力未暇,姑以贻同志。”)《杨志》载有宋椠《尚书注疏》二十卷,云:南宋绍熙间,三山黄唐题识,是绍熙壬子刻,阮氏《校勘记》为山井鼎所误。然森立之《经籍访古志》亦载有此本。卷末有题记,文独完全,云:“六经疏义,自京、监、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乱,览者病焉。本司旧刊《易》、《书》、《周礼》,正经注疏,萃见一书,便于披绎,它经独阙。绍兴辛亥仲冬,唐备员司庾遂取《毛诗》、《礼记》疏义,如前三经编汇,精加雠正,用锓诸木,庶广前人之所未备。乃若《春秋》一经,顾力未暇,姑以贻同志云。壬子秋八月三山黄唐谨识。”其刊刻年号亦作绍兴辛亥。(识语题壬子,后刻书一年。)其书即足利所藏,是森氏所见之书,为当日山井所见之书。同一绍兴所刻注疏,何至杨所见独为绍熙。辛亥、壬子相距一年,刻成始识,情事之常。而绍熙误作绍兴,则去之太远。窃疑杨所见不甚可据,故误绍兴为绍熙,非《考文》误以绍熙为绍兴也。况杨所见十册内有钞补二册,非森氏所见之全,则其所据之本不足以难阮氏。而杨之以不误为误,不足令人徵信矣。

○宋蜀刻七史

嘉?中,以《宋》、《齐》、《梁》、《陈》、《魏》、《北齐》、《周书》舛谬亡阙,始诏馆职雠校。曾巩等以秘阁所藏多误,不足凭以是正,请诏天下藏书之家悉上异本,久之始集。治平中,巩校定《南齐》、《梁》、《陈》三书上之,刘恕等上《后魏书》,王安国上《北周书》。政和中,始皆毕,颁之学官,民间传者尚少。未几,遭靖康丙午之变,中原沦陷,此书几亡。绍兴十四年,井宪孟为四州漕,始檄诸州学官求当日所颁本。时四川五十馀州皆不被兵,书颇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补缀,独少《后魏书》十许卷。最后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于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语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书》下。宋以来藏书家称为蜀大字本。元时板印模糊,遂称之为九行邋遢本,盖其书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也。元以来递有修板。明洪武时,取天下书板实之南京,此板遂入国子监,世遂称为南监本。洪武至嘉靖、万历、崇祯又叠经补修,原板所存无几矣。入国朝,顺、康、雍、乾四朝尚存江宁藩库,间亦出以印行。嘉庆藩库火,与吴《天发神谶碑》同付祝融一炬。计自绍兴刻板至嘉庆火,几七百年,木板之存于世者,未有久于此者也。物之成毁有定,岂不信欤。

○宋监重刻医书

宋国子监镂刻经史外,最重医书,且听人购买。吾所藏明仿宋本王叔和《脉经》十卷,前有公牒,略云“国子监准监关准尚书礼部符,准绍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敕,中书省尚书省送到礼部状,据国子监状,据翰林医学本监三学看治任仲言状。伏睹本监先准朝旨,开雕小字《圣惠方》等共五部出卖,并每节镇各十部,馀州各五部,本处出卖。今有《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王氏脉经》、《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等五件医书,日用而不可缺。本监虽见出卖,皆是大字,医人往往无钱请买,兼外州军尤不可得。欲乞开作小字,重行校对出卖,及降外州军施行。本部看详,欲依国子监申请事理施行,伏候指挥。六月二十六日奉圣旨,依。抄如右,牒刊奉行”云云。盖当时朝廷本重医学,故请乞必得依行。惜原刊五书,所谓大字本、小字本者,明人未得遍翻。仅存此《脉经》,略见其梗概而已。

○宋刻纂图互注经子

宋刻经、子,有“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标题者,大都出于坊刻,以供士人帖括之用。经有南宋刻巾箱本《纂图附释音重言重意互注周易》九卷,《略例》一卷,见《森志》。(云半叶九行,行十七字,注双行,行十八字,长三寸一分,幅二寸。)《纂图附释音重意重言互注尚书》十三卷,见《天禄琳琅后编》二。(云麻沙本,阙笔至?字止,乃光宗时刊。)婺州本《点校重言重意互注尚书》十三卷,见《陈跋》、《瞿目》、(云卷止四寸,宽不及三寸。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匡、恒、慎、敦等字皆阙笔。)《黄书录》。(云上有“彭城楚殷氏读书记”印,知是虞山故物。又有“传家一卷帝王书”小圆印,亦若专为《尚书》设者,是一奇也。)《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尚书》十三卷,见《缪续记》。(云半叶十行,行大字十九,小字二十四,高六寸六分,广四寸二分,白口双边。)《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二十卷,见《天禄琳琅》一、《陈跋》、(云每叶十二行,行十八字。德辉按:当作每叶二十行。)《黄续记》、(云宋刊本。)杨录。(云半叶十行,行大十八字,小二十四字。士礼居旧藏本残三卷。)宋麻沙坊本《附释音纂图重言重意互注毛诗》(德辉按:兼刻《笺》。)二十卷,附《毛诗举要图》、《毛诗篇目》,见《张志》。(云传、笺释文俱双行小字,每叶二十四行,行大字二十一,小字二十五。)《京本附释音纂图互注重言重意周礼》十二卷,见《天禄琳琅》一、《吴跋》、《陈跋》、《黄记》、《瞿目》、《陆续跋》。(跋有二部,一云宋刊巾箱本,每叶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三字,小字双行。一云每叶二十四行,每行大字二十一,小字双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宋巾箱本《纂图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礼郑注》十二卷,见《森志》。(云半叶九行,行十七字,或十五六字,注双行,十八字。长三寸一分,幅二寸。)《京本点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礼记》二十卷,见《森志》、《杨谱》。(《谱》载:半叶十一行,每行大字十九字,小注双行。长三寸半,宽二寸半。)《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礼记》二十册,见《丁志》。(云宋刊本,存卷九玉藻、明堂位,卷十丧服小记、大传、少仪,两卷。)南宋麻沙本《纂图互注礼记》二十卷,《礼记举要图》一卷,见《陆志》。(云每半叶十一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郑注下附陆氏释文,释文之后为重言重意。“让”字阙笔,盖孝宗时刊本也。)《京本纂图附音重言重意互注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见《天禄琳琅》一、陈编《廉石居记》、(云序后有“绍定庚寅垂裕堂刊”。)《莫录》。(云南宋本,半叶十一行,行大二十字,小二十一字(小字双行)。)《监本纂图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见《丁志》。(云附释文,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夹注小字,行二十四字。中有重言重意似句互注诸例,俱加方围。)《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论语》二十卷,见《杨谱》。(《谱》载:半叶十行,行十九字,小字双行,行二十四五字。)子有《纂图互注荀子》二十卷,见《天禄琳琅》二、(云标题为纂图互注,书中于亻京注外又加重意重言互注诸例。)《孙记》、(云宋版,重意重言俱用墨盖子别出,每叶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吴跋》、(云元版,每叶二十二行,每行大字二十一,小字二十五。)《陆志》、《陆续跋》。(云行款字数皆与《互注重言重意道德经》同。德辉按:《续跋》宋椠本《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每行二十五字,宋景定刊本。)《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十卷,见《孙记》、(云重意重言互注俱用墨盖子别出,黑口版,每叶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瞿目》、(云元刊本。)《丁志》、(云元刊本,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森志》、(云明代覆元刊本,每半版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注二十五字。凡重言重意互注,皆以白字为识别。)《陆志》、《陆续跋》。《纂图互注老子道德经》二卷,见《孙记》、(云宋版,卷中有重意重言互注,用墨盖子别之。黑口版,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吴跋》、(云宋本,每叶二十四行,每行大字二十,小字二十三。德辉按:此别一宋刻,故与《孙记》不同。)《瞿目》、(云元刊本,书中句字与经籍相合者,标出之为互注。)《莫录》、(云巾箱本,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德辉按:此又别一元刊本。)《陆志》、《陆续跋》。(云宋椠本,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每行二十五字,宋景定刊本。其书先河上公注,次解,“解曰”二字以黑质白章小字别之。次互注,“互注”二字以黑质白章小字别之。次音释,以圜围之。次重言重意,以黑质白章大字别之。音切皆本陆氏释文而不全录。所称“解曰”者,不著作者姓名。遍考各注,乃知出林希逸《[C160]斋老子口义》。)《纂图互注南华真经》十卷,见《天禄琳琅》二、《孙记》、(云宋版,重意重言互注俱用墨盖子别出,黑口版,每叶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陆德明音义。)《瞿目》、(云元刊本,附刻陆氏音义于注中。)《丁志》、(云元刊本,盖宋时麻沙本而元代重刻之。)《陆志》、《森志》。(云明初依闽中元版重雕,重言重意附释音,每半板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纂图互注列子冲虚至德真经》八卷,见《天禄琳琅后编》五、(云建阳麻沙本。)《孙记》。(同前。)《纂图互注文中子》十卷,见《吴跋》、(宋本,与前《纂图互注老子》同。)《孙记》。(同前。云:“自《老子》以下巾箱本六子,皆南宋坊间所刻。据《法言》序后木印,纂图互注监本大字止有四子。后改巾箱本,又添入重言重意,暨《列子》、《中说》,共为六子。此册六子犹全。”)大抵经有七而子则四。(《四库全书提要·子杂家存目》,《五子纂图互注》四十二卷,云:“宋龚士Ι编,是书于《老子》用河上公注,凡二卷。于《庄子》用郭象注,附以陆德明音义,凡十卷。于《荀子》用杨亻京注,凡十卷。于《扬子法言》用李轨、柳宗元、宋咸、吴秘、司马光五家注,凡十卷。于《文中子中说》用阮逸注,凡十卷。每种前各有图,而于原注之中增以互注,多引五经四书及诸子习见之语,未能有所发明。其于《文中子》则并无互注,体例殊未画一。”德辉按:《文中子》为后加,故体例独异。)《仪礼》、《孟子》非场屋所用,故置之。老、庄、荀、扬外,加入《列子》、《文中子》,亦出当时坊估重刻之杂凑,非原有也。

○宋刻书之牌记

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其牌记亦谓之墨围,以其外墨阑环之也。又谓之碑牌,以其形式如碑也。元明以后,书坊刻书多效之,其文有详有略。详者,如宋刊《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卷末有墨围识语八行云:“谨依监本写作大字,附以释文,三复校正刊行,如履通衢,了亡室(“室”当为“窒”之讹。)碍处,诚可嘉矣。兼列图表如卷首,迹夫唐、虞、三代之本末源流,虽千载之久,豁然如一日矣,其明经之指南欤。以是衍传,愿垂清鉴。淳熙柔兆?滩中夏初吉,闽山阮仲猷种德堂刊。”(按:“柔兆?滩”为丙申,孝宗淳熙三年。)见《杨谱》、《缪续记》。一、宋刊《东莱先生诗律武库》三十卷,前集有碑牌四行云:“今得吕氏家塾手校《武库》一帙,用是为诗战之具,固可以扫千军而降?敌。不欲秘藏,刻梓以(原空)诸天下。收书君子,伏乞详鉴。谨咨。”见《黄记》、《陆志》。一、宋刊本《后汉书》一百二十卷,目录后有木记云:“本家今将《前后汉书》精加校证,并写作大字,锓版刊行,的无差错。收书英杰,伏望炳察。钱唐王叔远谨咨。”见《杨录》。一、宋刊本《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目录后有碑牌云:“麻沙镇水南刘仲吉宅,近求到《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比之先印行者增三分之一。不欲私藏,庸?木以广其传,幸学士详鉴焉。乾道端午识。”见《杨录》。一、宋麻沙本《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十卷,后有木记云:“本宅今将监本《四子》纂图互注附入重言重意,精加校正,兹无讹谬,誊作大字刊行。务令学者得以参考,互相发明,诚为益之大也。建安(下空三字)谨咨。”见《陆续跋》、《陆志》、《瞿目》。(并云元刊本,《陆志》脱“谨咨”二字。按此宋季麻沙坊本,建安下脱刻人姓名,因版转鬻他人,故尔剜去。《四库存目》子部杂家《纂图互注五子》,亦云宋刊本。)此皆文之详者也。略者,如宋刊本《新编近时十便良方》十卷,末有墨图记云:“万卷堂作十三行大字刊行,庶便检用,请详鉴。”见《瞿目》。(宋刊残本。)宋建安魏仲立刻《新唐书》二百五十卷,目后有牌记云:“建安魏仲立宅刊行,士大夫幸详察之。”见《缪记》。此文之至简者,然未若蔡琪刻《后汉书》一百二十卷,目录后有碑牌云:“时嘉定戊辰季春既望,蔡琪纯父谨咨。”见《黄书录》。其牌记不言事实,但纪年月,而亦曰谨咨,则诚不知其取义。大抵此类木记牌识,见于坊肆刻本为多。其近于官刻者,有宋刊本胡致堂先生《读史管见》八十卷,目后刻有长木记四行云:“时淳熙壬寅中夏既望,刊修于州治之中和堂。奉议郎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兼南外宗正簿赐绯鱼袋胡大正谨识。”见《陆志》。此亦仅记刻书年月姓名之例而识之,与“咨”义正不同。然则蔡琪刻《两汉书》,仅记年月姓名而亦曰“咨”者,偶尔效颦,未之深考耳。以后元明坊刻,见于各家目录题跋者,大要不出此详略二牌。今但举宋刻为例,馀皆不具录焉。

○宋刻本一人手书

宋时刻书,多欧、柳、颜体字,故流传至今,人争宝藏。然当时有本人手书以上版者。《瞿目》有宋刊本吴说编《古今绝句》三卷,后自跋云:“手写一本,锓木流传,以与天下后世有志于斯文者共之。”《陆志》有宋岳珂《玉楮诗稿》八卷,后自记云:“此集既成,遣人誊录,写法甚恶俗不可观。欲发兴自为手书,但不能暇。二月十日,偶然无事,遂以日书数纸。至望日访友过海宁,携于舟中,日亦书数纸。迨归而毕,通计一百零七版。肃之记。”按肃之,珂字也。又有杨次山《历代故事》十二卷云:“宋刊宋印本,其书乃次山手书付刊,书法娟秀可喜。”《张志》有《文苑英华》一千卷,后有记云:“吉州致政周少傅府,昨于嘉泰元年春,选委成忠郎新差充筠州临江军巡辖马递铺权本府使臣王思恭,专一手抄《文苑英华》,并校正重复,提督雕匠,今已成书,计一千卷。其纸札工墨等费,并系本州印匠承揽,本府并无干预,今申说照会。四年八月一日权干办府张时举具。”此以一人之力写千卷之书,较之肃之自书己集,尤为难得。惜陆所藏为传钞本,今并售之东瀛。使当时有一卷之存留,不知藏书家于宋版甲印上,更将以何字别之。惜乎其不传也。

○宋刻书著名之宝

宋板书自来为人珍贵者,一《两汉书》、一《文选》、一《杜诗》,均为元赵文敏松雪斋故物。《两汉书》牒文前叶有文敏小像。明时归王?州世贞,跋称:“班、范二《汉书》,桑皮纸白洁如玉,四傍宽广,字大者如钱,绝有欧、柳笔法。细书丝发肤致,墨色精纯,奚、潘流沈。盖自真宗朝刻之秘阁,特赐两府。而其人亦自宝惜,四百年而手若未触者,当是吴兴家物。入吴郡陆太宰,又转入顾光禄,失一庄得之。”后归钱氏绛云楼,后有谦益跋,称:“以千金从徽人赎出,藏┑二十余年,今年鬻之四明谢象三。床头黄金尽,生平第一杀风景事也。此书去我之日,殊难为怀。李后主去国,听教坊杂曲挥泪别宫娥一段,凄凉景色,约略相似。”又跋云:“景山李维柱,字本石。本宁先生之弟也,书法模颜鲁公。尝语余,若得赵文敏家《汉书》,每日焚香礼拜,死则当以殉葬。余深愧其言。”二跋载《初学集》。又跋称:“赵吴兴家藏宋椠《两汉书》,王?州先生鬻一庄,得之陆水村太宰家。后归于新安富人,余以千二百金从黄尚宝购之。崇祯癸未,损二百金售诸四明谢氏。今年游武林,坦公司马携以见示,余耸臾劝亟取之。司马家插架万签,居然为压库物矣。”此跋末题戊戌孟夏,盖在顺治十五年矣。乾隆时进入内府,甲子御题云:“雕镌纸墨,并极精妙,实为宋本之冠。”又《文选》亦在内府,二十三卷后有吴兴小行楷书跋云:“霜月如雪,夜读阮嗣宗《咏怀诗》,九咽皆作清冷气,而是书玉楮银钩,若与镫月相映,助我清吟之兴不浅。至正二年仲冬三日夜,子昂识。”亦有?州跋云:“余所见宋本《文选》,亡虑数种。此本缮刻极精,纸用澄心堂,墨用奚氏,旧为赵承旨所宝。往见于同年生朱太史家,云得之徐太宰所。几欲夺之,义不可而止。”又有万历甲戌人日王稚登书云:“此本纸墨锓摹,并出良工之手,政与琅琊长公所藏《汉书》绝相类。《汉书》有赵魏公小像,此书有公手书,流传至今仅三百年,而卷帙宛然。今归朱司成象玄,出示谛赏。此本视《汉书》,亦犹蜀得其龙吴得其虎矣。”又董其昌跋云:“颜真卿书送刘太冲序后,有‘宋四家书派皆宗鲁公’之语,则知北宋人学书,竞习颜体,故摹刻者亦以此相尚。其镌手于整齐之中寓流动之致,洵能不负佳书。至于纸质如玉,墨光如漆,无不各臻其妙,在北宋刊印中亦为上品。”乾隆御题云:“此书董其昌所称与《汉书》、《杜诗》鼎足海内者也。纸润如玉,南唐澄心堂法也。字迹精妙,北宋人笔意。《汉书》见在大内,与为连璧,不知《杜诗》落何处矣。”按《天禄琳琅》目载宋版书甚多,而御题又云若此者,亦不多得。嘉庆二年,武英殿灾,目载之书同归一烬,神物久归天上。留此题跋,可见宋本书之精妙,古今人之爱护,心理相同。《文选》今尚有明袁?仿宋裴氏本,国朝胡克家仿宋尤丞相本,可作虎贲中郎。《汉书》则形影无存,尤令人追思无已矣。

○宋刻书字句不尽同古本

藏书贵宋本,人人知之矣。然宋本亦有不尽可据者,经如《四书》朱注本,不合于单注单疏也。其他《易》程传、《书》蔡传、《诗》集传、《春秋》胡传,其经文沿误,大都异于唐、蜀《石经》及北宋蜀刻。宋以来儒者但求义理,于字句多不校勘。其书即属宋版精雕,只可为赏玩之资,不足供校雠之用。南宋刻书最有名者,为岳珂相台家塾所刻《九经三传》,别有《总例》,似乎审定极精。而取唐、蜀《石经》校之,往往彼长而此短。(唐《石经》在西安。蜀《石经》有《毛诗传笺》卷一卷二残本,刻入陈宗彝《独抱庐丛书》。《左传》杜注残本、《公羊》何氏解诂残卷、《谷梁》范宁集解残卷,旧藏福山王文敏所,后归他氏。缪艺风老人曾取以校注疏本,义长者最多。又黎庶昌《古佚丛书》中刻《尔雅》郭注三卷,原本亦出蜀《石经》,胜于宋元诸刻。)故北宋蜀刻诸经之可贵者,贵其源出唐、蜀《石经》也。宋本中,建安余氏所刻之书不能高出俗本者,为其承监本、司、漕本之旧也。至于史、子,亦以北宋蜀刻为精。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见于各藏书家题跋所称引者,固可见其一班。子如《荀子》,熙宁吕夏卿刻本,胜于南宋淳熙江西漕司钱佃本。《世说新语》北宋刻十行本,注文完全,胜于南宋陆游本。此固未可概以为宋刻而遂一例视之,不复知辨别也。

○宋刻书多讹舛

王士祯《居易录》二云:“今人但贵宋椠本,顾宋板亦多讹舛,但从善本可耳。如钱牧翁所定《杜集》‘九日寄岑参’诗,从宋刻作‘两脚但如旧’,而注其下云:陈本作‘雨’。此甚可笑。《冷斋夜话》云:老杜诗‘雨脚泥滑滑’,世俗乃作‘两脚泥滑滑’。此类当时已辨之,然犹不如前句之必不可通也。”吾谓不特此也。如卢文?召《抱经堂文集》所跋《白虎建德论》,宋刻二卷本开卷即讹“通德”为“建德”。《陆志》载宋刻任渊注《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二十卷,前序称绍兴鄱阳许尹叙,绍兴下脱年月。均为可笑。又《陆跋》宋本《王右丞集》十卷云:“卷六末有跋,凡七十馀字,为元以后刊本所无。卷五《送梓州李使君》‘山中一半雨’,不作‘山中一夜雨’,与《敏求记》所记宋本同。惟卷二《出塞作》,脱二十一字,不免白璧微瑕耳。”然如此类,岂仅微瑕,实为大谬。《钱日记》载宋蔡梦弼刻《史记》,目录后题识称“乾道七月春王正上日书”,七月“月”字,为“年”之讹。《缪续记》载宋阮仲猷种德堂本《春秋经传集解》,前牌子方印文“了无窒碍”,“窒”误作“室”。此虽小误,则其校雠不善可知。且又安知书中如此类者,不为佞宋者所讳言乎。古今藏书家奉宋椠如金科玉律,亦惑溺之甚矣。《陆续跋》有宋椠宋印建本《北史》一百卷,云:“光宗时刊本,纸白如玉,字体秀劲,与福建蔡氏所刊《草堂诗笺》、《史记》、《陆状元通鉴》、《内简尺牍》相似,当亦蔡行父文子辈所刊。校雠不精,讹羼所不能免,在宋刊中未为上乘。”《陆志》有《管子》二十四卷,为陆敕先贻典校宋本,其后跋云:“古今书籍,宋板不必尽是,时板不必尽非。然较是非以为常,宋刻之非者居二三,时刻之是者无六七,则宁从其旧也。余校此书,一遵宋本,再勘一过,复多改正。后之览者,其毋以刻舟目之。康熙五年岁次丙午五月七日,敕先典再识。”然则前辈校书,并不偏于宋刻,是又吾人所当取法矣。

○宋刻书行字之疏密

萧山王端履(晚闻先生宗炎子,嘉庆甲戌翰林。)《重论文斋笔录》五云:“或谓余曰,宋人刻书,每行字数如其行数。如每叶二十行,则每行各二十字;每叶二十二行,则每行各二十二字。此亦不尽然。如《钱竹汀日记钞》所载宋板《仪礼注》,每叶二十八行,行二十四字;宋刻《汉书》,每叶二十八行,行二十四字;宋刻《司马温公集》,每叶二十四行,行二十字;宋刻《史记》,每叶二十六行,行二十五字;又一本每叶十八行,每行十六或十七字;宋刻《列子》,每叶二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略举一二,馀不备载。)则其说不足据矣。近日书贾,无不作伪以欺世,新进后生皆当慎之。”又小注云:“先君尝言,书贾惟吾可与周旋,尔等慎无与交,未有不被其愚弄者。不特书贾也,即同学中如何梦华元锡、赵晋斋魏辈,亦莫不沾染其习气。小琅?仙馆藏书,皆伊二人代购,恐将来半是不全之本也。嗣后何、赵以书来售,余皆婉辞谢之。”按王氏云云,门外语也。宋本行字两较,不甚参差。以全版计算,行多少二字似觉相悬,以半版计数,则出入仅一二字而已,于行式无损也。况彼所据《钱记》所载,乃宋本之少者乎。版片一事,自为专门,文章家言向多隔膜之语。如《陆志》宋蜀大字本《三苏先生文粹》七十卷,末有李申耆先生手跋云:“此书有宋刊密字本,绝精美。此本疏朗,乃宋刊之别体,明时东雅堂、奇字斋所依仿也。补写诸卷,雅洁足以相称。珍赏家之于古书,如君子善成人美如此。李兆洛过眼因识。”按李氏举奇字斋与东雅堂并论,亦非能识板刻之言。东雅堂出自宋廖莹中世彩堂,字体不如原刻之工,而行款一仍旧式。若奇字斋刻虽精美,字体扁方,不如《韩集》之劲古。余藏其《王右丞文集》及《王右丞诗集补注》二种,所见《补注蒙求》一种,皆自出心裁,非仿宋也。至所摘何梦华、赵晋斋之事,此类行径亦寒?谋生之常。一代巨公如毕镇洋、阮文达诸公,何尝不精于赏鉴,而必假手于门生门客,岂非别有用意乎。近世宜都杨惺吾守敬,前则依黎莼斋星使于日本,后则依南皮相国于鄂中,殆亦士人之习惯。与其为钱遵王、季沧苇一辈人之刻薄,毋宁为毕、阮、黎、张诸公之浑涵;与其为杭堇浦床下积青铜钱,又不如汪容甫以鉴别字画分鹾使盐估之膏腴,为取所当取也。宋板书,行少者每半叶四行,行八字;(如宝?五年陈兰森所刻《干禄字书》。)行多者每半叶二十行,行二十七八字至三十字不等。(南宋刻《九经》白文。)吾友江建霞标,著有《宋元行格表》二卷,余为校补,刻于长沙,言版片者当奉为枕中鸿宝也已。

○宋刻书纸墨之佳

先文庄公《水东日记》十四云:“宋时所刻书,其匡廓中摺行中,上下不留黑牌,首则刻工私记本板字数,次书名,次卷第数目,其末则刻工姓名以及字总数。余所见当时印本书如此。浦宗源郎中家有《司马公传家集》,往往皆然。又皆洁白厚纸所印,乃知古人于书籍,不惟雕镌不苟,虽摹印亦不苟也。”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论藏书》云:“藏书以宋刻为善。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格用单边,间多讳字。用墨稀薄,虽著水湿,燥无湮迹。开卷一种书香,自生异味。元刻仿宋,单边,字画不分粗细,较宋边条阔多一线。纸松刻硬,用墨秽浊。中无讳字,开卷了无臭味。有种官券残纸,背印更恶。宋板书以活衬纸为佳,而蚕茧纸、鹄白纸、藤纸固美,而存遗不广。若粘褙宋书则不佳矣。”孙从添《藏书纪要》云:“若果南北宋刻本,纸质罗纹不同,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所谓墨香纸润,秀雅古劲,宋刻之妙尽之矣。”按《天禄琳琅》一,宋版《周易》十卷云:“是书不载刊刻年月,而字法圆活,刻手清整,且于宋光宗以前讳皆缺笔。琴川毛晋藏书,于宋本印记之下复加‘甲’字印,乃宋椠之最佳者。”又二,宋版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元?椠本,乾隆甲子御题云:“是书字体浑穆,具颜、柳笔意,纸质薄如蝉翼,而文理坚致,为宋代所制无疑。”又宋版《南华真经》十卷云:“此书版高不及半尺,而字画倍加纤朗,纸质墨光亦极莹致。乾隆御题云:‘蝇头细书,纸香墨古,诚宝迹也。’”又三,《新刊训诂唐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卷一下标‘临邛韩醇’四字,《训诂柳先生集》亦出醇手。书后有记,作于孝宗淳熙丁酉,称‘世所传昌黎文公文,虽屡经名儒手,余昔校以家集,其舛误尚多’云云,则醇为愈之裔可知。其家在临邛,当即蜀中所刊。宋叶梦得以蜀本在建本之上,观此书字精纸洁,刻印俱佳,洵不诬也。”乾隆乙未御题云:“字画精好,纸墨细润,《天禄琳琅》所贮《韩集》,当以是本为第一。”又宋版姚铉《唐文粹》一百卷,北宋宝元二年临安孟琪刻。乾隆御题云:“字画工楷,墨色如漆。”观此知有宋一代文化之盛,物力之丰,与其工艺之精,断非元以后所能得其仿佛。《黄记》校宋本《姚少监文集》六卷,前录陆西屏写《梅花草堂笔谈》云:“有传示宋刻者,其文钩画如绣,手摸之若洼窿然。故出绍兴守家,其先副宪藏书也。问故,将质以偿路符之费,且诫售者勿泄,有是哉。”此等宋刻,求之今日,诚如凤毛麟角之希见。近年京师、沪渎偶出一宋季元初麻沙坊刻,动估千金。虎贲以代中郎,??可充和璧,时无英雄,竖子成名。世间事何莫不然,岂独阮籍有广武之叹哉。

○宋造纸印书之人

《天禄琳琅》二宋版类,《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嘉?五年提举曾公亮等奉敕刊印,纸坚致莹洁,每叶有‘武侯之裔’篆文红印在纸背者,十之九似是造纸家印记,其姓为诸葛氏。考宣城诸葛笔最著,而《唐书》载宣城纸笔并入土贡。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亦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模写,则宣城诸葛氏亦或精于造纸也。”《瞿目》宋刻《西汉文类》五卷残本云:“纸面钤‘清远堂’三字朱记,当是南宋时纸铺号也。”至建安余氏勤有堂之纸,远在北宋初,迄于国朝乾隆时。经高庙谕闽督钟音考查,而得其家世造纸印书之人,洵楮墨之至荣,亦太平之佳话也已。

○宋印书用椒纸

宋时印书纸,有一种椒纸,可以辟蠹。《天禄琳琅后编》三宋版类,《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杜预后序又刻印记云:“淳熙三年四月十七日左廊司局内曹掌典秦玉祯等奏闻,《壁经》、《春秋》、《左传》、《国语》、《史记》等书,多为蠹鱼伤牍,不敢备进上览。奉敕用枣木椒纸各造十部,四年九月进览。监造臣曹栋校梓,司局臣郭庆验牍。”按此可考宋时进书之掌故。椒纸者,谓以椒染纸,取其可以杀虫,永无蠹蚀之患也。其纸若古金粟笺,但较笺更薄而有光,以手揭之,力颇坚固。吾曾藏有陆佃《埤雅》二十卷,旧为汲古阁、季沧苇、陈仲鱼诸家收藏,每卷有诸人印记。相传以为金源刻本,似即以此种椒纸印者也。又县人袁漱六芳瑛卧雪庐散出残书中,有《史记》表传数卷,亦是此纸印成。色有黄斑,无一蠹伤虫蛀之处。是书今并归吾架上,岂椒味数百年而不散欤。是皆与蝴蝶装之粘连不解,历久如新者,同一失传之秘制也。

○宋人钞书印书之纸

五代之季,江南李氏有国,造澄心堂纸,百金不许市一枚。然其幅狭,不堪草诏。及李氏入宋,其纸遂流出人间。程大昌《演繁露》(九):“江南李后主造澄心堂纸,前辈甚贵重之。江南平后六十年,其纸犹有存者,欧公尝得之,以二轴赠梅圣俞。梅诗铺叙其由而谢之曰:‘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当时国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萎苔。但存图书及此纸,弃置大屋墙角堆。幅狭不堪作诏命,聊备粗使供鸾台。’因梅诗以想其制,必是纸制大佳而幅度低狭,不能与麻纸相及,故曰‘幅狭不堪作诏命’也。然一纸百金,亦已珍矣。”顾此纸本出江南,而江南反不甚用。宋王明清《挥麈后录》云:“李煜有国日,樊若水与江氏子共谋。江年少而黠,时李主重佛法,即削发投法眼禅师为弟子,随逐出入禁苑,凡国中虚实尽得之。先令若水赴阙下献下江南之策,江为内应。其后李主既俘,各命以官。江后累典名州,家于安陆。江氏名正,字元叔,江南人。尝为越州刺史,越有钱氏时书,正借本誊写,遂并其本有之。及破江南,又得其逸书,兼吴越所得殆数万卷。书多用由拳纸,方册如笏头,青缣为标,字体工拙不一。《史记》、《晋书》或为行书,笔墨尤劲。”据此,则元叔江南人,不用澄心纸而用由拳纸,则澄心之不便用,概可知矣。又陈师道《后山丛谈》云:“余于丹阳高氏见杨行密节度淮南补将校牒纸,光洁如玉,肤如卵膜,今士大夫所有澄心堂纸不逮也。”然则澄心徒有虚名,故北宋本书从未有用此纸印者,殆不独幅狭不合用也。(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论藏书》云:“余见宋刻大板《汉书》,每本用澄心堂纸数幅为副。”是止用以副书,未尝印书也。王世贞跋赵松雪藏《文选》云“纸用澄心堂,墨用奚氏”,恐是过誉之辞。乾隆御题云“纸润如玉,南唐澄心堂法”,斯为得之矣。)当时又有一种鸡林纸,鸡林即高丽。黄伯思《东观余论》跋章草鸡林纸卷后:“政和丁酉岁五月二十一日,于丹阳城南第曝旧书,得此鸡林小纸一卷,已为人以郑卫辞书盈轴矣。顾纸背尚可作字,因以索靖体书章草《急就》一卷藏于家,庶几颜文忠牒背书藁旧事云。”明张萱《疑耀》:“长睿得鸡林小纸一卷,书章草《急就》,余尝疑之。幸获校秘阁书籍,每见宋板书多以官府文牒翻其背印以行?,如治平《类篇》一部四十卷,皆元符二年及崇宁五年公私文牒笺启之故纸也。其纸极坚厚,背面光泽如一,故可两用,若今之纸不能也。”当时张氏所见宋板书式,亦鸡林纸之类。又湖北蒲圻出纸,为当时钞印书籍所尚。宋徐度《却扫编》云:“予所见藏书之富者,莫如南都王仲至侍郎家,其目至四万三千卷。而类书之卷帙浩博,如《太平广记》之类,皆不在其间。闻之其子彦朝云,其先人每得一书,必以废纸草传之,又求别本参校,至无差误,乃缮写之。必以鄂州蒲圻县纸为册,以其紧慢厚薄得中也。每册不过三四十叶,恐其厚而易坏也。此本传以借人及子弟观之。又别写一本尤精好,以绢素背之,号镇库书,非己不得见也。镇库书不能尽有,才五千余卷。”陆游《老学庵笔记》:“前辈传书多用鄂州蒲圻县纸,云厚薄紧慢皆得中,又性与面粘相宜,能久不脱。”按今蒲圻不闻产名纸,由拳即今嘉兴,亦然。古今人物变迁,大率如此。南宋时则以抚州萆钞纸为有名,周密《癸辛杂识》:“廖群玉《九经》本最佳,以抚州萆钞纸、油烟墨印造,其装褫至以泥金为签。”当时廖氏选纸之精,独重抚州萆钞,可见此纸之胜于他产。吾向于丁雨生中丞日昌嗣君叔雅茂才惠康笥中,见所携廖莹中世彩堂刻《韩昌黎集》,纸不甚坚韧而光洁如新,墨若漆点,醉心悦目,如睹欧、褚法书。莹中为似道客,不知所用亦萆钞纸否。今抚州犹产纸,无此等工料矣。

○宋元刻本历朝之贵贱

宋元刻本,在明时尚不甚昂贵,观毛?《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所列之价目,在今日十倍而廉矣。中如宋版影钞李鼎祚《周易集解》十本,价五两。(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徐康《前尘梦影录》云,崇祯十三年,苏城净钱一千值白银五钱零,通行之钱止四钱五六。吾见明无撰人《启祯记闻录》二卷,又六卷,顺治二年乙酉,新铸顺治钱七百文,当银一两。)元板《周易兼义》八本,价四两。绵纸抄本《礼记集说》四十二本,价二十两。名人墨抄,如秦酉岩手抄《太和正音谱》二本,价二两。周公谨弁阳山房抄本《绛帖平》二本,价一两二钱。其余一二本之抄本,皆三钱五钱。其中最贵者,宋板影抄《杜工部集》十本,价三十两。《宋词一百家》精抄,价一百两。然宋词一家合一两,仍不为贵。而当时人称“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可见其收入时能出善价,故人称之云云。若以书目所载数目论之,则售出时固未尝一索高值也。大抵明时宋元本书,本不十分昂贵。《天禄琳琅后编》三,宋板徐锴《说文解字韵谱》五卷,卷后墨迹:“万历乙未年长至日,得于北京城隍庙,价银十两,子孙其世宝之。张诚父藏书记。”(其时银价,每银一两铸钱六百九十文,市止每钱四百五十文换银一两,见明贺仲轼《两宫鼎建记》上,盖记万历三十四年丙辰建乾清、坤宁两宫工费之事。董斯役者贺盛瑞,时为营缮司郎中,即仲轼父也。)可见当日宋本书价不过如斯而已。明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二十九卷。)前后《汉书》后略云:“余生平所购《周易》、《礼经》、《毛诗》、《左传》、《史记》、《三国志》、《唐书》之类,过二千余卷,皆宋本精绝。最后班、范二《汉书》尤为诸本之冠,前有赵吴兴小像,当是吴兴家物。入吴郡陆太宰,又转入顾光禄,失一庄而得之。”其书后归钱谦益,《初学集》载跋略云:“赵文敏家藏前后《汉书》为宋椠本之冠,前有文敏公小像,太仓王司寇得之吴中陆太宰家。余以千金从徽人赎出,藏弃二十余年,今年鬻之于四明谢象三。癸未中秋日书于半野堂。”以一书而破中人之产,似乎近于好事,然裒然两巨部,又重以文敏、?州之藏,犹非太过。国初康熙时书价渐贵,王士祯《分甘余话》二云:“赵承旨家宋椠前后《汉书》,钱牧斋大宗伯以千二百金购之新安贾人。后售于四明谢氏,后又归新乡张司马坦公。康熙中有人携至京师,索价甚高。真定梁苍岩大司马酬以五百金,不售携去,后不知归谁何矣。”又《居易录》(三十三。)云:“《通鉴纪事本末》,宋刻大字,有尚宝司卿柳庄袁忠彻家藏印及陆子渊、项子京诸印,浙江人携至京师,索价百二十金,留二日而还之。”(是时银价甚贱,《居易录》九云:近自洋铜不至,钱日益贵,银日益贱。今岁屡经条奏,九卿杂议,究无良策。即每银一两抵钱一千之令,户部再三申饬,亦不能行。)钱遵王《敏求记》云:“李诫《营造法式》三十六卷,以四十千从冯鱼山购归。”《黄记》:“《宾退录》十卷校宋钞本,王闻远跋:‘今康熙六十有一年岁壬寅孟夏,书估王接三持宋椠五册来,索价十金。无力购之,留案二日,扃户屏客,细加校勘。’”此由国初至康熙末年书价之可考者。至乾嘉时,宋元旧本多为有力者收藏,其价已过康熙时十倍。(钱泳《履园丛话》旧闻类银价一则云:乾隆初年,每白银一两,换大钱七百文,后渐增至七二、七四、七六至八十、八十四文。余少时每白银一两,亦不过换钱八九百文。嘉庆元年,银价顿贵,每两可换钱一千三四百文,后又渐减。近岁洋钱盛行,则银钱俱贱矣。)今以诸家题跋考之,惟《黄记》多详载。《记》中如宋余仁仲《公羊解诂》十二卷,价一百二十两;宋板《春秋繁露》十七卷,价百两;朱竹?曝书亭藏本《舆地广记》三十六卷,价一百二十两;《新定续志》十卷,价三十两;宋本《吴郡图经续记》三卷,价五十两;宋刻《历代纪年》十卷,价二十两;残宋本章衡《编年通载》四卷,价四十两;宋本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卷,价二十四两;宋本《新序》十卷并宋小字本《列子》八卷,共价八十两;北宋本《说苑》二十卷,价三十两;校宋本《新序》十卷,值番饼四十二枚;宋本《管子》二十四卷,价一百二十两;宋本《棠阴比事》一卷,价番饼十四枚;宋本《史载之方》二卷,价三十两;旧抄本《纬略》十二卷,值十二番;旧抄本《珩璜新论》一卷,值番银七饼;残宋本《太平御览》三百六十卷,价二百四十两;宋本《陶靖节诗注》四卷,价百金之大半;宋本《三谢诗》三卷,价十六两;宋本《王右丞集》十卷,价一百二十两;宋本《孟浩然集》三卷,以京板《佩文韵府》相易,贴银十四两;宋本《甲乙集》十卷,价十六两;宋本《朱庆馀集》不分卷,《目录》五叶、《诗》三十四叶,价番银十圆;宋本《唐女郎鱼玄机集》一卷十二叶,价五番;校宋本《林和靖诗集》四卷,价四两;宋本《温国司马文正公集》八十卷,价一百六十两;宋本《参寥子诗集》十二卷,价三十两;元本《吴礼部集》二十卷,价三十两有奇;金本《中州集》十卷,价五十两;元本《东坡乐府》二卷,价三十两;元本《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十卷,价五十一番。又《续记》中,如钱谷手抄《游志续编》不分卷,价二十两;影宋抄本《韩非子》二十卷,价三十两;宋本《鉴诫录》二册,价番钱三十三圆;明活字本《曹子建集》十卷,价十两;宋本《嘉?集》十五卷,价四十两;宋本《渭南文集》五十卷,价五十两。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残本六卷,跋云:“仅存三册,索值六十金,中人须酬十金,余未及还价而罢。仲冬尚在某坊,问其直,元易为洋矣。今日遂与议易,给以番饼二十枚,以他书贴之,合四十两。细点叶数共计一百四十四番,合每叶青蚨一百九十五文。近日书直昂贵,闻有无锡浦姓书贾持残宋本《孟东野集》,索直每叶元银二两,故余戏以叶论,此书犹贱之至者也。”又《再续》,宋本《魏鹤山集》一百二十卷,价六十两。又《书录》宋本《杨诚斋易传》二十卷,五柳居主人云昔年某王府许以二百金购此书,又一宋本朱叔英跋索值一百六十金。北宋本《汉书》云:“余之得此,用朱提二百五十金。”宋本《李翰林全集》三十卷,以一百五十金得之缪氏。(德辉按:此即缪曰芑仿宋刻李集之原本。)此外陈?《经籍跋文》载影宋本《周易集解》:“《汲古阁秘本书目》以此居首,价银五两,余以三十金购之,较原价已加五倍。”宋本《尔雅疏》,以白金四十两购之。顾广圻批《读书敏求记》,《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云:“宋板,归黄荛翁,维扬得来,元八十两。”严久能元照《悔庵集》书手录《仪礼要义》宋本后,略云:“此书载于《聚乐堂书目》,朱锡鬯所未见者。予才弱冠,好宋刻书。杭州汪氏藏宋刻本二十册,索值五百金。予必欲得之,求之急,议价二十六万钱。议即定,顾无以得如干钱,乃尽买家所有书得钱畀之。年来资用日绌,度此书不能长为吾有,又写此本校而藏之。”此乾嘉时书价见于记录之可考者也。(嘉庆十七八年,银价每两九百文内外,见张廷济壬申、癸酉两年《日记》。)至近时,宋板书本日希见,以吾见闻所及,张南皮以三百金购宋板《诗经朱子集传》,徐梧生以三百金购北宋本《周易正义》,(道州何氏所藏。)此在光绪甲乙间事。年来北京拳乱以后,旧本愈稀。故家所藏,颇罹兵劫。犹闻京师书估以五百金售宋人李璧《雁湖集》,(醴陵文氏所藏,海内孤本也。)贵池刘某以番饼四百圆得汲古旧藏宋本《孔子家语》,县人袁思亮以三千金购宋牧仲、翁潭溪所校残宋本《施注苏诗》。闹富争奇,视古书如古玩,此亦可以观世变矣。
资源编号:ZY1541207;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相信自己

上 一 条: 书林清话 叶德辉 卷七

下 一 条: 书林清话 叶德辉 卷五

其它收录: 太后永寿寺方丈紫芝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吧
Stay away from me!
不要说我胖,不然我会认为你在嫉妒我
亲爱的客户,友情提醒
温馨提醒,含蓄的送点花草
你说你可爱
企业化造句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6.46.69.*美国 俄亥俄州哥伦布市DoD网络信息中心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喜欢。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在...
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自己的目标...
人生没有绝对的成功与失败,只...
梦想是远方的灯塔,照亮我们前...
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有准备,有毅...
生命的真谛在于不断追求和奋斗
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真...
梦想不会逃跑,逃跑的永远是自...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通往成功的必...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才...
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