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十 经部十

○易类存目四

△《易义随记》·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夏宗澜撰。宗澜字起八,江阴人。由拔贡生荐授国子监助教。是编乃宗澜恭读御纂《周易折中》,意有所会,即标记之,多因集说而作。时宗澜方从杨名时於云南,以修《周易折中》时李光地为总裁官,而名时为光地门人,故参互以光地《榕村易解》就正於名时,以成此书。其体例在讲章、语录之间,凡问者皆宗澜语,答者皆名时语也。两江总督采进本内,末有《附刻》一卷,皆从名时文集中采录。其《乡贤夏君传》一篇,即为宗澜之父调元作。此本无之,殆以其疣赘删除欤?

△《易卦劄记》·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夏宗澜撰。是书惟解《上、下二经》,不及《系辞》以下。前列《易例举要》一篇、《读易指要》一篇。其《指要》有曰:“要明易理,须先将伏羲画卦次序方位、文王八卦方位及先后天方圆诸图反覆记看,令其晓然,再《说卦传》记得极熟,然后读《易》,方有入手处。”其宗旨不外是矣。

△《程氏易通》·十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程廷祚撰。廷祚有《大易择言》,已著录。是书凡《易学要论》二卷、《周易正解》十卷、《易学精义》一卷、又附录《占法订误》一卷,《易通》其总名也。其《要论》尽去汉人爻变、互体、飞伏、纳甲诸法,未免主持稍过。然举宋人《河》、《洛》、《先天》诸图及乘承比应诸例扫而空之,则实有芟除轇轕之功。其《正解》则《经》、《传》之义疏,不用今本,亦不用古本,以《彖传》、《小象》散入《经》文,《十翼》并为《六翼》,颇嫌变乱,而诠释尚为简明。其《精义》统论《易》理,通其说於道学,略如语录之体。其《占法订误》谓画有奇偶九六,而上下进退於初二三四五上之际,所谓六爻发挥者,《易》之变惟在於此。之卦则所以识别动爻之用,而所取仍在本卦。故以《洪范》之说为占法,而以《春秋内、外传》所载为附会变乱,不与《易》应。然箕子殷人,未睹《周易》。太卜掌三《易》之法,则三《易》异占,灼然可证。左氏所纪,其事或有附会,其占法则当代所用,卜史通行,断不至实无此法而凭虚自造。是则信理黜数,至於桥枉过直者矣。

△《易说辨正》·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程廷祚撰。此书盖其中年所作,在《大易择言》、《易通》二书之前。后多附入二书中,然亦时有采取未尽者。盖所见随年而进,故不一一尽执其旧说也。

△《学易阐微》·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罗登标撰。登标字子建,宁化人。康熙间举人,官松溪县教谕。是书皆辨《易》中疑义,凡为《论》者七十四,为《考》者五,为《解》者三十三,共一百十二篇,多循前人之说。其首卷第一篇论画前有《易》,不免肤辞。卷三中以三百八十四爻割隶八卦,於全卦之义反有未融。至卷四中《以六十四卦之五爻配历代帝王解》一篇,亦属挂一漏百。其以《恒》五爻“妇人吉,夫子凶”,拟武后之幽囚太子,窃弄神器,尤为悖理。夫武后可称“妇人吉”乎?

△《读易质疑》·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汪璲撰。璲字文仪,号默庵,休宁人。其书置象数而专言理。其《凡例》有云“今说《易》之家谓《易》以道阴阳,务以圆妙幽渺,笼罩影响,如捕风,如捉影,无当实用。故愚以为学《易》当就平实切近处用功”云云,其宗旨可见。故随文诠释,无所穿凿,而亦无所发明。卷末《杂卦》一篇,有录无书,疑装缉者偶脱云。

△《周易会缉》(无卷数,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映撰。映字沐日,晋江人。其书大旨皆宗朱子《本义》而折衷於《蒙引》、《存疑》诸书,持论亦颇平实。然取材太寡,用意太拘,尚未能深研精奥也。

△《大易阐微录》·十二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刘琯撰。琯字献白,枣强人。先天之图,於《周易》之上别尊羲《易》,其传出自陈抟。自《参同契》以外,别无授受之确证。故邵子之学,朱子以为《易》外别传。自元以来诸儒,互有衍说,亦递相攻击。至国朝黄宗炎、胡渭诸人,始抉摘根源,穷究依托,渭书考究尤详。琯未睹黄、胡二家之书,不知其伪之已破,故又因而推衍,加以穿凿。如谓人之生虱,人止一个,而所生之虱个个有对。又谓男女虽是二个,合来仍是一个,故男鳏女寡,俗称半个人。其辞皆不雅驯。於《月令》“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及“周髀四游”之说,攻驳尤甚。大抵皆凭臆而谈。其《叙》、《跋》皆自命甚高,以为圣贤所未发,过矣。

△《周易详说》·十九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刘绍攽撰。绍攽,三原人。是书大旨以程《传》为宗,与《本义》颇有同异,於邵子先天之说亦不谓尽然,不为无见。惟於汉儒旧训掊击过当,颇近於傎。其议论纵横,亦大抵随文生义,故往往自相矛盾。如卷首《论玩辞》一条,驳诸儒之失曰“甚有释《传》与《彖传》不合,释《象》与爻不合,无以自解,则藉口有伏羲之《易》,有文、周之《易》,有孔子之《易》”云云。至开卷“元亨利贞”一条,又主大通而利正固之说,谓“王弼泥於穆姜之言,以元、亨、利、贞为四德,后多宗之,殊不知文王有文王之《易》,孔子有孔子之《易》,《彖辞》、《彖传》不相牵合者甚多”云云。是二说者,使后人何所从乎?

△《周易原始》·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范咸撰。咸字贞吉,号九池,钱塘人。雍正癸卯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其书惟解《经》文,不及《十翼》。大旨以理始於象,象始於画。又以万物始於阴阳,象始於日月,取《系辞》阴阳之义,配日月之语,而总以阴始於阳为断,故名《原始》。其说多采辑古义,不以白圈、黑点依托图书,亦不以禅偈、道经空标心性,较明以来诸家说《易》,颇为笃实。然其长在尽扫卮言,其短亦在好生新意。如谓“元亨”之“元”为阳在下,至於阴卦亦每称“元”、义有难通者,亦曲伸其说。又谓《上经》皆阳盛之卦,《下经》皆阴盛之卦,而《上经》有《剥》、《复》,《下经》有《中孚》、《大壮》,理有所格,亦必强合其义。是又好持己见,务胜先儒之过矣。

△《易经理解》·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郜煜撰。煜字光庭,汝州人。雍正癸丑进士,官至中书科中书。其书不释《十翼》,惟六十四卦每卦撰《说》一篇,诠释大意。其大旨欲以义理矫象数之失,以平易救穿凿之失,以切实救支离泛滥之失,而矫枉不免过直云。

△《周易拨易堂解》·二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刘斯组撰。斯组字斗田,新建人。雍正甲辰举人,官杞县知县。是书前有《记略》,载梓此书时,其壻梦二童歌诗曰:“不、不、不,九六乾坤七四执。黄农非古世非今,理数瓜分一太极。”又载著是书时,其侄梦阁上有朱题“拨易阁”三字,因以为名。其事颇涉幻杳,似乎故神其说。又谓“拨”字有发挥三才之义,不知说文“拨”字在手部,篆作■,隶省作扌,非从才也。其书首二卷皆图说,大抵因旧解而曼衍之。又谓《论语》、《中庸》皆通於《易》,即陈际泰群经辅《易》说之意。夫《六经》一贯,理无不通。至於才辨纵横,随心牵引。如解“飞龙在天”曰:“此则唐人所谓龙池跃龙,龙已飞矣。入天门,开黄道,艮阙亦具爻内。读《易》方解诗中写龙德特全。”是岂诂经之体耶?

△《周易摘抄》·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昺撰。昺号虚庄,南汇人。雍正甲辰举人。是编为其三经解之一,皆节录御纂《周易折中》内所集诸儒之说,参以李光地《周易观彖通论》,故曰《摘抄》。间附己意,亦罕所发明。

△《学易大象要参》·四卷(编修林澍蕃家藏本)

国朝林赞龙撰。赞龙字云泽,侯官人。雍正丙午举人。是书以发明《大象》为主,六十四卦各为一篇,以《上、下经》分二卷,而冠以《纲领》六篇为一卷。一曰《发凡》,二曰《象例》,三曰《义理、象数》,四曰《卦爻中相错阴阳相应》,五曰《忧患九德》,六曰《大象有通於四书》。殿以《附解》二篇为一卷。一曰《作易忧患解》,二曰《杂卦传解》。大旨以《大象》上一句为天地万物之象,下句为人事,以天象为人事之则。不言吉凶而言理义,不言神圣而言君子,以明人人可学,故所阐发皆切日用。其《纲领》有曰:“借《易》明理,自夫子已然。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为《乾》九二而言也,而《乾》之九二岂有学问宽仁之义乎?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为《咸》九四而言也,而《咸》之九四岂有日月寒暑之义乎?”是则借象立言之旨矣。

△《经义管见》·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饶一辛撰。一辛字冶人,南城人。是书成於雍正丙午。凡《图说》七、《周易统天旋卦赋》一、《说卦传论》一、《纳音五行论》一、《古今本得失论》一。於周子《太极图》、邵子《先天图》多所攻驳,而其所自造之图,亦初无所受。至拟《归藏》、《连山》等图,则以《乾》北、《坤》南、《坎》东、《离》西、《艮》东北、《兑》西南、《震》东南、《巽》西北为位,尤於古无徵。

△《周易解翼》·十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上官章撰。章字闇然,乾州人。是书成於雍正丁未,自称凡二十六易稿。大旨本京房纳甲之法,而以八宫经纶错综为脉络。一切旧图皆屏不用,颇为洁净不支。然不用古图,而又重《乾》、《巽》、《艮》、《坤》四卦十二画,别立为图,以为《河》、《洛》、方圆、先后天诸说皆足以包括。是扫一图学之障,又生一图学之障也。

△《东易问》·八卷(奉天府尹采进本)

国朝魏枢撰。枢字又弼,一字慎斋,承德人。雍正庚戌进士,官永平府教授。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未及试而卒。是书用王弼本,列朱子《本义》於前,而以己意附於后。其《凡例》谓:“生长辽东,日与东人相问答,故叙其原委而集之,以示初学,名之曰《东易问》,纪其实也。”其论卦变曰“刚柔皆当指卦,不当指爻。如《讼》之刚来而得中者,坎也。《随》之刚来而下柔者,震下於兑也。《蛊》之刚上而柔下,坎在巽上也。《噬嗑》、《晋》、《睽》、《鼎》四卦言柔得中而上行者,皆离火也。《贲》柔来而文刚,离文乎艮之内也。分刚上而文柔,艮文乎离之外也。《无妄》之刚自外来者,震也。《大畜》之刚上者,艮也。《咸》柔上而刚下,兑在艮上也。《恒》刚上而柔下,巽在震下也。柔以时升者,巽也。是凡言刚者皆阳卦,凡言柔者皆阴卦也。则以刚来柔来指一爻而言者,固未足以尽其义矣”云云,其论似近理而不尽然。其论来知德错综曰:“《乾》本至健也,以错言,则又可以谓之顺。初爻变巽为入,以错言,则又可以谓之动;以综言,则又可以谓之说。二爻变离为明,以错言,则又可以谓之陷。中爻巽,可以谓之入,以错言,则又可以谓之动;以综言,则又可以谓之说。推之三四五上,莫不皆然,则亦何所不像哉!是故初以在下变巽而潜,有以为错震而躁动者,其将何以应之乎?二以在田变离而见,有以为错坎而隐伏者,其将何以应之乎?”则持论固为明确矣。

△《易贯》·十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叙撰。叙字凤冈,太仓人。雍正壬子举人。是书用注疏本,而以《小象》总列六爻之后,如《乾》、《坤》二卦例。又以《大象》置《彖传》之前。考《象辞》列六爻后,是吴仁杰所传郑本。《大象》置《彖传》前,是周燔本。而叙乃以为创获,盖未知有吴、周二本也。至图学传自邵子,其位置皆依《说卦》,周子《太极图》初不言八卦,此书皆强为牵合。又斥诸儒爻变之说,而以《左氏》所载占法为《周易》未成经时,卜筮家杂用以测验。则又过於疑古矣。

△《周易纬史》(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钱偲撰。偲号坚瓠老人,钱塘人。雍正壬子副榜贡生。是书以卦爻分配史事,故曰《纬史》。夫引事证《经》,郑氏《易注》即有之。至《吴园易解》、《诚斋易传》始大畅厥旨。以人事之成败证《易》象之吉凶,是亦以古为鉴之意,未为无所发明。至此书所引,则多不考据。如《屯》六二称曹操待寿亭侯,《需》上六称刘备桃园投结,皆未尝校以史传也。

△《空山易解》·四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牛运震撰。运震字阶平,号真谷,滋阳人。雍正癸丑进士,官平番县知县。其学博涉群书,於金石考据为最深,经义亦颇研究。是编务在通汉、晋、唐、宋为一,然大旨主理不主数,故於卦气、值日及虞翻半象、两象等说,皆排抑之。是仍一家之学,不能疏通众说也。

△《周易剩义》·二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童能灵撰。能灵字龙俦,号寒泉,连江人。雍正中贡生。其论《易》专主《河图》,以明象数之学。虽曼衍纵横,旁推曲阐,亦皆有一说之可通。然云得作《易》之本旨,则未必然也。其亦张行成之支裔欤?

△《易学图说会通》·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方达撰。方达字符苍,一字扶苍,武进人。此书《自序》云:“寻绎宋、元经解及近代名家纂述,见其精研象数,或著为图,或著为说,有裨《易》学者,类而录之。左图右说,集成八卷。一曰《太极探原》,二曰《图书测微》,三曰《卦画明德》,四曰《变互广演》,五曰《筮法考占》,六曰《律吕指要》,七曰《外传附证》,八曰《杂识备参》。”大指以朱子《本义》九图为主,而博采诸家,间附己论。盖专讲先天之学,故前列周子《太极图说》,后论《律吕八阵图》,而不及乎辞占云。

△《易学图说续闻》·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方达撰。方达既为《易学图说会通》,复自出己意成此编。凡三十二条,总不离陈抟之学。其后泛衍及於天文、物理、杂类诸说,皆牵合比附,务使与《易》相通。荀卿所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欤?

△《周易辑说存正》·十二卷、附《易说通旨略》·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方达撰。是书分《经》二篇、《传》十篇,一依《本义》之旧。大旨亦多主《本义》,惟卦变之说,主程而不主朱。其体例以为必使正义先明而后以旁义参之,宾主秩然,则条理各得。故凡言变互者皆列之圈外,使不与正义相混。又以爻位之正不正、有应无应乃卦中之大义,《彖辞》、爻辞皆从此推出,故每卦卦画之下即为注明。末附《易说通旨略》一卷,杂引先儒象、彖、爻、位之说,间亦参以己见。盖仿王弼《略例》而为之也。

△《周易蛾术》·七十四卷(户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国朝倪涛撰。涛字崐渠,钱塘人。其书於每卦中分《尚辞》、《尚变》、《尚象》、《尚占》四类,各采录旧说发明之。故又名《周易四尚》。其言义理,多以程《传》为主。其言象占,则遵马、郑、荀、虞之说而自称折衷於朱子。然以世庆、纳甲列图於每卦之前,乃京氏之学,非朱子之学也。所引诸书,往往止载姓氏而未录其辞,盖亦编纂未成之稿本耳。

△《易说》·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汝惺撰。汝惺字匪席,德州人。所论十五事皆阐发宋儒旧说。《自序》谓汉儒所传三《礼》不可尽信,故不主汉《易》。书中致疑邵子之说,亦不尽主先天诸图,然未能竟废图学也。

△《易经一说》(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俶撰。俶字善思,彭山人。其书大旨以程《传》、《本义》原互相发明,不容偏废。坊本依费、王之次,已错乱圣经。复止载《本义》,不及程《传》,注不全而解益艰。因遵朱子十二篇旧次,复参取众家,归於一说,使初学易读易晓。盖亦为科举经义而设也。

△《周易汇解衷翼》·十五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许体元撰。体元字御万,灵武人。其书大旨以象为主,每於一卦先观本象,次观《系辞》所取之象。凡时义德用之所在,胥於象中见之。然谓八卦有本象,有象中之象,有理中之象。又谓象中象、理中象,各有两端,有自然之象,有悬设之象。多端辨析,未免涉於烦碎也。

△《易象援古》(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申尔宣撰。尔宣字伯言,河南人。此书乃其父舒坦命意而尔宣本之成书。其曰《援古》者,援古事以证《易》理也。大旨谓程《传》引古释《经》者六十馀条,朱子《本义》引古释《经》者亦四十馀条。故取三百八十四爻,每爻隶以一事,又复自分甲乙,以圈点四项别之。其中逐爻取譬,如《蒙》之初爻谓如伊尹之於太甲,《需》之五爻谓如虞舜恭己无为、汉文恭修玄默,《师》之三爻谓如宋伐江南,《泰》之二爻谓狄仁杰事周之类,多於《经》义不甚比附也。

△《大易合参讲义》·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用行撰。用行字翼承,新建人。是书大旨以朱子为主。首列《本义》,而以《正义》、《析义》次之。正义以阐朱子之旨,《析义》则兼采他说。又以象数不可竟废,间采瞿塘来知德之说,补於《析义》之后。大抵循文推衍,未能深造自得也。

△《周易粹义》·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薛雪撰。雪字生白,号一瓢,苏州人。自署曰河东,称郡望也。其书采摭诸说,融以己意,仿朱子《论孟集注》之例,皆不载所引姓名。诠释颇为简明,而大抵墨守宋学也。

△《易蓍图说》·十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潘咸撰。咸不知何许人。所著别有《音韵源流》,中引李渔《诗韵》,则其人在李渔后矣。是书凡《周易大衍蓍》六卷,《连山易蓍》三卷,《归藏易蓍》一卷,咸自为之序。其说谓读《易》者当自知蓍始,《易》有三,蓍亦有三。《周易大衍蓍》用四十九策,以四为揲,内含六百八十七万一千九百四十七万六千七百三十六卦,其用四千九十六卦。以《彖》、爻二辞占《左传》繇辞,皆四千九十六之卦辞也。邵子《皇极经世》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千一十有六,互卦一千一十有六,变卦三万二千五百十有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而不可易。后周卫嵩《元包》为《归藏》蓍,用三十六策,以三为揲,以飞伏、世应、浑天、纳甲、五行生克占吉凶,用十二支、十干为千有二百兆。又以焦赣《易林》、《参同契》、《月卦》、《乾坤凿度》轨数及谶纬诸占为大衍之遗意,以管辂《观枚数》、《参同契纳甲》及《奇门遁甲》、《煇梦契响》、《鸟鸣辨音》拆字诸占为《连山》之遗意。以京房《火珠林》、翼氏《风角》、《素问》五运六气、扬子《太玄》及《元珠密语》、《杯珓洞灵》望云省气诸占为《归藏》之遗意。其中惟《元包》云出《归藏》、於古有徵。其馀大抵臆说,无所授受。如画丶为少阳,画丶丶为少阴,易卦画为点,多与古法相背。其《杂卦蓍数图》,以四象起卦,反易为义,本无甚奇特。而托之繙阅旧籍,偶获一帖,盖又在丰坊伪经之下矣。

△《读易自识》(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金綎撰。綎字丝五,吴县人。是书随笔记录,未分卷帙。首为总论,次为《系辞》、《序卦》,次乃为六十四卦,次序与诸本迥异。又《序卦论》中乃多解《说卦》,标目亦不相应。盖未成之稿,后人以意钞合,遂倒乱无绪也。其说《易》好为新解。如谓“《南华》取象,率本於《易》。如《逍遥游》曰鲲,阴物类也,犹《坤》卦之象马也。曰鹏,阳物类也,犹《乾卦》之象龙也。鲲化为鹏,阴变而阳,自北溟而徙南溟,盖自一阳之动於至阴,而历六位以时成,故曰六月息也。曰九万里,曰六月息,即卦之用九用六,以言变也。言鲲化而不言鹏变,盖复可喜而变不可言,亦《易》之扶阳抑阴也”云云,持论之异,大抵如是,亦可谓之好奇矣。

△《易观》·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凌去盈撰。去盈号旭斋,爵里未详。书中引毛奇龄说,则近时人也。是书主於即象以明理。大旨谓象有三例,有定象,有化象,有互象。一卦之定象如《乾》为天、《坤》为地是也。其化象如《剥》皆言床、《渐》皆言鸿是也。一爻之定象如阳必为九、阴必为六是也。其化象如阳动化阴、阴动化阳是也。又有中爻之互象,如二四互、三五互是也。所引多来知德、毛奇龄之说,而所重尤在化象、互象二义。谓王弼崇卦变,来氏置错卦,毛氏主推《易》以求一得之偶当,凡以不知有化象故也。其解《乾》之九四“或跃在渊”,谓:“四化巽互兑有渊象,乾化巽风,虚薄天表,跃所自起。”解《屯》之初九“磐桓”谓:“大石曰磐,大柱曰桓。石者土之核,震九以乾阳而为坤,初索而为坎,屯郁而亘处坤下,二四互坤,有若核然,磐之象也。柱者木之竖,震九以坤索而为天三,化天三生木而为坎,屯郁而倔强初下,有若竖然,桓之象也。”是皆半附古义,半参臆说,因互体、变爻而穿凿之,不足为说《易》之准也。

△《周易小疏》·十四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虞楷撰。楷字孝思,号蓼园,里籍未详。书无序跋,亦不知作於何时。中述《周易折中》,称圣祖仁皇帝庙号,则近人也。其次序用古本,大旨亦主图书,而以为先天寓理於数,后天因数以阐理,文王之《易》即伏羲之《易》。其说弥缝调停,变而愈巧。至於掊击《左传》诸占,尤似是而非。夫《左氏》周人所述者,即周之占法。周之占法,所用即太卜之三《易》。谓其占验之词多所附会则可,谓古《易》占法不如是则不可。居百世之下而生疑窦於百世之上,将周人之法周人不知之,今人反知之乎?

△《易经贯一》·二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金诚撰。诚字闲存,华亭人。是书分《元》、《亨》、《利》、《贞》四部,《元部》载《略言》六则、《谈馀杂录》四卷、《易学问经说》、程子《易传序》、周子《太极图说》、张子《西铭》及《河》、《洛》卦象诸图,与会讲之语。《亨》、《利》两部解《上、下经》,而《亨部》之首冠以《经》文定本四卷及程子篇义。《贞部》解《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以用注疏本,故止此四传也。其大旨以程《传》、朱《义》为归。

△《易观》·四卷(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国朝胡淳撰。淳字厚菴,庆云人。乾隆丙辰进士,授蒙自县知县,未上而卒。是编惟解《上、下经》,大旨谓圣人作《易》,使学者研究卦爻,推吉凶悔吝之由,以知进退存亡之道。故孔子称假年学《易》,可无大过。至於求诸卜筮以决从违,乃为常人设,非为君子设也。故其说扫除图学,惟玩六爻。然皆随文生义,未能融会贯通。其谓《系辞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句为汉儒言谶纬者所窜人,更主持太过矣。

△《易象约言》(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吴鼐撰。鼐字大年,无锡人。乾隆丙辰进士,官工部主事。是书诠释文句,颇为简明。惟《自序》言考究先儒更定诸本,而从其是者,然以《文言》分上下而《彖辞》、《象辞》反不分上下,又每卦《彖辞》以卦名割系卦画之下,每爻又於句中截断,体例似皆未允。至於《参同契》称“日月为易”,虞翻注虽亦引之,然核以《说文》“易”字,实不从日月。今其末册既以悬象著明,画■为图,而又以此字大书於卷首,据为宗旨,亦泥古太甚也。

△《易经提要录》·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徐铎撰。铎字令民,盐城人。乾隆丙辰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此书不载《经》文,第摭古今论《易》之语。前有《总义》一卷,又《图象》一卷,皆不载其图,惟存其说。馀各分卦分章,第取总括大意而止,故以《提要》为名焉。

△《易读》(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宋邦绥撰。邦绥字逸才,号况梅,长洲人。乾隆丁巳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是编用注疏之本。其《凡例》云:“专为课子而成,故以行文之体为讲书,使孺子易於记诵。”又云:“是书专奉朱注。”《自序》又称:“取之方氏《时论》者十之二三,不敢隐其所自。”其大旨尽是数言矣。

△《大易理数观察》·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如日撰。如日字洞彝,号荷轩,莲花厅人。是编成於乾隆丁巳。大抵掇拾图书之陈言。

△《来易增删》·八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祖武撰。祖武,长安人。乾隆戊午举人。是编即明来知德《易注》原本,去其烦冗,间补以《易传》、《本义》诸说。其错综、变爻、中爻、大象、卦情、卦画、卦占之类,则一仍其旧焉。

△《周易辑要》·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瓒撰。瓒字霑,全椒人。是书成於乾隆庚申。不言《河》、《洛》,亦不取朱子卦变之说,颇能芟除枝蔓。惟逐句诠释,词义虽洁净而未精微。

△《周易读翼揆方》·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梦逵撰。梦逵字中伯,常熟人。乾隆壬戌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是编不取陈抟《先天》诸图,深有考证。惟谓孔子作《彖传》以释《彖辞》,作《爻传》以释爻辞,世所称《小象传》,乃《爻传》非《象传》,当附《彖传》之后,而《大象》则另归《系辞》之后。用吴仁杰本而变之於历来诸本之外,自为一例。谓《经》文经孔子作《传》,后人岂能加毫末,故但释《传》而不释《经》。於诸家《易》解之外,亦自为一例。其论揲蓍,左扐得一得三为奇,得四得二为偶,亦不同於旧解。皆自我作古之说也。

△《易深》·八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许伯政撰。伯政字惠棠,巴陵人。乾隆壬戌进士,官山东道监察御史。是书以为图画皆出太昊之世,卦数生於《河图》,蓍数生於《洛书》。又兼取汉人卦气、纳甲及京房《易传》、《火珠林》之法,而不用卦变及变占之法。其论卦变曰:“重卦自具两体。凡《传》称上、下者,如乾下乾上、震下坎上之类,凡称进退、往来、内外者,如《乾》九四上下无常、进退无恒及《否》、《泰》反其类也,《泰》之小往大来《传》曰内阳外阴,《否》之大往小来《传》曰内阴外阳之类,皆《易》例之显而易见者。又刚柔之称有以爻言者,有以卦言者,以义求之,皆象明理显,无取於卦变之穿凿。”其论变占曰“《启蒙》所论,依傍《左》、《国》,参以己意。其实卜筮以衍忒,宜各随其人、其地、其事、其时而推衍之,乃能旁通其变,曲畅其情,未可先为例以拘之。《左氏》卜筮之法,如秦伯伐晋,卦遇《蛊》,是六爻不变之卦,而其占全不用《彖辞》。孔成子筮立君,卦遇《屯》之《比》,史朝以灵公名元,即以‘元亨’属之。孟絷弱行,即以‘利居贞’属之。皆非系辞之本旨”云云,其言甚辨。然所论有合有离,不能一一精确也。

△《易经讲义》·八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苌仕周撰。仕周字穆亭,汜水人。乾隆壬戌进士,官宜君县知县。是书以程《传》及《本义》为宗,不用象数之说,於卦变辨之尤力。大旨谓“凡卦有二体,即有内外上下。有内外上下,即有上下往来。凡《彖传》言上下往来者皆虚象耳。大概在内卦曰来,在外卦则曰往也”云云,其说与魏枢《东易问》同。今按《贲》言“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噬嗑》、《涣》俱言“刚柔分”,分者是合而分也,不用卦变自《泰》、《否》之说,亦当用卦本《乾》、《坤》之说,方於分字之解有合,以《泰》、《否》即《乾》、《坤》也。今但云柔在下为来,刚在上为往,三阴三阳为平分,恐可以解上下往来,而不可解分合也。

△《周易析疑》·十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兰皋撰。兰皋原名一是,字天随,武进人。是书初刻於乾隆甲子,至己巳又改订八十页而重刻之,是为今本。大旨以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为宗,而佐证以宋元诸说。其谓卦必先分而后序,不用古文十二篇之说,盖从萧汉中《读易考原》。其《系辞》以下略不置解,则用王弼例也。

△《易说存悔》·二卷(编修邵晋涵家藏本)

国朝汪宪撰。宪字千波,钱塘人。乾隆乙丑进士,官刑部陕西司员外郎。是书大旨谓学《易》期於寡过,欲过之寡,惟在知悔。悔存而凶吝渐消,可日趋於吉。故以“存悔”颜其斋,因以名其《易》说。盖即耿南仲《周易新讲义》以无咎为主之意。所说唯《上、下经》而不及《十翼》。前有《拟议》数条,讥自汉以来儒者说《易》之病在调停《经》、《传》。文王作《彖辞》,今不求诸《彖》而执《彖传》以解《彖》,是有孔子之《易》,无文王之《易》矣。周公作爻辞,今不求诸爻而执爻传以解爻,是有孔子之《易》,无周公之《易》矣。孔子作《传》,多取言外之意,当别为孔子之《易》,虽述而实作云云,亦朱子不可便以孔子之《易》为文王之《易》之旧说也。夫《传》以翼《经》,必依《经》以立义,故《释名》曰:“传,传也(案上传字去声,下传字平声),以传示后人也。”朱子作《诗集传》,不能不依《诗》立义。即分《大学》为一《经》十《传》,亦不能曰此曾子所传孔子之《大学》,此门人所传曾子之《大学》也。何至於《易》乃曰孔子之《传》必异於文王之《经》乎?

△《易义便览》·三卷(侍讲刘亨地家藏本)

国朝向德星撰。德星字云路,溆浦人。是书前有乾隆丙寅德星《自序》,大旨以朱子《本义》为主,附采《大全》、《蒙引》、《存疑》诸说,取初学易於循省,故以《便览》为名。其卷首六十七图则德星因旧说而推衍者也。

△《周易集解增释》·八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仁浃撰。仁浃,秀水人。是书前有乾隆戊辰《自序》。首八卷载诸儒传授及王氏《略例》、朱子《启蒙》,九卷以后始释经文。其说惟以朱子《本义》为主,故《本义》与经文一例大书,而杂取前儒诸说合於《本义》者著於下,如程《传》之类。与朱子异义者偶附一二,不以为例。盖名为释《经》,实则释《本义》也。其首列引用姓氏,特升朱子於汉儒之前,题曰“先贤”,以示尊崇之义。然所列先贤三人,一曰卜子,实则张弧之《易》。一曰左氏。考丘明於《易》未有成书,亦不知其何以特列。至周、程、张、邵五子则杂於先儒之中,以时代为序。考邵子为《易》外别传,张子於二程亦尚为友教。至於朱学本程,程学本周,源流灿然,抑周、程而独尊朱,似非朱子所乐受。又谓张弧优於周、程,恐亦非周、程所甘矣。

△《周易晓义》·九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唐一麟撰。一麟,宜兴人。由贡生官江宁府学训道。是书成於乾隆戊辰。大旨主於义理,与《本义》不甚异同,惟不取朱子卦变之说。

△《易例举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鼎撰。鼎字尊彝,号易堂,金匮人。乾隆辛未荐举经学,授国子监司业,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后降补侍讲。《易》有义例,《系辞传》、《说卦传》已括其要。是书仿御纂《周易折中》卷首义例,而益加推衍。上卷多辑先儒之说,下卷多出己意,凡一百四十八条。书中惟不及互卦、卦变二义。其《自序》云:“已详《中爻考》、《卦变考》中。”今书中不载《中爻》、《卦变》二考,或别有成书欤?

△《十家易象集说》·九十卷(大学士于敏中家藏本)

国朝吴鼎撰。是编采宋俞琬、元龙仁夫、吴澄、胡一桂、明来知德、钱一本、唐鹤徵、高攀龙、郝敬、何楷十家之说。其论辨去取,别为《附录》十卷。盖以汉唐旧说略备於李鼎祚《周易集解》,宋儒新义略备於董楷《周易会通》,惟元明诸解则未有专汇一书者,因裒此十家以继二书之后。大旨主於明象,其论六十四卦之对体、覆体、《杂卦传》非错简,出於来《易》者为多云。

△《周易井观》·十二卷(编修吴寿昌家藏本)

国朝周大枢撰。大枢字元木,号存吾,山阴人。乾隆壬申举人,官平湖县教谕。此编论天地之数,谓与大衍相符,必汉儒递相传授以及康成。是以古来说《易》并无先天八卦,故不取邵子所传图位。盖先天八卦,即从所称《后天图》演出,不过取其一画交易则各成《乾》、《坤》,乃道家抽《坎》填《离》之说,不合圣经之旨也。於六十四卦则尊《离》重《震》,各为之解。为圆图以应一岁节候之数,为方图以应三才旋转之象。以《杂卦传》为孔子之序《易》,取文王所序卦而杂之他卦,皆用文王覆卦。至《大过》而后,独不覆焉。终之以刚决柔,与卦首之《乾》相接,即无《大过》之道,作《杂卦传三十六宫图》以差次之。又创为兼两卦,每六画履之,则为十二画,仍可并为六画,以尽《易》之变化。他如用九、用六、四象、八卦以及蓍策、占验诸说,俱博综众论,断以己意。惟引“性空真火、性火真空,火愈分愈多,愈兴愈有”云云,颇涉二氏之旨焉。

△《大易近取录》(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邵晋之撰。晋之字叙阶,号檀波,仁和人。乾隆丙子举人。其大旨以朱子《本义》有有注而可疑者,有可疑而无注者,偶有所见,即以己意补之。其曰《近取》者,《自序》谓:“远取诸物,必俟宏通该博之士,而近取诸身,则人莫不有身也。”首列《卦图初参》,自谓所得者浅,或将来更有所见,故以《初参》为名。次《大凡发明》,乃著书之义例。其所诠释,多切人事。《自序》云:“馆海州三阅月而成,传之家塾,为子弟求释字义者观之云。”

△《周易观澜》(无卷数,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乔大凯撰。大凯字颐庵,济宁州人。乾隆癸酉举人。此书每彖爻之下皆先列《本义》、程《传》,次列诸儒旧说,而以己意折衷之。其所采掇,不出习见之书。间有自出新义者,如谓“《乾》之《彖辞》不设象,《坤》则曰利牝马之贞。《乾》无分於先后,无择於西南东北,《坤》则不然,为天道、地道,阳全、阴半之分”云云,为先儒之所未发。然亦随文生义之说,《彖》不说象,不止《乾》一卦也。

△《易经观玩篇》(无卷数,山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宗洛撰。宗洛字绍川,无锡人。乾隆庚辰进士,官天镇县知县。是编《凡例》谓用费直本,然其书每卦画六爻於前,而分书“初九”“九二”等字於爻画之中。右列爻辞,左列《小象》,而后列卦辞及《彖传》。至《文言》、《大象》则另录置《系辞》前。则是宗洛自定本,非费直本矣。宗洛酷信图书,故其解经多引《参同契》为说。其《序卦图说》亦主五行、纳甲。其《杂卦图说》以为即古《归藏易》,孔子附之《易》末,如录《诗》之有《商颂》,亦无所据也。

△《易解拾遗》·七卷、附《周易句读读本》·二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周世金撰。世金字仲兰,衡山人。是书成於乾隆辛巳。大旨以数言《易》,卷一、卷二衍《河图》、《洛书》、先天、后天之说,务拔奇於旧说之外。卷三、卷四、卷五为《观玩四法》,各系以图解。卷六解《易》象、卦宫及标举《系辞》、《说卦》、《杂卦》要义。卷七又别为十九卦解。据目尚有诗一首,呈一篇,而有录无书,盖缮写佚之矣。后附《周易句读读本》,《上、下经》各注“句读”字,《系辞》以下则但以黑白圈分章段。其《自序》谓句读有讹则《经》旨皆晦,故为此本以正之云。

△《周易集注》·十一卷、《图说》·一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琬撰。琬,渭南人。是书成於乾隆乙酉。《自序》称年八十有一,盖积一生之力为之也。其论来知德列《太极图》於《河图》前,所图黑白各半,明是阴阳,不得谓之太极。论《洛书》无关於画卦,《系辞》并举图书,犹之并举蓍龟,不过带言。论伏羲八卦次序及六十四卦次序,并改邵子之右阳左阴为左阳右阴,以合於逆数。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既有圆图,则方图可以不作。论文王八卦次序,即“帝出乎震”一节,不得当以“《乾坤》六子”一节。论羲文二图并无对待流行之分,不过一明二气,一明五行。论“《易》有太极”一节,即生蓍之数,观不言天地万物有太极,而言《易》有太极,可得其旨。论来知德所谓错卦,即横反对卦,所谓综卦,即竖反对卦,不必添立名目。论《本义·筮仪》第一变归奇之策,通挂一数,不五则九,二三变去第一变所挂之一而不用,惟於本数策中挂一策,仍复合而通数其奇,是以四八与初之五九不同。来知德谓第一变不通挂一数,所见为是。然谓二三变并不挂一,则少象三一营,止三营而非四营矣。惟第一变挂一而归奇,不必通挂一数,二三变即用第一变所挂之一而归奇,亦不必通挂一数,斯皆不四则八,无所谓不五则九也。其大旨虽亦纠绕图学,然所说均自出新意,亦可备一解。惟以《十翼》兼《象辞》、爻辞数之,未免於古无稽。其解《经》亦皆敷衍成文,殊乏精义。盖所注意惟在图说而已。

△《易准》·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曹庭栋撰。庭栋字六吉,嘉善人。是书为图学而作。一卷《河图》,二卷《洛书》,三卷《大衍图》,四卷《蓍法》。其於《河图》改中宫十点之旧,於《洛书》信凤来道士之传。通《洛书》大衍之说於《易》,更分挂扐揲之法於蓍,又皆图学中后起之说矣。

△《易图疏义》·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刘鸣珂撰。鸣珂字伯容,蒲城人。是书因《周易启蒙》、《本图书》、《原卦画》二篇之说而疏通其义。其稍有异同者,《大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谓“圣人”兼指羲文,非专云伏羲;至“则之”之义,既取邵子加一倍法,则如朱子之说可自六十四而加之,以至无穷矣。乃复谓六十四卦之画,限以六位,为三才之义;又不知乾一兑二之数出於小横图,而以为邵子逐爻渐生之说与之天然吻合:皆未免弥生缴绕。其解《易》逆数也,谓自震一阳历离、兑二阳至乾三阳,左旋而顺。自兑一阴历坎、艮二阴至坤三阴,左旋而逆。以乾一兑二之序推之,则阳进阴退,皆为逆数,则较邵、朱之说颇为贯穿。然亦《易》外之旁义。至於本来知德之说,以羲《易》为错,文《易》为综,益强生区别矣。

△《易见》·九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贡渭滨撰。渭滨字羡溪,丹阳人。是书前列《易序传》,序诸儒姓氏、《易》学源流,邵子、程子、朱子纲领及《筮仪五赞》、《经传音释》、《本义异同》、《程传异同》,不入卷数。末附《启蒙大旨》,亦不入卷数。其解《经》以《本义》为宗,而杂录先儒旧说以足之,然往往曲相迁就。如《坤彖》“先迷后得主”,以《文言》“后得主而有常”考之,应以主为句,以阳为阴主故也。渭滨附合《本义》“主利”之读,乃云“主利者不主於迷而主於利也”。又《渐》爻辞九三、九五取象於妇,《本义》於九五取六二正应在下为解,於九三则云九三过刚不中而无应;於《彖传》云自二至九五位皆得正,故其占为“女归吉”:前后自相牴牾。渭滨则云《艮》非妇,但以二为阴,故云然耳。然何以处九三乎?是亦偏主之过也。

△《易象图说》·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脉鬯撰。脉鬯字灌先,蓬莱人。是书隐括诸图,各为之说。以圆图象天,方图象地,因创为竖图象人,以配三才。复集邵子、朱子咏《易》诸诗,附以己作及沈时升诗。末附《八宫纳甲占例》,则今以钱代卜者之所用也。

△《周易后天归图》·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黎由高撰。由高字鹏翥,通城人。是书专明后天之《易》六十四卦反对之义,而一归之於图。一卷总论后天方位,见《经》之当归於图。二卷说《乾》、《坤》为归《经》於图之纲领。三卷说反对为归《经》於图之门户。四卷摘录诸卦为归《经》於图之凡例。首卷方位图,其三四长少序次,变为自右而左,与《本义》异。大旨以邵子诸说为宗,而参用《本义》之解也。

△《易经辑疏》·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家杰撰。家杰,临川人。其书删邵子之横图,谓此邵子之《易》,非羲文之《易》,而不免仍用先天之说。又谓来知德之卦错、卦综胜於卦变,而不免仍用卦变之说。观其《自序》,称来《易》恐不近於举业。是既欲诂《经》,又牵合以就程试,遂两者骑墙耳。

△《易经会意解》(无卷数,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芝兰撰。《自序》称伊南人,未详其仕履。是书首《句读质疑》,皆与《本义》句读相异者。次《辨本义衍文》,谓《易》为卜筮之书,不经秦火,应无衍文。次《乾卦质疑》、《坤卦质疑》。次《乾坤以下八卦说》。其序六十四卦,专取两卦相对相反之义,一页之中分上下二格。上格列一卦之辞,其文自前左行。下格列其相对相反之卦,其文自后右行。一顺一逆,体若回文,为自来经典所未有。其《系辞传》以下亦各分篇次、名目,有《开宗明义篇》、《纲领篇》、《申明爻辞篇》、《弥纶篇》、《四道篇》、《尚辞》《尚变》《尚象》《尚占》诸篇、《先后天图辨》,又有《徵时篇》、《终意篇》,亦先儒传授所未闻也。

△《河洛先天图说》·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刘天真撰。天真字汝迪,号去伪,兴国州人。由岁贡生官安仁县训导。其言《易》,大旨谓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其六七八九之数,乃一二三四倚五而成,盖即参天两地而倚数之说。张尚瑗序之,以为后天八卦配《洛书》,合若符契、帝震一章是其注脚。不知图书之数,正影附此章而作,即以配《河图》,亦相吻合,不仅《洛书》可配也。

△《周易象训》·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姚球撰。球字颐真,无锡人。其《凡例》称辛未岁年二十七始读《周易》,二十馀年间,见注疏百三四十部。不知为前辛未、后辛未也。是书虽用古本分十二篇,而篇数迥异。其分《象传》於爻传之外,本於宋吴仁杰。又分《说卦》为三,以《系辞》上下传为《说卦》之第一、第二,以应《隋志》三篇之目,而合《彖》、爻传之上下为一,以为古本,殊不见其确据。每卦前之六画,古本皆先下后上,乃用朱谋之例,标曰上某卦、下某卦,亦非古本之旧也。

△《易经辨疑》·四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郑国器撰。国器,湘乡人。是书首为《图书辨疑》,次为《羲易辨疑》,以旧传先天八卦方位衍为数十图,颇为繁碎。

△《周易剩义》·四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燐撰,燐字旸谷,湘潭人。其《凡例》谓说经者有未备未当,而作此以补之,故曰《剩义》。然体例颇近讲章,所注亦皆先儒之旧说,无甚新义也。

△《易经告蒙》·四卷、《图注》·三卷(侍讲刘亨地家藏本)

国朝赵世回撰。世回字铎峰,湘潭人。是书凡例称遵仿《本义》分卷,然其书仍用注疏本,未喻其故。殆据坊刻《本义》言之欤?卷首《图注》三卷,皆推演《河》、《洛》之义。书中时时附图,盖欲以图书明《易》,而反以《易》明图书者也。

△《周易悬象》·八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

国朝黄元御撰。元御字坤载,号研农,昌邑人。早为诸生,因庸医误药损其目,遂发愤学医。於《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皆有注释,凡数十万言,已别著录《医家类》中。大抵自命甚高,欲驾出魏晋以来医者,上自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外,罕能免其诋诃者。未免师心太过,求名太急。惟其诂经乃颇能沿溯古义。其训释以观象为主,其观象以《说卦》为主,而参以荀九家之说,亦兼用互体。大抵缘象以明理,不纠绕飞伏、纳甲之术,亦不推演《河》、《洛》、先天之说,在近人《易》说中犹可谓学有根据。惟好以己意改古书。并《彖、象传》於经,而合《文言》为一篇,此犹据郑玄本也(郑玄本《文言》自为一篇,见《崇文总目》)改《乾卦》之次序,使与《坤卦》以下同,此犹据王弼本六十三卦之例也。割《系辞》十九卦之说移入《文言》,於古仅吴澄有此说见《易纂言》,斯已无据矣。至《系辞》全移其次第,并多所删节,又割掇《说卦》以补之,《说卦》更多所改正。直以孔翼为稿本,而笔削其文,别造一经,尤非古法也。

△《易经本义翼》·十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不标撰人名氏。惟卷首题签云“苏州府学附生曹沄手辑吴敬庵《羲经本义》二十本,上大宗师鉴定。今呈到十九本。其一本系《图说》,因绘画不及,俟於原本录出补送呈”云云,盖江南诸生录送提学之本,不知吴敬庵者为何人也。其书《图说》分六编。一曰《河洛图说》,二曰《卦画图说上》,三曰《卦画图说下》,四曰《明筮图说》,五曰《序卦图说》,六曰《合纂图说》,而附以《易说纲领》,皆不入卷数。其解释《经》文共十二卷,亦分为八编。《上经》《乾》至《履》为一编,《泰》至《观》为二编,《噬嗑》至《离》为三编;《下经》《咸》至《解》为一编,《损》至《艮》为二编,《渐》至《未济》为三编,附以《上、下经分六编说》,别以《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分七卷,共为一编。《说卦》、《序卦》、《杂卦》三传分三卷,共为一编。例体颇为冗碎。大抵以《河》、《洛》之说辗转推衍,其解《经》则惟以《本义》为宗,间有出入,不过百分之一,故名曰《本义翼》云。

△《读易随钞》(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目。其书用反对之说,除《乾》、《坤》、《颐》、《大过》、《坎》、《离》六卦两名并列外,馀五十八卦皆每二卦顺逆相对画之,所解多参以人事。虽以《随钞》为名,实杂采诸家之言而融贯以己意,不出原采书名也。

△《卦爻遗稿演》·一卷(左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有小引,乃其子所作。谓其父於《易》多有论说,未有完书。其子始类次成编,而间附己说於后。其自称曰“觐”者,即其子之名,而姓则不可考矣。书中每一卦为一篇,於每爻下具列中、正、应三义,而不载《经》文。词旨简略,殊无心得。

△《周易观彖疑问》·二卷、《大传章旨》·二卷(原任工部右侍郎李友棠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但署“上谷手授”,莫知为谁,亦不详其时代。其书於六十四卦各为总说,《大传》章旨,於各章亦总为疏解,俱无甚奥义。

○附录

△《古三坟》·一卷(内府藏本)

案《三坟》之名见於《左传》,然周秦以来经传子史从无一引其说者,不但汉代至唐咸不著录也。此本晁公武《读书志》以为张商英得於比阳民舍。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毛渐得於唐州。盖北宋人所为。其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之《易》,《归藏》为神农之《易》,《乾坤》为黄帝之《易》,各衍为六十四卦而系之以传。其名皆不可训诂。又杂以《河图代姓纪》及《策辞政典》之类,浅陋尤甚。至以燧人氏为有巢氏子、伏羲氏为燧人氏子,古来伪书之拙莫过于是。故宋元以来自郑樵外,无一人信之者。至明何镗刻入《汉魏丛书》,又题为“晋阮咸注”,伪中之伪,益不足辩矣。

(案:《左传》称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国《书序》所解,虽出依托,至刘熙《释名》则确属古书。据所训释,则《三坟》乃《书》类,非《易》类也。然伪本既托於三《易》,不可复附《书》类中,姑从《易纬》之例,附其目於诸家《易》说之末。)

──右“易类”三百十七部,二千三百七十一卷,内四十六部无卷数,《附录》一部一卷,皆附《存目》。
资源编号:ZY1541438;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书卷多情通其意,诗酒年华入梦来

上 一 条: 禅林僧宝传 慧洪觉范 圆通讷禅师

下 一 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九 经部九

其它收录: 企业效益最重要,安全生产第一条
劳动是惟一导向知识的道路
雅致生活,精心打造
请老师放心,我是你最骄傲的学子;请父母放心
你对象不是我,和单身有什么区别
情人节到了,我匆忙地不知道该送什么礼物给你
小嘴造句
余温造句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69.174.215.*美国 弗吉尼亚州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沉思...
242.217.69.*IANA保留地址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路过
102.156.178.*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玛瑞娜戴尔瑞市IANA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哈...
149.115.120.*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学习了...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成功的秘诀在于对目标的坚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良药苦口,利于病
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
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
做自己的太阳,无需借别人的光
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