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二十九 经部二十九

○春秋类四

△《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

谨案:是书为圣祖仁皇帝经筵旧稿,世宗宪皇帝复加考论,乃编次成帙。说《春秋》者莫夥於两宋。其为进讲而作者,《宋史·艺文志》有王葆《春秋讲义》二卷,今已散佚。张九成《横浦集》有《春秋讲义》一卷。《永乐大典》有戴溪《春秋讲义》三卷。大抵皆演绎《经》文,指陈正理,与章句之学迥殊。是非惟崇政迩英、奏御之体裁如是,亦以统驭之柄在慎其赏罚,赏罚之要在当其功罪。而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者,则莫精於《春秋》。圣人笔削之旨,实在於是也。故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公扈子曰:“有国者不可以不学《春秋》,《春秋》国之鉴也。”董仲舒推演《公羊》之旨得二百三十二条,作《春秋决事》十六篇,其义盖有所受矣。是编因宋儒进御旧体,以阐发微言。每条先列《左氏》之事迹,而不取其浮夸。次明《公》、《穀》之义例,而不取其穿凿。反覆演绎,大旨归本於王道,允足明圣经之书法,而探帝学之本原。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圣圣相承,郑重分明,以成此一编,岂非以经世之枢要,具在斯乎?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

康熙三十八年奉敕撰。初,胡安国作《春秋传》,张栻已颇有异议。朱子编《南轩集》,存而不删,盖亦以栻说为然。至元延祐中复科举法,始以安国之《传》悬为功令,而有明一代因之。故元吴澄作俞皋《春秋集传序》,称兼列胡氏以从时尚。明冯梦龙作《春秋大全凡例》,称“诸儒议论尽有胜胡《传》者,然业以胡《传》为宗,自难并收以乱耳目”,岂非限於科律,明知其误而从之欤?钦惟圣祖仁皇帝道契天经,心符圣义,於尼山笔削,洞鉴精微。虽俯念士子久诵胡《传》,难以骤更,仍缀於三《传》之末,而指授儒臣详为考证。凡其中有乖《经》义者,一一驳正,多所刊除。至於先儒旧说,世以不合胡《传》摈弃弗习者,亦一一采录表章,阐明古学。盖以圣人之德,居天子之位,故能荡湔门户,辨别是非,挽数百年积重之势而反之於正也。自时厥后,能不为胡《传》所锢者,如徐庭垣之《春秋管窥》、焦袁熹之《春秋阙如编》,响然并作,不可殚数。衮钺之义,遂皦若三光。维风维草之效,诚有自来矣。臣等缮校之馀,为《春秋》幸,并为天下万世读《春秋》者幸也。

△《御纂春秋直解》·十五卷

乾隆二十三年奉敕撰。以十二公为十二卷,庄公、僖公、襄公篇页稍繁,各析一子卷,实十五卷。大旨在发明尼山本义而铲除种种迂曲之说,故赐名曰《直解》,冠以御制序文,揭胡安国《传》之傅会臆断,以明诰天下,与《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宗旨同符。考班彪之论《春秋》曰:“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王充之论《春秋》曰:“公羊、穀梁之《传》,日月不具,辄为意使。平常之事有怪异之说,径直之文有曲折之义,非孔子之心。”苏轼之论《春秋》曰:“《春秋》,儒者本务。然此书有妙用,儒者罕能领会,多求之绳约中,乃近法家者流,苛细缴绕,竟亦何用?”朱子之论《春秋》亦曰:“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而善恶自见。”又曰:“《春秋》传例多不可信,圣人纪事,安有许多义例?”然则圣《经》之法戒,本共闻共见;圣人之劝惩,亦易知易从。自啖助、赵匡倡为废《传》解《经》之说,使人人各以臆见私相揣度,务为新奇以相胜,而《春秋》以荒。自孙复倡为有贬无褒之说,说《春秋》者必事事求其所以贬,求其所以贬而不得,则锻炼周内以成其罪,而《春秋》益荒。俞汝言《春秋平义序》谓传经之失不在於浅而在於深,《春秋》尤甚。可谓片言居要矣。是编恭承训示,务斟酌情理之平,以求圣《经》之微意。凡诸家所说穿凿破碎者悉斥不采,而笔削大义愈以炳然。学者恭读御纂《春秋传说汇纂》以辨订其是非,复恭读是编以融会其精要,《春秋》之学已更无馀蕴矣。

△《左传杜解补正》·三卷(通行本)

国朝顾炎武撰。炎武一名绛,字宁人,昆山人。博极群书,精於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李光地尝为作《小传》,今载《榕村集》中。是书以杜预《左传集解》时有阙失,贾逵、服虔之《注》、乐逊之《春秋序义》今又不传,於是博稽载籍,作为此书。至邵宝《左觿》等书,苟有合者,亦皆采辑。若“室如悬罄”,取诸《国语》。“肉谓之羹”,取诸《尔雅》。车之有辅,取诸《吕览》。田禄其子,取诸《楚辞》。千亩原之在晋州,取诸郑康成。祏为庙主,取诸《说文》。石四为鼓,取诸王肃《家语注》。祝其之为莱芜,取诸《水经注》。凡此之类,皆有根据。其他推求文义,研究诂训,亦多得《左氏》之意。昔隋刘炫作《杜解规过》,其书不传,惟散见孔颖达《正义》中。然孔《疏》之例,务主一家,故凡炫所规,皆遭排斥。一字一句,无不刘曲而杜直,未协至公。炎武甚重杜《解》,而又能弥缝其阙失,可谓扫除门户,能持是非之平矣。近时惠栋作《左传补注》,纠正此书“尨凉”一条、“大司马固”一条、“文马百驷”一条、“使封人虑事”一条、“遇《艮》之八”一条、“豆区釜锺”一条。然其中文马之说,究以炎武为是。栋又摘其引古《春秋》左氏说但举《汉书·五行志》之名,又摘其“礼为邻国阙”一条用服虔之说而不著所自。案徵引佚书,当以所载之书为据。栋引《世本》不标《史记注》,引京相璠《土地名》不标《水经注》,正体例之《疏》,未可反讥炎武。至服虔一条,当由偶忘出典。栋注昭公二十九年“赋晋国一鼓铁”,证以王肃《家语注》,亦明冯时可之说未标时可之名也。是固不以掠美论矣。

△《春秋稗疏》·二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夫之撰。夫之有《周易稗疏》,已著录。是编论《春秋》书法及仪象典制之类仅十之一,而考证地理者居十之九。其论书法,谓《闵公元年》书季子、仲孙高子皆不名,乃闵公幼弱,听国人之所为,故从国人之尊称。然考襄公之立实止四岁,昭公之出亦非一年,均未闻以君不与政书事或有变文,何独闵公见存,反从国人立议。其论《春秋》书戎皆指徐戎,斥杜预陈留济阳东有戎城之非。且谓曹卫之间不应有戎,证以《费誓》,似乎近理。然周之戎如今土司参错於郡县。观追戎济西,则去曹近而去徐远。至於凡伯聘鲁归周而戎伐之于楚丘,则凡伯不涉徐方,徐戎亦断难越国,安得谓曹卫之间戎不杂居。如此之类,固未免失之臆断。至以鸲鹆为寒号虫,反斥《埤雅》之讹,以延厩为延袤其厩,亦为穿凿。杜注陉亭在召陵南,不云即在召陵,乃删除南字而驳之,尤为文致其失。然如莒人入向之向,谓当从杜预在龙亢,而驳《水经注》所引阚骃之说误以邑名为国名,足以申杜《注》之义。辨杞之东迁在春秋以前;辨杀州吁于濮非陈地;辨洮为曹地非鲁地,音推小反,不音他刀反;辨贯字非贳字之误;辨厉即赖国,非随县之厉乡;辨践土非郑地;辨翟泉周时不在王城之内;辨莒鲁之间有二郓;辨仲遂所卒之垂非齐地;辨次鄫之鄫非鄫国,亦非郑地;辨春秋之祝其非汉之祝其:皆足以纠杜《注》之失。据《后汉郡国志》谓郎在高平,据《括地志》谓胡在郾城,据《汉书·地理志》谓重邱在平原,据应劭《汉书注》谓阳在都阳,皆足以补杜《注》之阙。至于谓子纠为齐襄公之子(案刘瑾《诗集传通释》,解《何彼秾矣篇》亦以桓公为襄公子。然瑾由误记,与夫之有所考辨者不同),谓鲁襄公时频月日食由于误视晕珥,亦足以备一解。在近代说经之家,尚颇有根柢。其书向未刊行,故子纠之说,近时梁锡玙据为新义;翚不书族、定姒非谥之说,近时叶酉亦据为新义:殆皆未见其书也。

△《春秋平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俞汝言撰。汝言字石吉,秀水人。前明诸生。是书多引旧文,自立论者无几。然自宋孙复以来,说《春秋》者务以攻击三《传》相高,求驾乎先儒之上,而穿凿烦碎之弊日生。自元延祐以后,说《春秋》者务以尊崇胡《传》为主,求利於科举之途,而牵就附合之弊亦遂日甚。明张岐然尝作《五传平文》以纠其谬,而去取尚未能皆允。汝言此书,亦与岐然同意,而简汰精审,多得《经》意,正不以多生新解为长。前有《自序》,谓传经之失不在於浅而在於深,《春秋》为甚。可谓片言居要矣。此本为汝言手稿,其中涂乙补缀,朱墨纵横,其用心勤笃,至今犹可想见也。朱彝尊《经义考》载缪泳之言,称汝言研精经史,尤熟於明代典故,尝撰有《宰相列卿年表》,其诗、古文曰《渐川集》。今皆未见。盖亦好学深思之士,所由与枵腹高谈者异欤?

△《春秋四传纠正》·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俞汝言撰。康熙丙辰,汝言《春秋平义》始脱稿。是岁之夏,复续作此书,以综括大旨。相传其晚年失明,口授而成之者也。书中摘列《春秋》三《传》及胡安国《传》之失,随事辨正,区为六类:一曰尊圣而忘其僣,计八条。二曰执理而近于迂,计十五条。三曰尚异而邻于凿,计二十三条。四曰臆测而近于诬,计四十三条。五曰称美而失实情,计八条。六曰摘瑕而伤锲刻,计六条。末附《春王正月辨》一篇,申左氏、公羊、孔安国、郑玄之说,明周正改时改月,《春秋》正朔皆从周。其中如华督夺孔父之妻,齐桓因蔡姬而侵蔡,史家简策相传,必有所据。即就《传》文而论,亦无以断其必不然。汝言皆以为臆测近诬,转未免自蹈臆测。又《公羊》褒齐襄之复仇,固为谬戾。然纪侯谮齐哀公于周,至于见烹,则实有其事。汝言乃谓语言之故不足为仇,亦不甚可解。至《春王正月辨》中谓《左传》“王周正月”句“王周”二字犹汉称皇汉、宋称皇宋之义,则不知正月、正岁并见《周礼》,兼用夏正,实亦王制。故特言王周正月,明非夏时。无庸牵引汉宋,横生曲说。又一行、卫朴推验《春秋》日食,皆合于建寅一条。汝言无以难之,遂泛谓不足深据。不知日月交食,推朔望不推时令。建子建寅,食限无殊。一语可明,亦不必颟顸其说。如斯之类,虽或间有小疵,然六类之中,大抵皆立义正大,持论简明。一卷之书,篇帙无几,而言言皆治《春秋》者之药石,亦可谓深得《经》意者矣。

△《读左日钞》·十二卷、补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鹤龄撰。鹤龄有《尚书埤传》,已著录。是书采诸家之说,以补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之阙讹。於赵汸、陆粲、傅逊、邵宝、王樵五家之书所取为多。大抵集旧解者十之七,出己意者十之三,故以“钞”名。所补二卷,多用顾炎武说。炎武《杜解补正》三卷,具有完帙,此所采未及什一。其《凡例》称庚申之秋,炎武自华阴寄《左传注》数十则,盖是时《杜解补正》尚未成也。鹤龄斥林尧叟《音义》之陋,所取仅三四条,持论极允。至孔颖达《正义》,家弦户诵,久列学官,断无读《注》而不见《疏》者,乃连篇采掇,殊属赘疣。至《襄九年传》“闰月”当作“门五日”,本为杜《注》,乃引以补杜,尤为床上床矣。他如於《定公八年传》,谓公山不狃之意在於张公室,阳虎之意不在公室,但欲假公室以制三桓为利而已;《定公十二年传》,则云“公山不狃、叔孙辄之徒据费以畔,说者谓叛季非叛鲁,其说非也。彼稔见三家不臣之迹,尤而效之,藉口於张公室耳”云云。是一事而臧否顿殊。又如《庄公二十二年传》,引《史记正义》以未羊巽女为姜姓之训;於《昭九年传》,又续引汪琬之说驳张守节失《左氏》之指。是一义而去取迥异。皆未免於小疵。然其中如引斗辛以驳伍员之复雠,天经地义,为千古儒者所未发。引《定公五年》、《文公十七年》二《传》,证公壻池非晋侯之壻;引《檀弓》越人吊卫将军文子事,证秦人归僖公成风之襚;引《汉书·王嘉传》,证“屈荡尸之”当作“户之”之类:亦具有考证。虽瑕瑜并陈,不及顾炎武、惠栋诸家之密,而薈稡众长,断以新义,於读《左传》者要亦不为无补焉。

△《左传事纬》·十二卷、《附录》·八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马骕撰。骕字骢御,又字宛斯,邹平人。顺治己亥进士,官淮安府推官,终於灵璧县知县。是书取《左传》事类,分为百有八篇,篇加论断。首载晋杜预、唐孔颖达《序论》及自作《丘明小传》一卷、《辨例》三卷、《图表》一卷、《览左随笔》一卷、《名氏谱》一卷、《左传字奇》一卷,合《事纬》为二十卷。内《地舆》有说无图,盖未成也。王士祯《池北偶谈》称其博雅嗜古,尤精《春秋》左氏学,载所著诸书与此本并同,惟无《字奇》及《事纬》,岂士祯偶未见欤?三《传》之中,左氏亲观国史,事迹为真,而褒贬则多参俗议。公羊、穀梁二家得自传闻,记载颇谬,而义例则多有师承。《朱子语录》谓左氏史学,事详而理差;公、穀经学,理精而事谬。盖笃论也。骕作是书,必谓《左氏》义例在《公》、《穀》之上,是亦偏好之言。然骕於《左氏》实能融会贯通,故所论具有条理,其图表亦皆考证精详。可以知专门之学与涉猎者相去远矣。

△《春秋毛氏传》·三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自昔说《春秋》者但明义例,至宋张大亨始分五礼,而元吴澄因之,然粗具梗概而已。奇龄是书,分改元、即位、生子、立君、朝聘、盟会、侵伐、迁灭、昏觌、享唁、丧期、祭祀、蒐狩、兴作、甲兵、田赋、丰凶、灾祥、出国、入国、盗杀、刑戮,凡二十二门。又总该以四例:曰礼例,曰事例,曰文例,曰义例。然门例虽分,而卷之先后,依《经》为次,无割裂分隶之嫌,较他家体例为善。其说以《左传》为主,间及他家,而最攻击者莫若胡安国《传》。其论安国开卷说春王正月已辞穷理屈,可谓确论。然《左传》“元年春王周正月”之文,本以《周礼》正岁正月兼用夏正,夏正亦属王制。故变文称“王周正月”,以为建子之明文。而奇龄乃读“春王”为一句,“周正月”为一句,谓王字乃木王於春之王,而非天王之王。其为乖谬,殆更甚於安国。又如郑康成《中庸注》:“策,简也。”蔡邕《独断》亦曰:“策者,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春秋正义》曰:“‘大事书於策者’,《经》之所书也;‘小事书於简者’,《传》之所载也。”又曰:“大事后虽在策,其初亦记於简。”据此,则《经》、《传》简策,并无定名。故崔杼之事称南史氏执简,而华督之事称名在诸侯之策,其文互见。奇龄乃以简书、策书为《经》、《传》之分,亦为武断。然其书一反胡《传》之深文而衡以事理,多不失平允之意。其义例皆有徵据,而典礼尤所该洽。自吴澄《纂言》以后,说《春秋》者罕有伦比,非其说《诗》、说《书》好逞臆见者比。至於喧呼叫呶,则其结习所成,千篇一律,置之不议不论可矣。

△《春秋简书刊误》·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是书刊正三《传》、《经》文之误。其以《简书》为名者,盖仍执其《传》据策书、《经》据简书之说也。大旨以《左传》为主,而附载《公》、《穀》之异文,辨证其谬。因胡安国《传》多从《穀梁》,并安国亦排斥之。其舍《左氏》而从《公羊》者,惟襄公十四年“卫侯衎出奔齐”一条耳。考《左传》虽晚出,而其文实竹帛相传。《公》、《穀》虽先立於学官,而其初皆经师口授,或记忆之失真,或方音之递转,势所必然,不足为怪。奇龄所考正者,如会袲不当有齐侯;单伯送王姬,不应作逆;齐人来归卫俘,据《书序》知俘即是宝,非《经》、《传》有异;公伐齐纳子纠,不应无子字;齐人歼于遂,不应作瀐;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与郑忽出奔卫、突归于郑同例;会洮,不应有郑世子华;栾书救郑,不应作侵郑;召公来锡公命,不应作赐命;襄公五年救陈,不应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会虢之卫齐恶不应作石恶;齐栾施不应作晋栾施;叔孙婼不应名舍;公会齐侯盟于黄,不应作晋侯;卫赵阳不应作晋赵阳:皆极精核。至於《经》书“冬,宋人取长葛”,《传》乃作“秋”,但知《经》、《传》不符,而不知宋以先王之后用商正,取以建酉之月。则此冬而彼犹秋,实与晋用夏正,《经》、《传》皆差两月一例。又“卫师入郕”,《公羊》“郕”作“盛”,遂诋其宋将作送,卫将作彗,不知《穆天子传》所载盛姬即郕国之女。《考古图》“许”或作“鄦”、“鲁”或作“卤”,俱勒诸钟鼎,断非讹写。古字异文,如斯者众,未可尽以今文绳之。又谓“昔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昔字训夜,虽见《列子》,然不应一作昔,又一作夜。不知《列子》称“夜则昏惫而熟寐,昔昔梦为国君”,又称“夜亦昏惫而寐,昔昔梦为人仆”,正昔夜二字并用。又谓皋陶可作咎由,由於音同;西乞术不可作西乞遂,由於音异。是以后世之平仄,律古人之转音。不知《檀弓》以“木”为“弥牟”,《战国策》以“包胥”为“勃苏”者,不一而足也。如斯之类,特以偏主一家,曲加排斥,均为未得其平。甚至“于”作“於”、“飨”作“享”,《经》、《传》处处通用,於《公》、《穀》亦缕摘之,益琐屑矣。然其可取者多,瑕究不掩其瑜也。

△《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作《春秋传》,分义例为二十二门,而其书则仍从《经》文十二公之序。此乃分门隶事,如沈棐、赵汸之体,条理颇为明晰,考据亦多精核。盖奇龄长於辨礼,《春秋》据礼立制,而是书据礼以断《春秋》,宜其秩然有纪也。至《周礼》一书,与《左传》多不相合。盖《周礼》为王制,而《左传》则皆诸侯之事。《周礼》为初制,而《左传》则皆数百年变革之馀。强相牵附,徒滋纠结。奇龄独就《经》说《经》,不相缴绕,尤为特识矣。是书为奇龄门人所编,云本十卷。朱彝尊《经义考》惟载六卷,且云“未见”。此本於二十二门之中仅得七门,而“侵伐”一门尚未及半。盖编次未竟之本。虽非完书,核其体要,转胜所作《春秋传》也。

△《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高士奇撰。士奇字澹人,钱塘人,居於平湖。以诸生荐直内廷,授中书舍人,改翰林院侍讲,官至内阁学士。是编乃康熙乙丑士奇奉敕撰《春秋讲义》,因考订地理,并成是书奏进。据阎若璩《潜邱劄记》称“秀水徐胜敬可,为人作《左传地名》讫,问余成公二年鞍之战”云云,则实士奇倩胜代作也。其书以《春秋经、传》地名分国编次,皆先列国都,次及诸邑。每地名之下,皆先列《经》文、《传》文及杜预《注》,而复博引诸书,考究其异同,砭正其疏舛,颇为精核。惟时有贪多炫博,转致琐屑者。如鲁庄公筑台临党氏,遂立“党氏台”一条,殊於地理无关。又如晋以先茅之县赏胥臣,遂立“先茅之县”一条,既不能指为何地,但称犹云苏忿生之田,则亦安贵於考耶?是则过求详备之失也。

△《春秋管窥》·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庭垣撰。据《浙江遗书总录》,庭垣,秀水人,官新昌县县丞。然不言书成於何时。前有庭垣《自序》,亦无年月。案庭垣为朱彝尊同县人,而彝尊《经义考》不载是书,则在彝尊以后矣。自宋以来,说《春秋》者尊圣人而不知所以尊,遂以贬黜天王,改易正朔,举天下干名犯义之事,皆诬称为孔子之特笔,而不知已乱名教之大防。庭垣《自序》驳诸儒之失,有曰“世但知推尊圣人,而不知孔子当日固一鲁大夫也。於周天子则其大君,於鲁公则其本国之君,於列国诸侯,则俱周天子所封建,与鲁君并尊者也。身为人臣,作私书以赏罚王侯君公,此犯上作乱之为,而谓圣人肯为之乎?如谓所诛绝者非在位之王公,岂先王、先公遂可得而诛之乎?昌言无忌,祸之招也。纵曰深藏其书,不轻示人,然圣人者不欺屋漏,明知犯上干禁而故作之,又深匿之以图幸免,亦必无之事矣。举世袭先儒之论,而不究其非。藉有妄人,亦曰我欲法《春秋》也,亦削天子位号,黜当代公卿,其将何辞以遏之”云云,其持论最为正大。又自述注释之例曰:“以《左传》之事实质《经》,以《经》之异同辨例。於《公羊》、《穀梁》二《传》及诸儒论释,其合於义例,先后无悖者,不复置议。如其曲说偏断,理有窒碍,则据《经》文先后以驳正之”云云,其立义亦为明坦。其中如桓不书王之类,间亦偶沿旧说,然其大旨醇正,多得《经》意。与焦袁熹之《阙如编》,其识皆在啖、赵诸儒之上,正未可贵远而贱近也。旧帙蠹蚀,字句间有残阙,无别本可以校补。然大旨宏纲,炳然无损,正不以一二断简废之矣。

△《三传折诸》·四十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尚瑗撰。尚瑗字宏蘧,一字损持,吴江人。康熙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外补兴国县知县。尚瑗初从朱鹤龄游,讲《春秋》之学。鹤龄作《读左日钞》,尚瑗亦作《读三传随笔》。积累既久,卷帙遂夥,乃排纂而成是书。曰:“折诸”者,取扬雄“群言淆乱,折诸圣”之语也。凡《左传》三十卷,《公羊》、《穀梁》各七卷,而用力於《左传》尤多。如卷首所列《郊禘五岳考》、《地名同考》、《名谥同考》、《名姓世表》诸篇,皆引据典核,可资考证。惟其书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每据摭汉魏以下史事与《传》文相证,往往支离曼衍。如因卫懿公好鹤遂涉及唐玄宗舞马之类,不一而足。与《经》义或渺不相关,殊为芜杂。然取材既广,储蓄遂宏。先儒训诂之遗,经师授受之奥,微言大义,亦多错见於其中。所谓披沙简金,往往见宝,固未可以其糠粃遂尽弃其精英。且《春秋》一经,说者至夥,自孙复、刘敞之徒倡言废《传》,后人沿其流派,遂不究事实而臆断是非。胡安国《传》自延祐以来悬为功令,而《僖公十七年》之灭项乃误归狱於季孙,由议论多而考证少也。尚瑗是书,虽未能刊削浮文,颇乖体要,而蒐罗薈稡,犹为摭实之言。过而存之,视虚谈褒贬者固胜之远矣。

△《春秋阙如编》·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焦袁熹撰。袁熹字广期,金山人。康熙丙子举人。是编为袁熹未成之书,仅及《成公八年》而止。每卷有袁熹名印,盖犹其稿本。前有其孙锺璜《跋》,亦当时手迹也。自《穀梁》发常事不书之例,孙复衍有贬无褒之文。后代承流,转相摹仿,务以刻酷为《经》义。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上至天王,下至列国,无一人得免於弹刺,遂使游、夏赞之而不能者,申、韩为之而有馀。流弊所极,乃有贬及天道者(吕柟《春秋说志》谓书季孙意如卒,所以见天道之左)。《春秋》於是乎乱矣。袁熹是书,独酌情理之平,立褒贬之准,谨持大义而刊削烦苛。如隐公盟蔑,诸家皆曰恶私盟。袁熹则谓继好息民,犹愈於相虞相诈。至七年伐邾,事由后起,不容逆料而加贬辞。又谓会潜之戎,本杂处中国,修好息民,亦衰世之常事,褒贬俱无可加。谓无骇之书名,若后世帝室之胄不系以姓,非贬而去之。谓书齐侯弟年,见齐之重我,使其亲贵,非讥过宠其弟。谓书螟为虫伤苗稼,即当留意补助,不以此一事便为恶。如此之类数十条,皆一洗曲说。至於武氏子求赙,乃鲁不共命,天王诘责,岂敢反讥天王?家父求车,乃天子责贡赋有阙,《经》婉其文曰求车,不应舍其下,责其上。尤大义凛然,非陋儒所及。末附《读春秋》数条,论即位或书或不书,四时或备或不备,有史所本无,有传写脱佚,非圣人增减於其间。亦足破穿凿之说。近代说《春秋》者,当以此书为最。虽编辑未终,而义例已备,於经学深为有裨,非其《经说》诸书出於门人杂录者比也。

△《春秋宗朱辨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自超撰。自超字彝叹,高淳人。康熙癸未进士,未仕而卒。《江南通志》列之《儒林传》中。是书大意本朱子据事直书之旨,不为隐深阻晦之说。惟就《经》文前后参观以求其义,不可知者则阙之。篇首《总论》二十条,颇得比事属辞之旨。其中如单伯逆王姬则从王氏之说,以为鲁之大夫。於秦获晋侯,辨所以不书名之故。於宋师败绩,辨所以不书公之故。於司马华孙来盟,辨胡《传》义不系乎名之说。於盟宋,罪赵武之致弱。於楚公子比公子弃疾弑立,书法见《春秋》微显之义。於齐杀高厚谓非说晋,而於卫人立晋一条尤得《春秋》深意。虽以“宗朱”为名,而参求《经》、《传》,务求心得,实非南宋以来穿凿附会之说。后方苞作《春秋通论》,多取材此书。近时解《春秋》者,焦袁熹《春秋阙如编》外,此亦其亚矣。

△《春秋通论》·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方苞撰。苞有《周官集注》,已著录。是编本《孟子》其文则史,其义则某窃取之意,贯穿全经,按所属之辞,合其所比之事。辨其孰为旧文,孰为笔削,分类排比,为篇四十。每篇之内,又各以类从。凡分章九十有九。考笔削之迹,自古无徵。《公羊传》曰:“不修《春秋》曰:霣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原本、改本并存者此一条耳。《左传》甯殖曰:“载在诸侯之策,曰:孙林父甯殖出其君。”《经》文则曰:“卫侯衎出奔齐。”其为圣人所改与否,已不可定。至《左传》称仲尼谓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书曰“天王狩于河阳”。则但有改本,不知原本为何语矣。故黄泽曰:“《春秋》所以难看,乃是失却不修《春秋》。若有不修《春秋》互相比证,则史官记载,仲尼所以笔削者正自显然易见。”是自昔通儒,已以不见鲁史无从辩别为憾。苞乃於二千馀载之后,据文臆断,知其孰为原书,孰为圣笔,如亲见尼山之操觚。此其说未足为信。惟其扫《公》、《穀》穿凿之谈,涤孙、胡锲薄之见,息心静气,以《经》求《经》,多有协於情理之平,则实非俗儒所可及。譬诸前修,其吴澄之流亚欤?

△《春秋长历》·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陈厚耀撰。厚耀字泗源,泰州人。康熙丙戌进士。官苏州府教授。以通算入直内廷,改授检讨,终右谕德。是书补杜预《长历》而作。原本不分卷帙,今约略篇页,釐为十卷。其凡有四:一曰历证。备引《汉书》、《续汉书》、《晋书》、《隋书》、《唐书》、《宋史》、《元史》、《左传注疏》、《春秋属辞》、《天元历理》、朱载堉《历法新书》诸说,以证推步之异。其引《春秋属辞》载杜预论“日月差谬”一条,为《注》、《疏》所无。又引《大衍历义》“春秋历考”一条,亦《唐志》所未录。尤足以资考证。二曰古历。以古法十九年为一章。一章之首,推合周历正月朔日冬至。前列算法,后以春秋十二公纪年,横列为四章,纵列十二公,积而成表,以求历元。三曰历编。举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一一推其朔闰及月之大小,而以《经》、《传》干支为证佐。皆述杜预之说而考辨之。四曰历存。以古历推隐公元年正月庚戌朔。杜氏长历则为辛巳朔,乃古历所推之上年十二月朔,谓元年之前失一闰,盖以《经》、《传》干支排次知之。厚耀则谓如预之说,元年至七年中书日者虽多不失,而与二年八月之庚辰、三年十二月之庚戌、四年二月之戊申,又不能合。且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朔日食,桓公三年七月壬辰朔日食,亦皆失之。盖隐公元年以前非失一闰,乃多一闰。因退一月就之,定隐公元年正月为庚辰朔,较《长历》实退两月,推至僖公五年止。以下朔闰,因一一与杜历相符,故不复续载焉。杜预书惟以干支递排,而以闰月小建为之迁就。厚耀明於历法,故所推较预为密。盖非惟补其阙佚,并能正其讹舛。於考证之学极为有裨,治《春秋》者固不可少此编矣。

△《春秋世族谱》·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陈厚耀撰。春秋之世,自王朝以迄诸侯大夫得姓受氏,各有源流。其人之见於《经》、《传》者,不可殚数。汉宋衷有《世本》四卷,唐代尚传。今惟孔氏《正义》中偶载其文,而书则久佚。《隋书·经籍志》有《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十三卷,不知何人所撰,今亦无存。杜预作《春秋释例》,中有《世族谱》一篇,具载其世系昭穆之详,而自宋以来,湮没不见。今恭遇圣代表章遗籍,《释例》一书,得於《永乐大典》中,裒辑丛残,复为完帙。独《世族谱》仅存数条,仍不免於阙略。厚耀当时既未睹《释例》原本,因据孔氏《正义》,旁参他书,作此以补之。其体皆仿旁行斜上之例,首《周世次图》,而以周之卿大夫附后。次鲁、次晋、次卫、次郑、次齐、次宋、次楚、次秦、次陈、次蔡、次曹、次莒、次杞、次滕、次许、次邾、次吴、次越、次小国诸侯。皆先叙其君王世系,而附以卿大夫。其偶见《经》、《传》而无世次可稽,如周之凡伯、南季,鲁之众仲、秦子之类,则别曰《杂姓氏名号》,另为一篇,附卿大夫世系之后,搜采颇为该洽。近时顾栋高作《春秋大事表》,有《世系表》二卷,其义例与此相近,而考证互有异同。如周卿大夫之周公忌父、召庄公诸人,此书徵引不及顾本之备。又脱漏王叔氏世系不载,亦为逊於顾本。然顾氏於有世系者叙次较详,其无可考者概阙而不录。此书则於《经》、《传》所载之人祇称官爵及字者,悉胪采无遗,实为顾本所未及。读《春秋》者以此二书互相考证,则《春秋》氏族之学,几乎备矣。

△《半农春秋说》·十五卷(内府藏本)

国朝惠士奇撰。士奇有《半农易说》,已著录。士奇父周惕,长於说经,力追汉儒之学。士奇承其家传,考证益密,於三《礼》核辨尤精。是书以礼为纲,而纬以《春秋》之事,比类相从,约取三《传》附於下,亦间以《史记》诸书佐之。大抵事实多据《左氏》,而论断多采《公》、《穀》。每条之下,多附辨诸儒之说。每类之后,又各以己意为总论。大致出於宋张大亨《春秋五礼例宗》、沈棐《春秋比事》,而不立门目,不设凡例。其引据证佐,则尤较二家为典核。虽其中灾异之类,反复辨诘,务申董仲舒《春秋》阴阳、刘向、刘歆《洪范》五行之说,未免过信汉儒,物而不化。然全书言必据典,论必持平,所谓元元本本之学,非孙复等之枵腹而谈,亦非叶梦得等之恃博而辨也。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舆图》·一卷、《附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顾栋高撰。栋高有《尚书质疑》,已著录。是书以《春秋》列国诸事,比而为表:曰《时令》、曰《朔闰》、曰《长历拾遗》、曰《疆域》、曰《爵姓存灭》、曰《列国地理犬牙相错》、曰《都邑》、曰《山川》、曰《险要》、曰《官制》、曰《姓氏》、曰《世系》、曰《刑赏》、曰《田赋》、曰《吉礼》、曰《凶礼》、曰《宾礼》、曰《军礼》、曰《嘉礼》、曰《王迹拾遗》、曰《鲁政下逮》、曰《晋中军》、曰《楚令尹》、曰《宋执政》、曰《郑执政》、曰《争盟》、曰《交兵》、曰《城筑》、曰《四裔》、曰《天文》、曰《五刑》、曰《三传异同》、曰《阙文》、曰《吞灭》、曰《乱贼》、曰《兵谋》、曰《引据》、曰《杜注正讹》、曰《人物》、曰《列女》。其《险要表》后附以《地形口号》,《五礼表》后附以《五礼源流口号》。《舆图》则用朱字、墨字以分别古今地名。《附录》则皆诸表序并表中所未及者,又为辨论以订旧说之讹。凡百三十一篇。考宋程公说作《春秋分纪》,以《传》文类聚区分,极为精密。刊版久佚,钞本流传亦罕。栋高盖未见其书,故体例之间,往往互相出入。又表之为体,昉於《周谱》。旁行斜上,经纬成文,使参错者归於条贯。若其首尾一事,可以循次而书者,原可无庸立表。栋高事事表之,亦未免繁碎。至参以七言歌括,於著书之体亦乖。然条理详明,考证典核,较公说书实为过之。其辨论诸篇,皆引据博洽,议论精确,多发前人所未发,亦非公说所可及。其《朔闰》一表,用杜预隐公元年正月起辛巳朔之说,与陈厚耀所推长历退一闰者不合。盖厚耀之书,栋高亦未之见,故稍有异同云。

△《春秋识小录》·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程廷祚撰。廷祚有《大易择言》,已著录。是书凡《春秋职官考略》三卷,《春秋地名辨异》三卷、《左传人名辨异》三卷。其考职官,首为数国共有之官,次为一国自有之官。皆分列排纂,凡与《周礼》异同者一一根据《注》、《疏》为之辨证,颇为精核。末为《晋军政始末表》,序晋军八变之制,而详列其将佐之名。又以御戎、戎右附表於后,亦皆整密。惟置诸国而独详晋,则未知其例云何也。其考地名,首为地同而名异,次为地异而名同。末为《晋书地理志证今》,以杜预注《左传》,皆用晋代地名故也。其辨人名,自一人二名以逮一人八名者,皆汇列而分注之。大致与《春秋名号归一图》互相出入,而较为简明。虽似与《经》义无关,然读《经》、读《传》者往往因官名、地名、人名之舛异,於当日之事迹不能融会贯通。因於圣人之褒贬,不能推求详尽。如胡安国之误执季孙,横生异论,毛奇龄之附会尹氏,牵合正经者,盖有之矣。则廷祚是书,固读《春秋》家所当知也。

△《左传补注》·六卷(桂林府同知李文藻刊本)

国朝惠栋撰。栋有《周易述》,已著录。是书皆援引旧训以补杜预《左传集解》之遗,本所作《九经古义》之一。以先出别行,故《九经古义》刊本虚列其目而无书。目作四卷,此本实六卷,则后又有所增益也。其中最典确者,如《隐五年》“则公不射”,引《周礼·射人》“祭祀则赞射牲”、《司弓矢》“供射牲之弓矢”及《国语》倚相之言,证旁引射蛟之误(案此朱子之说,非杜注也,盖因补杜而类及之)。《庄公十四年》“绳息妫”,引《吕览》“周公作诗以绳文王之德”及《表记》郑《注》“誉,绳也”,证杜注训誉之由。《二十八年》“臧孙辰告籴于齐,礼也”,引《周书·籴匡解》“年俭穀不足,君亲巡方,卿告籴”,证为古礼。《僖五年》“虞不腊矣”,引《太平御览》旧注及《风俗通》、《月令章句》,证腊不始秦。《十年》“七舆大夫”,引王肃《诗传》,证七当作五。《二十二年》“大司马固谏曰”,引《晋语》“公子过宋,与司马公孙固相善”,证固为人名。《二十七年》“夏书曰”,引《墨子·明鬼篇》,证《尚书》但有《夏书》、《商书》、《周书》,本无《虞书》。《文十八年》“在九刑不忘”,引《周书·尝麦解》,证为刑书九篇。《宣二年》“以视于朝”,引《毛诗鹿鸣笺》、《仪礼·士昏礼注》,证“视”为正字,郭忠恕作“示”为误。《三年》“不逢不若,”引郭璞《尔雅注》作“禁御不若”,证以杜注逢字在下文,知今本讹写。《六年》“以盈其贯”,引《韩非子》“以我满贯”,证“贯”字。《成十六年》“彻七札焉”,引《吕览·爱士篇》,证郑康成一甲七札之说。《襄二十三年》“娶于铸”,引《乐记》郑《注》,证铸即祝国。又“踞转而鼓琴”,引许慎《淮南子注》,证转即轸。《二十五年》“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引《周书·常训解》,证不出古文《蔡仲之命》。《二十七年》“崔杼生成及疆而寡”,引《墨子·辞过篇》,证无妻曰寡。《昭元年》“具五献之笾豆于幕下”,引《礼记正义》证杜《注》五献之误。《十五年》“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引《墨子·公孟、非儒》二篇,证妻丧三年为春秋末造之礼。《二十六年》“錾而乘于他车”,引《说文》,证“{轻足}”误作“錾”。《哀二十五年》“袜而登席”,引《少仪》证燕必解袜。皆根据昭然,不同臆揣。至《文二年》“废六关”,引《公羊传注》证“废”训置则是,又引韦昭《国语注》证“置”训废则非。盖置有二义,一为建置之置,《公羊注》所言是也。一为弃置之置,《国语注》所言是也。此犹乱可训治,而“乱离瘼矣”不可训治;臭可训香,而“逐臭之夫”不可训香。古之设关在讥而不在征,臧文仲废六关以博宽大之誉,而使奸宄莫诘,阴以厉民,故诛其心而谓之不仁。栋但执反覆旁通之义,殊为偏驳。又《文十三年》“其处者为刘氏”,孔颖达《疏》明言汉儒加此一句,则为“刘”字无疑。而必谓原作“留”字,汉儒改为卯金刀。《宣二年》“文马百驷”,当以邱光庭《兼明书》所辨为是,而必引《说文》“画马”之训。《襄十七年》“泽门之晳”,谓古皋泽字通,又谓诸侯有皋门,其说固是。然邑中泽门,各指所居,皋门非所居之地也。《二十一年》“公姑姊”,既谓《注》、《疏》皆非,断为同宗之女,然於姑可解,於姊终无解也。《二十五年》“执简以往”,引服虔说一简八字,证太史书崔杼事亦八字,殊嫌牵合。《三十年》“亥有二首六身”,即指为《孟子》之亥唐,尤为附会。《昭七年》“余敢忘高圉、亚圉”,引《竹书纪年》补杜预之阙。不知汲郡古文,预所目睹,预既不引,知原书必无此文,未可以后来伪本证其疏漏(案书中屡引《竹书纪年》,盖未及详考今本之伪。)至于《二十一年》“郑翩愿为鹳”,引陆佃《埤雅》之杂说(案鹳井出《酉阳杂俎》,非始於佃)。《哀六年》“无疾而死”,引《汲冢琐语》之野谈。《十二年》“效夷言”,谓《春秋》时已重吴音,不始於晋。更非注经之体矣。他如“公即位”之“位”,必欲从古《经》作“立”。“屡丰年”之“屡”,必欲从《说文》作“娄”。亦皆徒駴耳目,不可施行。盖其长在博,其短亦在於嗜博;其长在古,其短亦在於泥古也。

△《春秋左氏传小疏》·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沈彤撰。彤有《尚书小疏》,已著录。是编以赵汸、顾炎武所补《左传》杜《注》为未尽,更为订正。其中得失互见。如《襄公二十六年传》:“享子展,赐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赐子产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彤谓八邑、六邑其数少,乃《司勋》所云赏地,非采邑之加田,《疏》亦误。今考《司勋》曰:“凡颁赏地,参之一食,惟加田无国正。”《注》曰:“加田既赏之,又加赐以田,所以厚恩也。”据此,则是特以赏田有所未尽,更加以赏,未有赏田反少,加田反多者。今彤谓八邑、六邑为数少,当是赏地,则加田为数当多矣。与《周礼》殊为未合。盖彤著《周官禄田考》,误以《大司徒注》小都、大都旁加之数即为《司勋》之加田,故今以子展、子产皆国卿,若受加田则约得小都,旁加四里。《传》云八邑者,据《注》不过三十二井;云六邑者,不过二十四井。故疑其数少,非加田。其实皆不然也。又如《文公元年传》:“归馀于终。”彤谓积气朔馀日以置闰,在四季月,故曰“归馀于终”。《经》、《传》所书闰月,皆不得其正。惟昭公二十年闰八月,於夏时适为闰六月,偶合耳。今考《昭公二十年》书“春王正月”,《传》曰:“二十年春二月己丑,日南至。”杜《注》谓当言“正月己丑朔,日南至”,时史失闰更在二月后,故《经》因史而书正月,《传》更具於二月。《疏》谓历之正法,往年十二月后宜置闰月。即此年正月,当是往年闰月,此年二月,乃是正月。时史於往年错不置闰,闰更在二月之后,《传》於八月之下乃云“闰月戊辰杀宣姜”是也。《注》不言在八月后者,以正月之前当置闰,二月之后即不可也。据此,则是年八月置闰,正史官之失。彤反以为偶合,亦非也。至如《襄公二十八年传》“令倍其赋”,孔《疏》谓赏地之税三分,王食其一,二入於王臣。此采邑贡王之数。然则诸侯之臣受采地者,亦当三分之一归於公。言重倍其赋,当以三分而二入公。今考采邑贡王,《小司徒注》曰:“采地食者皆四之一。百里之国凡四都,一都之田税入於王。五十里之国凡四县,一县之田税入於王。二十五里之国凡四甸,一甸之田税入於王。”其赏地贡王,则孔《疏》所引《司勋注》“三分计税,王食其一”是也。然则采地、赏地贡数显异。今孔《疏》於侯国采地之赋不计四分之一而计三分之一,是误以赏地为采地矣。彤辨正其非,足辟相沿之谬。又如《襄公二十五年传》:“赋车兵、徒兵。”杜《注》云:“车兵,甲士。”孔《疏》云:“知非兵器者,上云数甲兵,下云甲楯之数,故知此谓人也。”顾炎武谓执兵者之称兵自秦始,三代以上无之,凡杜之以士卒解兵者皆非。彤引《隐公五年传》“诸侯之师败郑徒兵”、《襄公元年传》“败其徒兵于洧上”,云徒兵则不得谓非士卒矣。亦可以补正顾氏之失。虽未完之书,录而存之,於读《左传》者亦有所裨也。

△《春秋地理考实》·四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邑地名,悉从《经》、《传》之次。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仍之,其未得者始加辨证,皆确指今为何地。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即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及会盟侵伐之迹,悉得其方向道里。意主简明,不事旁摭远引,故名曰《考实》。於名同地异,注家牵合混淆者,辨证尤详。如谓《隐公元年传》“费伯帅师城郎”,其地在今废鱼台县,去曲阜二百里许。而《九年经》书“城郎”及《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庄十年》“齐师、宋师次于郎”者,别为鲁近郊地名,则《公羊传》所谓“吾近邑”、《左传》记公子偃自雩门出先犯宋师与《哀十一年》“师及齐师战于郊”、《檀弓》作“战于郎”者,皆无疑矣。《僖公三十年传》:“烛之武见秦伯曰:许君焦、瑕。”杜预以焦、瑕为晋河外列城二邑,与《传》所云晋惠公赂秦以河外列城之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者不合。永则谓之武所言,乃於河外列城举焦,於内及解梁城者举瑕,以该所许之邑。引《水经注》云:“涑水西迳郇城,又西南迳解县故城南,解梁即斯城也。又西南迳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也”云云。且考定郇城在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瑕城在解西南五里,二地相距三十里许。杜预於《成公六年》“绛大夫言郇瑕氏之地沃饶近盬”合郇瑕为一,於《僖公十五年》瑕吕饴甥以瑕吕为姓,皆失之。其订讹补阙,多有可取。虽卷帙不及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而精核则较胜之矣。

△《三正考》·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国朝吴鼐撰。鼐有《易象约言》,已著录。《春秋》以周正纪时,原无疑义。唐刘知几始有《春秋》用夏正之说。至宋儒泥“行夏之时”一言,遂是非蜂起。元李濂著《夏周正辨疑》,明张以宁著《春王正月考》,而《经》义始明。鼐复取两家之说,节其繁冗,益以近儒所论,补所未备,驳胡氏、蔡氏改月不改时及诸儒时月俱不改之说,以明《左氏》王周正月之旨,辨证极有根据。其中“三正通於民俗”一条,所引陈廷敬、蔡德晋诸说,於三代诸书所纪年月差互之处,一一剖其所以然,更足破疑似之见。虽篇帙无多,而引证详明,判数百年纷纭轇轕之论,於经学亦为有功矣。

△《春秋究遗》·十六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叶酉撰。酉有《诗经拾遗》,已著录。是编多宗其师方苞《春秋通论》,而亦稍有从违。其曰《究遗》者,盖用韩愈《赠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语也。於胡《传》苛刻之说及《公》、《穀》附会之例,芟除殆尽。於《左氏》亦多所纠正,乃往往并其事迹疑之。如开卷之“仲子”,谓惠公违礼再娶,以嫡礼聘之可也。酉必据此谓诸侯可再娶,则卫庄公於庄姜见在复娶於陈,陈之厉妫有娣戴妫,其正名为嫡可知,亦将据以为诸侯之礼可并建两嫡乎?郎之战距桓公之立已十年,酉乃谓三国来讨弑隐公之罪,《左传》周班后郑之说为诬。鄫季姬之事,《左氏》以为归宁见止,於事理稍近。《公羊》以为使自择配,已属难据。酉乃断为季姬已许鄫子,而僖公悔婚,故季姬义不改适,私会鄫子。“天王狩于河阳”,左氏所传必有所受,此正笔削之微旨。而酉以为周王欲省诸侯殷见之费,自往就之,所传仲尼之言不可信。皆未免凿空。《文公十二年》之子叔姬与《十四年》之子叔姬,酉以为孪生之女,已属臆度。又以齐人所执之子叔姬为舍之妻,《传》误以为舍之母。又以《宣公五年》齐高固所娶之子叔姬即以妻舍之子叔姬,并非两人。辗转牵合,总以叔之一字不容有两生义。不知女笄而字,不过伯、仲、叔、季四文。益以庶长之孟,亦不过五。设生六女,何以字之?是知未笄以前,用名为别。既笄而字,字不妨复。因此而驳《传》文,未免横生枝节。莒人灭鄫,《传》言恃赂。酉以为襄公五年鄫已不属鲁,《传》为失实。而下文“季孙宿如晋”,又用《传》“晋以鄫故来讨,曰:何故亡鄫”之语。使鄫不属鲁,其亡与鲁何关,亦为矛盾。他如王不称天、桓无王之说,因仍旧文,不能改正。而以赵岐《孟子注》“曹交,曹君之弟”语,证《左传·哀公八年》“宋人灭曹”之误,更为倒置。然大致准情度理,得《经》意者为多。其《凡例》中所谓变例、特文、隐文、阙文之说亦较诸家之例为有条理。他若据《汉地理志》辨戎伐凡伯之楚丘非卫地,据《史记》夷姜为卫宣夫人、非烝父妾,据《宣公三年经》书“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辨鲁不止僣祈谷之郊,若斯之类,亦时有考证。统核全书,瑕固不掩其瑜也。

△《春秋随笔》·二卷(洗马刘权之家藏本)

国朝顾奎光撰。奎光字星五,无锡人。乾隆乙丑进士,官泸溪县知县。是编不载《经》文,但偶有所得则录之,故名“随笔。”其中如“桓公会稷以成宋乱”,成自训平。其下取鼎纳庙之事,所谓美始而恶终也。而奎光取刘敞之说,以为成就其乱。《春秋》讳国恶,二百四十二年无此径遂之笔也。公子翚之宠自以翼戴之故,华氏之立自以赂故,两不相谋。而奎光谓立华氏为翚之私,华氏立而翚遂命为公子。夫国君树其私人,岂必援邻国之例?不立华氏,翚将终身不命乎?郑灭虢、桧,晋灭魏、霍,其事旧矣。而奎光谓灭国自齐桓始,何不考也?纪叔姬归于酅,自重叔姬之节。而奎光谓以酅存纪,是牵陈灭书陈灾之《传》。庄公之娶哀姜,奎光谓因其色美,已为臆度之词,而又谓庄公未闻好色。彼筑台以临党氏,割臂以盟孟任,非好色之明证欤?公子友败莒于郦,奎光以为与翚帅师、庆父帅师其专相等。此无论莒人责赂而来,居於必应之势,非出军疆外者比。且核以《传》文,绝无专行之证,何所据而断非君命也?子卒不书弑,自与隐公不书弑一例。而奎光以为史臣之曲笔,岂《春秋》亦曲笔乎?敬嬴雨不克葬,自是适值其时。《公羊》以为咎徵,已出附会,而奎光乃借以明天道,岂弑逆者葬必遇雨耶?且《春秋》以褒贬为赏罚,不以果报为劝戒,此非《经》义也。如斯之类,瑕颣盖所不免。然如谓《春秋》例从义起,非义从例生。谓《春秋》有达例,有特笔,然亦须理会大处,不可苛细缴绕。谓春秋时天子仅守府,方伯亦失职,说者乃於小国见伐,责其不告,不足以服其心。谓《春秋》将以治世之无王者,而胡氏於宰咺归赗则曰贬而书名,於荣叔归含及赗则曰王不称天,如此则无王自《春秋》始矣。谓说《春秋》者自相矛盾,既云为贤者讳,又曰责贤者备;既曰隐公为摄,又曰桓公为篡:何者为是?皆深中《春秋》家苛刻迂谬之弊,故其所论多能得笔削之旨。奎光尝撰《然疑录》,所载说《春秋》诸条,与此相同。其为先有此本,又编於《然疑录》中,或先载《录》中,又摘出别为此本,均不可考。然《然疑录》颇为琐杂,论其菁华,则已尽此两卷中矣。

○附录

△《春秋繁露》·十七卷(永乐大典本)

汉董仲舒撰。繁或作蕃,盖古字相通。其立名之义不可解。《中兴馆阁书目》谓繁露冕之所垂,有联贯之象。《春秋》比事属辞,立名或取诸此。亦以意为说也。其书发挥《春秋》之旨多主《公羊》,而往往及阴阳五行。考仲舒本传,《繁露》、《玉杯》、《竹林》皆所著书名,而今本《玉杯》、《竹林》乃在此书之中,故《崇文总目》颇疑之,而程大昌攻之尤力。今观其文,虽未必全出仲舒,然中多根极理要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也。是书宋代已有四本,多寡不同。至楼钥所校,乃为定本。钥本原阙三篇,明人重刻,又阙第五十五篇及第五十六篇首三百九十八字,第七十五篇中一百七十九字,第四十八篇中二十四字,又第二十五篇颠倒一页,遂不可读。其馀讹脱,不可胜举。盖海内藏书之家,不见完本三四百年於兹矣。今以《永乐大典》所存楼钥本详为勘订,凡补一千一百二十一字,删一百二十一字,改定一千八百二十九字。神明焕然,顿还旧笈。虽曰习见之书,实则绝无仅有之本也。倘非幸遇圣朝右文稽古,使已湮旧籍复发幽光,则此十七卷者,竟终沈於蠹简中矣,岂非万世一遇哉!

(案:《春秋繁露》虽颇本《春秋》以立论,而无关《经》义者多,实《尚书大传》、《诗外传》之类。向来列之经解中,非其实也。今亦置之於《附录》。)

──右“春秋类”一百十四部,一千八百三十八卷,《附录》一部,十七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春秋》三《传》,互有短长,世以范甯所论为允,甯实未究其所以然也。《左氏》说《经》所谓“君子曰”者,往往不甚得《经》意。然其失也,不过肤浅而已。《公羊》、《穀梁》二家,钩棘月日以为例,辨别名字以为褒贬,乃或至穿凿而难通。三家皆源出圣门,何其所见之异哉?左氏亲见国史,古人之始末具存,故据事而言,即其识有不逮者,亦不至大有所出入。《公羊》、《穀梁》则前后经师,递相附益,推寻於字句之间,故凭心而断,各徇其意见之所偏也。然则徵实迹者其失小,骋虚论者其失大矣。后来诸家之是非,均持此断之可也。至於左氏文章,号为富艳,残膏賸馥,沾溉无穷。章冲联合其始终,徐晋卿排比其对偶,后人接踵,编纂日多,而概乎无预於《经》义,则又非所贵焉。)
资源编号:ZY1541421;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冬至饺子夏至面,谁不吃谁没脸面

上 一 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三十 经部三十

下 一 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二十八 经部二十八

其它收录: 释朋
依韵谢登封刘李裴三君见约游山
和侃法师
还记得吗,军训场上的一顶顶红帽
远看,整个枝条就像一条粉红的鞭子
你不知道我对你余情未了,不知道我会用陌生号码给你电话然后不出声
建设生态文明,水利必须先行
北方小城的春天迟迟不肯来临,阳光总是躲在羽绒般的云絮里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26.124.24.*美国 弗吉尼亚州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完美!
96.166.151.*美国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静思
227.237.47.*IANA保留地址 用于多点传送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喜欢。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
冬至黑,过年疏
冬至饺子夏至面,三伏烙饼摊鸡...
冬至饺子香,团圆乐安康
冬至一阳来服,三旬增一阳爻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
冬至,是岁月的节点
冬至阳生,九九消寒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