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七 经部七

○易类存目一

△《关氏易传》·一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北魏关朗撰,唐赵蕤注”。朗字子明,河东人。蕤字大宾,梓州盐亭人(详见《子部·杂家类》《长短经》条)。是书《隋志》、《唐志》皆不著录。晁公武《读书志》谓李淑《邯郸图书志》始有之。《中兴书目》亦载其名,云“阮逸诠次刊正”。陈师道《后山谈丛》、何薳《春渚纪闻》及邵博《闻见后录》皆云,阮逸尝以伪撰之稿示苏洵,则出自逸手,更无疑义。逸与李淑同为神宗时人,故李氏书目始有也。《吴莱集》有此书《后序》,乃据《文中子》之说力辨其真。文士好奇,未之深考耳。

△《方舟易学》·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李石撰。石字知几,资阳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其本名知几,后感梦兆,改名石,而以知几为字。《宋史》不为立传。《资川志》载其举进士高第,绍兴末以荐任太学博士,黜成都学官。乾道中再入为郎,后历知合州、黎州、眉州,皆以论罢。终於成都转运判官。邓椿《画继》则载其少负才名,既登第,以赵逵荐任太学博士,今倅成都。盖椿与石同时,故举其现居之官也。是书专论互体,每卦标两互卦之名而以爻辞证之。考汉儒说《易》,多主象占,后孟喜、焦赣、京房流为灾变,郑玄又配以爻辰,固不免有所附会。自王弼扫涤旧文,并谓互体、卦变皆无足取,於是弃象不论。夫纳甲、五行本非《易》义所重,弃之可也。若互卦及动爻之变,其说见於《系辞》,其法著於《左传》,历代诸儒相承有自,概从排斥,未免偏涉玄虚。故石专辟王弼之学。其上卷详言互体之义。下卷曰《象统》,曰《明闰》。《象统》但存一序,其说未竟。《明闰》以六十四卦分月,以明置闰之法也。朱彝尊《经义考》曰:“《方舟集》止存二卷,昆山徐秉义家藏有《易互体例》,卷首不著撰人名氏,但题门人刘伯熊编。”此本卷首有“竹垞”二字小印,岂其书后归彝尊欤?考《书录解题》载李石《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而《永乐大典》所载《左氏君子例》、《诗如例》、《诗补遗》及此书皆题曰李石《方舟集》。则是四书皆其集中所载,徐氏惟得其两卷,故卷端无姓名耳。今《方舟集》已於《永乐大典》中裒辑成帙,此四书亦仍其旧例,并入集中,故不复重录,而附存其目於此焉。

△《周易系辞精义》·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旧本题“宋吕祖谦撰”。祖谦有《古周易》,已著录。初,程子作《易传》,不及《系辞》。此书似集诸家之说,补其所缺,然去取未为精审。陈振孙《书录解题》引《馆阁书目》,以是书为托祖谦之名,殆必有据也。

△《东莱易说》·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宋吕祖谦撰”。朱彝尊《经义考》亦列其名。今勘验其文,实吕乔年所编《丽泽论说集录》之前二卷。书贾钞出以售伪,非祖谦所自著也。

△《周易辑说明解》·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宋冯椅撰”。椅有《厚斋易学》,已著录,此其别行之伪本也。案椅原书,《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此本卷数悬殊。其不合者一。又朱彝尊《经义考》载《中兴艺文志》云:“冯椅为《辑注》、《辑传》、《外传》,以程沙随、朱文公虽本古《易》为注,犹未及尽正孔《传》名义,乃改‘《彖》曰’‘《象》曰’为‘《赞》曰’,又改《系辞》上、下为《说卦》上、中,以《隋经籍志》有《说卦》三篇也”。此本仍作“《彖》曰”、“象曰”,不作“《赞》曰”,《系辞传》亦仍分上、下,不作《说卦》上、下。其不合者二。胡一桂《易本义附录纂疏》曰“冯厚斋讲《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云,箕字蜀本作其字,此继统而当明扬之时之象,其指大君当明扬之时而传之子,则其子亦为明夷矣。又谓文王作爻辞,移置君象於上六,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况明夷之主,六五在下而承之,明夷之主之子之象也。子继明夷之治,利在於贞,明不可以复夷也。后世以其为箕,遂傅会於文王与纣事,甚至以爻辞为周公作,而非文王。盖箕子之囚在文王羑里之后,方演《易》时,箕子之明未夷也。李隆山深然其说”云云,此本解《明夷》六五上六二爻,仍用旧说,未尝改箕字为其字。其不合者三。且《永乐大典》具载椅书,有《辑注》、《辑传》之目,与《中兴艺文志》同其议论,与胡氏之言同。又其以古训改今文者甚多,如裳之为常,渎之为黜,宠之为龙,拯之为承,皆本《说文》、《释文》诸家。《履》、《否》诸卦则以为旧脱卦名宜补,《姤卦》则以为勿“用取”下衍“女”字,《渐卦》则以“渐之进”“之”字为“渐”字之讹。今此书皆无其文。又《辑注》、《外传》所引诸家如司马光、王安石凡二三十家,多外间所未有,今并无之。至其各卦讲解,多沿袭《本义》,与《永乐大典》所载全殊。其为伪托,更无疑义。今椅之全书业已重编成帙,此本已可不存。以外间传写已久,恐其乱真,故存其目而论之焉。

△《水村易镜》·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林光世撰。光世字逢圣,莆田人。《馆阁续录》载其淳祐十一年以《易》学召赴阙,充秘书省检校文字。十二年,教授常州,文字职事如旧。宝祐二年,补迪功郎,添差江西提举司干办公事。《闽书》则谓淮东漕臣黄汉章上所著《易镜》,由布衣召为史馆检阅,迁校勘,改京秩,自将作出知潮州。开庆元年召为都官郎中,入为司农少卿,兼史馆。官阶颇有异同。又称其景定二年赐进士出身,在都官郎中后二年。均未详孰是也。是书《序》称丙午,盖成於理宗淳祐六年。大旨据《系辞》之语,谓诸儒诂《易》,独遗仰观俯察之义。因居海上,测验天文,悟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宫之星皆自然有六十四卦,遂以星配卦。先取《系辞》所列自《离》至《夬》十三卦,推阐其旨,以发大凡。所列星图,穿凿附会,自古说《易》之家未有纰缪至此者。夫庖犠仰观天文,亦揆其盈虚消息之运耳,何尝准列宿画卦哉!后永丰陈图作《周易起元》,又以名山大川分配六十四卦,谓之察於地理。充乎其类,殆不至以鸟兽配卦不止矣。

△《易序丛书》·十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旧本题“宋赵汝楳撰”。汝楳有《周易辑闻》六卷,《易雅》一卷,《筮宗》三卷,总谓之《易序丛书》,已著於录。此本亦分十卷,卷各为目。惟首二卷为《易雅》、《筮宗》。自第三卷至七卷则言兵法,所载营陈队伍图法甚备,皆与《易》绝不相涉。又所题《衍义》、《拾遗》等目,核之书中,亦多不甚分晰。其中惟第八卷《六日七分论》及第九卷、十卷《辨方》、《纳甲》二篇,尚颇存汉学之旧。然文字亦多脱误,疑好事者偶得其残本,不知完帙尚存,杂钞他书以足十卷之数也。卷首有董其昌名印,则其来已久,殆明人所杂编欤?

△《周易上下经解残本》·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丁易东撰。易东有《易象义》,已著录。此即《易象义》残本,传钞者改其名也。《十翼》惟存《彖传》、《象传》,其馀皆佚。《上经》自《乾卦》至《泰卦》仅有一页,尤为残缺。惟《下经》、《晋》、《大壮》、《睽》、《蹇》、《中孚》五卦为《永乐大典》所佚者,此本独完。今已采掇补录,而别存其目於此,俾世知与《易象义》非两书焉。

△《大易衍说》(无卷数,安徽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元李简撰”。简有《学易记》,已著录。是编即以《学易记序》冠於卷首,而书则绝不相同。核其文义,与今村塾讲章相类。朱彝尊《经义考》亦未载其名,盖书肆伪托之本也。

△《大易法象通赞》·七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郑滁孙撰。滁孙字景欧,处州人。宋景定间进士。尝知温州乐清县,迁宗正丞、礼部郎官。入元,以荐召授集贤直学士。事迹具《元史·儒学传》。此书首为诸图,次以中天述考、述衍等说,终以甲辰、乙巳、丙午三年所作《习坎书院旅语》。其《中天图》后署曰“至元三十年十一月吉日宣召赴阙儒人臣郑滁孙”。盖即其被荐时所进也。其《序》自言“年逾五十,探索《先天图》,忽得中天玄景”云云。案中天之说,始见於干宝《周礼注》,朱元昇衍之为《三易备遗》。然滁孙所谓中天玄景与干宝之说又异。大旨谓中天即天也,由其运用合一居中,故曰中天。由其在生两之后,用九之前,故曰中天。其象藏於互体,而义发见於文王、周公、孔子之辞。其说大抵皆幽渺恍惚,不可究诘。计滁孙登第,自宋景定至元世祖至元中,当已五六十岁,而此书之成在成宗之末,又在进图后十馀年,逮至嘉兴、温州升席说经,年已耄耋矣。其始终敷析者,皆一中天之义。又删《周易·系辞传》以迁就己说,而牵合诸经以证之。支离曼衍,终无归宿。自来以奇偶推《易》者病於穿凿,以老庄谈《易》者病於虚无。此书更以穿凿之数附会於虚无之理,两家流弊,兼而有之,可谓敝精神於无用者矣。

△《周易订疑》·十五卷、《序例》·一卷、《易学启蒙订疑》·四卷、《周易本义原本》·十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董养性撰”。不著时代。考元末有董养性,字迈公,乐陵人。至正中尝官昭化令,摄剑州事。入明不仕,终於家。所著有《高闲云集》。或即其人欤?是书前有《自序》,谓用力三十馀年乃成。其说皆以朱子为宗,不容一字之出入。盖亦胡一桂、陈栎之末派也。

△《学易举隅》·三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鲍恂撰。恂字仲孚,崇德人。登至元乙亥进士。荐为翰林,不就。王祎《造邦勋贤录》,称洪武初尝应召至京师,授文华殿大学士,辅导东宫。《明史·吴伯宗传》则称与吉安余诠、高邮张长年、登州张绅同荐。恂年八十,诠年亦七十,并命为文华殿大学士。皆以老疾固辞,遂放还。惟绅授鄠县教谕,后官至布政使。则恂固未尝仕明。《造邦勋贤录》载陶珽续《说郛》中,疑为伪托,当以史为据。又陶宗仪《辍耕录》载,鲍恂以妻父建德知县俞镇之力,夤缘中浙江乡试第十四名。考其籍乃嘉兴,其年乃至正甲申,盖名姓偶同,非此鲍恂也。是书略举读《易》之法,分析门目,指陈纲要,大抵皆约举旧文。卷首有宁王权《序》,题曰“旃蒙单阏”,盖宣德十年乙卯也。《序》称程蕃伯昌重加订正,而称蕃生於至元十七年丁酉。考后至元无十七年,惟顺帝至正十七年岁在丁酉,则至元乃至正之误也。其书本名《学易举隅》,权为刊板,始更名《大易钩玄》。然朱彝尊《经义考》载之,仍曰《举隅》。考所言仅粗陈崖略,不足当“钩玄”之名,题曰《举隅》,於义为近,故今亦仍恂原目著录焉。

△《周易旁注图说》·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明朱升撰。升字允升,休宁人。元至正乙酉举於乡,授池州路学正,秩满归里。丁酉太祖兵至徽州,以升从军。吴元年拜侍讲学士,洪武中官至翰林学士。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原本十卷,冠以《图说》上、下二篇。上篇凡八图,下篇则全录元萧汉中《读易考原》之文。万历中姚文蔚易其旁注,列於《经》文之下,已非其旧。此本又尽佚其注,独存此《图说》二篇。汉中书已别著录,馀此八图,仅敷衍陈抟之学,益无可取矣。

△《八卦馀生》·十八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邓梦文撰。梦文字志文,安成人。是书前有永乐甲辰《自序》,称著是书时梦神授以“八卦馀生”之名,觉而不识其所谓。但既有所受之,则不敢不以是名之。其说甚怪。其书卷首列《总论》五条。一曰《偶感》,记《经》文之有会於心者,凡十九处。二曰《记臆》,指程子、苏轼二家之说大不合於《经》者,七十处。三曰《论应》,斥诸家某爻应某爻之非,而取其不谬於理者,十一处。四曰《论五位》,辨诸家以五爻为君之非,凡九处。五曰《论变》,谓卦不必至三爻而变,凡三处。其大旨主於以身为《易》,不假蓍筮而自然与造化相符。多掊击前人之说,而攻程《传》为尤甚。至《系辞》诸传则并攻《传》文。如《系辞》“成性存存”二句,则注曰:“其语意颇似《老子》,不类夫子口气。”“刳木为舟”节,则注曰:“自神农、黄帝、尧舜时始有舟楫,而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不知神农以前天下之民何以涉河?”“服牛乘马”节,则注曰:“牛马之用似不待取诸卦象而后然。”“古之葬者”节。则注曰:“《本义》云,送死大事而过於厚。然则圣人制葬埋之礼,盖亦自为大过矣,则於墨子之薄葬又何讥焉?”“《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节,则注曰:“此节与《易》道似无甚发挥,而又皆前经之所已言者。”又曰:“夫子殷人也,纣之事所不忍言,即赞文王不须以纣,以纣赞文王亦非文王之所愿闻也。”《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节,则注曰:“仁知之不足以尽道也久矣,此云尔,似亦不合。”“帝出乎震”节,则注曰:“此节似弄字法。”《序封传》“饮食必有讼”二句,则注曰:“讼何必专始於饮食?”“讼必有众起”六句,则注曰:“物自蒙之时必有所依附而后成立,比似莫切於此时,且不比何以成师,亦似在《师》之前。”“有大而能谦必豫”二句,则注曰:“必待大有能谦而后乐其为乐也,不亦隘乎?”“豫必有随”二句,则注曰:“同人而物归之,已大有矣,於此而始随乎?”“有事而后可大”句,则注曰:“然则大有者非人乎?”“物大然后可观”句,则注曰:“然则同人、大有之时,尚不可观乎?”“贲者饰也”三句,则注曰:“大有、临、观,尚未足亨乎?必待饰而后亨耶?”“复则不妄矣”句,则注曰:“然则《剥》以前诸卦皆妄乎?”“物畜然后可养”句,则注曰:“然则需不已早乎?”“故受之以《坎》”三句,则注曰:“既曰陷矣,而可受乎?圣人岂欲陷人者哉?”“遯者退也”四句,则注曰:“有是理否也?”“物不可以终壮”句,则注曰:“既不终壮而又晋,将欲何之?”“伤於外者反其家”句,则注曰:“似非确论。”“升而不已必困”句,则注曰:“困乎下者奈何?”“震者动也”四句,则注曰:“何待不可终动而后受之以《艮》耶?”“旅而无所容”句,则注曰:“然则不毁方耶?”“巽者入也”四句,则注曰:“是不得入则终不说矣。”“涣者离也”二句,则注曰:“然则是《离》、《涣》一卦也,以《涣》继《坎》,不亦可乎?”如是之类,不能殚举。是其所见,殆欲出《十翼》上矣。恐无此事也。

△《石潭易传撮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刘髦撰。髦字孟恂,永新人。永乐戊子举人。是书大旨以程子之全体大用具於《易传》,朱子尝欲将其要处别写为书,而竟未成编。髦因摘录其文,分类排纂,定为《本性道》、《精公私》、《正身心》、《施政治》四门。又分子目三十有三。前有萧鎡《序》,云总为四卷,而此刻则仅有一卷。然门目与鎡《序》皆符,知无所佚阙。朱彝尊《经义考》亦作一卷,盖重刻者所合并也。

△《易经图释》·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刘定之撰。定之字主敬,号呆斋,永新人。正统丙辰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谥文安。事迹具《明史》本传。其书用古本,以《上、下经》及《十翼》厘为十卷。惟《象传》则以《大象》为《象传上》,以《小象》为《象传下》,又与古本小异。然以为《象》分大小,犹之《雅》分大小,出於孔子所定,则於古无徵,不足信也。卷首列《先天》、《后天》诸图,率同《本义》,惟不列《卦变图》。盖卦变之说从程子,不从朱子。亦不列《河图》、《洛书》。盖其说皆由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互推,不甚用奇偶方位。其《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下注云:“此图二《经》十《传》,皆无明文可见。”又图末总注云:“已上诸图,昔者学《易》之家失其传,而异端方士秘藏焉。邵子始复取归於《易》。程子与之同时,而於《易传》向置之不论,岂未尝得见此於邵子欤?”则虽坚主陈抟之学,而亦微觉其未安矣。《上经》、《下经》每卦六爻各总为一图,各以俪偶之辞括其爻义,左右上下,以次排列,而以墨线分合交贯之,颇类坊本讲章之节旨。《彖传》则《上经》、《下经》各为一总图,横行六十四卦,而以卦德、卦象、卦体、卦变直列四格,以经文分隶之,如史家之年表;《大象》则以《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横行为纲,以经文相类者分配其下;《小象》则为列一韵图,以三百八十四爻为经,四声十九部为纬,如等韵之谱:皆与《经》义渺不相关。《文言》、《系辞》则或一节为一图,或总括数节为一图,各标其语脉相贯之处。《说卦传》前数节,仍以先天、后天诸说作图。其取象诸节,又作一表,经以八卦,纬以天象、地法、人身、物类、草木、鸟兽六格,填列《传》文,亦毫无取义。《序卦》仅附《反对》一图,而《杂卦》则不为图,遂不置一语。盖大旨在标六爻之义,馀皆蔓衍成书,取盈卷帙而已。

△《玩易意见》·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王恕撰。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戊辰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端毅。事迹具《明史》本传。恕於弘治壬戌养疴家居,因构一轩名玩易,於程、朱之说有所未惬於心者,札记以成此书。前有《自序》,作於正德丙寅,时年已九十一矣。其说颇自出新意,然於文义有不可通者,辄疑《经》文有讹,殊不可训。凡《上经》一卷,《下经》合《系辞》为一卷,而不及其馀。盖意有所见乃笔之,故不尽解全经云。

△《学易象数举隅》·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汪敬撰。敬字思敬,一字益谦,婺源人。宣德癸丑进士。官户部主事。所著有《易传通释》及此书。《明史·艺文志》不著录。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四卷,而《通释》则阙其卷数。《江南通志》载之,则均无卷数。此本二卷,似尚非完书也。其书专明象数,自天地自然之《易》,至邵子《经世》书,全数皆列图於前,而系说於后。大抵皆因袭旧文,纠缠奇偶。中间论大衍之数一条,证以陈抟龙图之说。不知龙图准《易》数以作,非《易》数出於龙图也。其上卷《图书象数》,下卷《九卦》及《观象》、《玩辞》、《观变》、《玩占》四篇,皆标《通释》之名。岂本与其所谓《易传通释》者共为一帙,后来《通释》残缺,传写者误并为一书,而标题则未及改欤?是不可详矣。

△《周易传义约说》·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方献夫撰。献夫初名献科,字叔贤,南海人。弘治乙丑进士(案朱彝尊《经义考》引《姓谱》以献夫为正德辛巳进士,误也)。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谥文襄。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用朱子所定古经本,以《上、下经》、《十翼》各自分篇,兼取程《传》、《本义》而参以邵子之学,颇以象数为主,其说务在简明。然大抵依违旧说,不能别有发明。末附《易杂说》四则,深辩爻辞非周公作。盖本元胡炳文之论,亦未能确有所据也。

△《图书纪愚》·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阮琳撰。琳字廷佩,号晶山,莆田人。尝官教谕。其人在成化、弘治间。朱彝尊《经义考》列诸嘉靖之末,由未见其书故也(《经义考》载此书不著卷数,注曰“未见”)。其书首载《太极》、《河》、《洛》诸图,次及六十四卦横方图,终之以五行生克。大率因前人旧说,无所发明。

△《易图识漏》(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黄芹撰。芹字德馨,号畏庵,龙岩人。蔡清之弟子也。正德九年以岁贡生官海阳县训导。是编为发明先天图学而作。前有正德丁卯《自序》,称《易》图凡二十七面,而今书新旧诸图凡二十有八。盖以陈真晟《天地圣人之图》、《君子法天之图》总名为《心学图》也。其谓伏羲《八卦横图》、《八卦圆图》皆为赘设,乃后人因《系辞》、《说卦》之语而误加之,则未尝不知后人因《易》以作图。又谓胡一桂於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分配节气,非其本旨;其《伏羲本河图以作易图》,《先天八卦合洛书数图》,皆穿凿可疑:於图书之学亦未尝不觉其不安。而坚信《先天图》出自伏羲,推而至於心学,推而至於历法,曼衍支离,殊不可解。钞本亦黑白混淆,奇偶参错,殆不可辨识,此真覆瓿之书也。

△《周易说翼》·三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吕柟撰。柟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人。正德戊辰进士第一。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事迹具《明史·儒林传》。是编乃柟平时讲授,其门人马书林、韦鸾、满潮等录其问答之语而成。每卦皆有论数条,专主义理,不及象数。前有嘉靖己亥王献芝《序》,后有李遂《跋》。

△《易经大旨》·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唐龙撰。龙字虞佐,兰谿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文襄。事迹具《明史》本传。此书其提学陕西时所作,专为举业而设,故皆择科场拟题释之,凡九百八十五条。

△《周易议卦》·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王崇庆撰。崇庆字德徵,开州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南京吏、礼二部尚书。是书泛论卦名卦义,间亦推及爻辞。《自序》谓以六十四卦大义本诸《彖》,质诸《象》,而又参诸人事。然所得颇浅。本载所著《五经心义》中,曹溶摘入《学海类编》。考《明史·艺文志》亦载崇庆《周易议卦》二卷,则当时已别行矣。

△《读易索隐》·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洪鼐撰。鼐字廷器,寿昌人。正德庚午举人。官国子监助教。朱彝尊《经义考》载有是书,注曰“未见”。此本纸墨尚新,盖刻於彝尊后也。其书不载《经》文,但随意标举某节某句而说之。大旨主於良知之学,故於朱子《本义》、蔡清《蒙引》颇有所辨驳云。

△《古易考原》·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梅鷟撰。鷟,旌德人。正德癸酉举人。官南京国子监助教,终盐课司提举。是书谓伏羲之《易》已有文字画卦在前,《河图》后出,伏羲但则之以揲蓍;大衍之数,当为九十有九,以五十数为体,以四十九为用,无有中五乘十,置一不用之理:论殊创辟。然於古无所授受,皆臆撰也。

△《周易赞义》·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马理撰。理字伯循,三原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南京光禄寺卿。事迹具《明史·儒林传》。其书虽参用郑玄、王弼及程、朱二家之说,然大旨主於义理,多引人事以明之。朱睦《序》称此书发凡举例,阐微摘隐,博求诸儒异同,得十馀万言。原书十有七卷,其门人泾阳庞俊缮录藏於家,河南左参政莆田郑絅为付梓。今本仅存七卷,《系辞上传》以下皆佚,案朱彝尊《经义考》已注曰“阙”,则其来久矣。

△《易问笺》·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舒芬撰。芬字国裳,进贤人。正德丁丑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以谏南巡廷杖,谪福建盐课司副提举。嘉靖初复职,又以争议大礼廷杖。寻遭母忧归,卒。万历间追谥文节。事迹具《明史》本传。芬尝裒生平著作为《梓溪文钞》,凡十八卷,分《内、外集》。《外集》为杂文,《内集》则皆所著诸书,是编其首也。大抵以意推衍,泛言义理,而多有牵合之病,如解“潜龙勿用”,谓用则动,动则变而之《姤》,引韩愈诗“贤愚同一初,乃一龙一猪”为证。又如解“《鼎》,利贞”,为重器不可以轻举,《春秋》书纳宋郜鼎为不知利贞之训。凡若斯类,於《经》义皆无当也。

△《易学四同》·八卷、《别录》·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季本撰。本字明德,山阴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长沙府知府。是编以《四同》为名,盖以朱子《本义》首列九图,谓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四者不同。本极以其说为不然,故以“四同”标目,亦间有阐发。然其大旨乃主於发明杨简之《易》,以标心学之宗,则仍不免堕於虚渺。至於祖欧阳修之说,以《系辞》为讲师所传,非孔子所作,故多割裂《经》文,从吴澄所定之本。《上传》第七章“《易》其至矣乎”五字,删“子曰”二字,属“易简之善配至德”以下。第八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至赜”至“拟议以成其变化”九十五字,谓前五十六字重出,后三十五字移并於第十二章。“鸣鹤在阴”七节及古本十二章“《易》曰,自天祐之”五十一字,与《下传》古本第五章合。《乾》、《坤》、《文言》另归一卷,附《系辞》之后。《下传》“夫乾确然示人易矣”三节,分为二章。“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节,合第十章“将叛者其辞惭”为第三章。《杂卦》末“《大过》颠也”一节,本亦以卦不反对,从吴澄所采蔡本为定。考澄说多可取,而其谬则在於改经,原为瑕瑜并存。本之理不及澄,而改经则效之,益无取矣。其《别录》则为《图文馀辨》二卷,分内、外二篇。《内篇》辨朱子九图之误,其论《后天图》非文王所作是矣。至谓《先天圆图》亦尚有可疑,则仍纠绕於图中,不能确定也。《外篇》杂论术数之数,如《皇极经世》、《易林》、京房《易传》、《火珠林》、《太玄》、《潜虚》、《洪范》、《九九数》、《参同契》之类皆辨之,至於梅花数亦与诘难,则泛滥矣。又《蓍法别传》二卷,《自序》谓发明蓍法本旨者,定为占辨、占例、占戒、占断,合《卜筮论》为《内篇》。若象占取应於《易》词之中,物类增分於《易》象之外,及以己意断占有验而非出於《易》理之自然者为《外篇》。朱彝尊《经义考》云,二书各一卷,此本乃各二卷,或刊本误二字为一字。彝尊又载《古易辨》一卷,此本无之,则当由脱佚矣。

△《图书质疑》(无卷数,河南巡抚采进本)

明薛侃撰。侃字尚谦,号中离,揭阳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行人司司正。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为侃门人所记。前列《卦位》、《河图》、《太极》、《洛书》等十三图,图各有说。后为《图书总解》及与诸生答问。其大旨谓即数为图,即图成卦,皆造化自然之理。其答问中所论格致、体用、虚实,及儒释之辨,皆守姚江良知之说。史称侃师事王守仁於赣州,归语兄助教俊,俊大喜,率群子侄宗铠等往学焉,自是王氏学盛行於岭南。盖不诬云。

△《易经浅说》·八卷(内府藏本)

明陈琛撰。琛字思献,晋江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主事,乞终养归。嘉靖中起授贵州提学佥事,不赴。再起江西提学佥事,亦不赴。事迹附见《明史·蔡清传》。是书一名《易经通典》,原刻作六卷。此本乃其后人拟欲重刻之稿本,分为八卷。中多涂乙,有标某句为后人增改者,有标采入《折中》者。然《文言传》“知至至之”一条标采入《折中》,而《折中》实未采,则亦有所假借依托,不尽可据矣。琛《易》学出蔡清,故大旨主于义理。然欲兼为科举之计,故顺讲析讲,全如坊本高头讲章。较清《易经蒙引》,可谓每况愈下矣。

△《易象解》·四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刘濂撰。濂字濬伯,南宫人。正德辛巳进士。由杞县知县擢监察御史。是书惟解《上、下经》文,而无《十翼》。《自序》谓“《十翼》之辞不尽出於圣门,故其言多无谓,且叛於三圣之教”云云,盖袭欧阳修之说,而益加甚焉。所解象占亦多悖谬。濂尝著《乐经元义》八卷,驳《乐记》与《周礼·大司乐》。此书复驳《十翼》,亦可谓勇於自用者矣。

△《补斋口授易说》(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不著撰人名氏,题曰门人永丰周佐编次。盖补斋乃其师之号,佐录所讲授以成书。朱彝尊《经义考》题曰《周氏佐补斋口授易说》,盖如胡瑗《口义》题倪天隐之名,非佐所撰也。补斋不知何许人,佐亦不详其始末。《经义考》据《聚乐堂书目》定为正嘉以前人,亦约度之词耳。所言皆科举之学,止《乾》、《坤》二卦及《系辞上、下传》,似乎尚非完本也。

△《周易古经》(无卷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雷乐编。乐,建安人。嘉靖间由贡生官广州训导。是书《明史·艺文志》不著录,朱彝尊《经义考》亦不载。所据乃宋吴仁杰本,称为费直之所传。首列《沿革》一篇,历载前儒古《易》之式,凡初本、费直本、郑玄本、王弼本、胡旦胡瑗本、吕大防本、邵子本、晁说之本、程迥本、吕祖谦本、朱子本,共十二家。乐据吴仁杰本为费氏之《易》,原无确证。且朱子本即吕祖谦本,亦未可分为二家。至於十二家外尚有王洙、周燔、冯椅诸本,未及载入,亦殊挂漏。末阙《杂卦》一篇,盖传写佚之。然吴仁杰本具在,正不假此本以传也。

△《周易不我解》·二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徐体乾撰。体乾字行健,长淮卫人。嘉靖癸未进士。《自序》谓尝得《青山易》半卷,《希夷易》一卷,其法以天星配四时。解《乾卦》“六龙”,即指龙星。解“《坤》为牛”,亦指犠牛星。盖即林光世《水村易镜》之说而变幻之,殊为附会。书中多引邵子及《左传》占法,而以青、陈、左、邵并称。其名“不我解”者,言解不以我也。然陈抟之《易》但有《龙图》一卷,载於《宋志》,今未见其书,而尚见其《序》,绝无仰观星象之说。《青山易》则更莫知所自来,其亦在影响有无间矣。《序》称为书六卷,朱彝尊《经义考》引黄百家之言曰:“是编流传者寡,余家止存《乾》、《坤》一卷,后五卷访之不得。”此本《乾》、《坤》二卦一卷,与百家所言合。又有《古易辨》诸条别为一卷,则百家之所未言。盖残阙之馀,所存者互有详略,故其本不同。百家又云:“其《易》本陈希夷、赵青山。”然体乾《自序》云“青山不知何许人”,未审百家何以知其姓赵。殆因赵文号青山,而以意揣之欤?

△《周易义丛》·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叶良佩撰。良佩字敬之,台州太平人。嘉靖癸未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是编用王弼本,采辑古今《易》说自子夏《传》迄元龙仁夫,凡一百七十七家。或自抒己见,则称“测曰”,以附於后。诸家皆有去取,惟程《传》全录;诸家皆以时世为次,惟朱子《本义》则升列众说之首:其大旨可以概见也。

△《古易世学》·十七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丰坊撰。坊字存礼,鄞县人。嘉靖癸未进士。除礼部主事。免官家居,坐法窜吴中,改名道生。事迹附见《明史·丰熙传》。坊平生喜作伪书,於诸经皆窜乱篇第,别为训诂,诡言古本以欺世。此其一也。书中《正音》、《略说》、《传义》托之於远祖稷、曾祖庆、父熙而己自为考补。其实皆坊一手所作,当代已灼知其妄。惟《石经大学》、《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三书,以篆籀写之,一时颇为所惑,久之乃能辨定。详具各本条下,兹不具论云。

△《易辨》·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丰坊撰。此书以孔子授《易》於商瞿,《文言》诸传凡“何谓也”皆以为商瞿问辞,“子曰”以下皆瞿录夫子之答辞。又以周公爻辞谓之《易系》。其论筮法则以《彖》专为卜,《系》专为筮,大抵无根之谈。其论《太极图说》,谓朱子得之葛长庚,托名周子,尤为诬说。考朱子《太极图传》及《通书解》成於乾道九年癸巳,见於《年谱》。长庚生於绍熙五年甲寅,见《琼琯集》长庚事实。是注《太极图》后二十一年长庚乃生,安得指为长庚所授欤?

△《易脩墨守》·一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唐枢撰。枢字惟镇,归安人。嘉靖丙戌进士。官刑部主事。以疏争李福达事,斥为民。隆庆初复官,以年老加秩致仕。事迹具《明史》本传。其书以《连山》为《文王八卦图》,以《归藏》为《伏羲方图》,於义颇疏。枢文集中已载之,此其初出别行之本也。

△《易象大旨》·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薛甲撰。甲字应登,江阴人。嘉靖己丑进士。授至江西按察司副使。是书《经》文之外,惟《彖传》全文分列六爻之前,《象传》则删《大象》而存《小象》,分缀六爻之下。《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诸传则全删焉。变乱《经》文,殊乖古义。其大旨主於因象以明理。如解《讼卦》“元吉中正”,解《升卦》“亨于岐山”之类,颇出新意。然如解《乾卦》“潜龙勿用”为“泯思虑,忘知识”,解《坤卦》“括囊无咎”为“将迎意必之私,一无所容於中”之类,则阑入老庄之说矣。

△《胡子易演》·十八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胡经撰。经号前冈,庐陵人。嘉靖己丑进士。《明史·艺文志》载胡经《易演义》十八卷。此本但称《易演》,疑史衍文也。其书用注疏本,移《乾彖传》“大明终始”三句於“乃利贞”之下,谓是《周易》原本得之於师者。《蒙卦》六爻皆主君臣。凡若此类,大约喜为新说,务与朱子立异。夫朱子之《易》固不能无所遗议,然经以寻章摘句之学,於古义无所考证,而漫相牴牾,则过矣。

△《周易卦变图传》·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吕怀撰。怀字汝愚,号巾石,永丰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事迹附见《明史·洪垣传》。是书主卦变之学,其例有宫变,有卦变,有爻变。大旨谓六十四卦者,八卦之重也。天四卦,各重八卦。《乾》八卦为太阳,《兑》八卦为少阴,《离》八卦为少阳,《震》八卦为太阴。地四卦,各重八卦。《坤》八卦为太阴,《艮》八卦为少阳,《坎》八卦为少阴,《巽》八卦为太阳。八卦各变天地阴阳太少,变者七,不变者一。天太阳八卦,不变者《乾》。少阴八卦,不变者《中孚》。少阳八卦,不变者《离》。太阴八卦,不变者《颐》。地太阴八卦,不变者《坤》。少阳八卦,不变者《小过》。少阴八卦,不变者《坎》。太阳八卦,不变者《大过》。计六宫,各变七卦,通计五十六卦。而不变之八卦又自阳卦变阴,阴卦变阳,以统五十六卦之变。盖八卦以卦变,五十六卦以爻变,八卦以体变,五十六卦以用变。其爻变之例,若《乾》上九变为《夬》上六,《夬》九五变为《大有》六五,《大有》九四变为《小畜》六四,《小畜》九三变为《履》六三,《履》九二变为《同人》六二,《同人》初九变为《姤》初六之类。大抵支离牵合,若有意义而实非《易》之本旨也。

△《易经中说》·四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卢翰撰。翰字子羽,颍州人。嘉靖甲午举人。官兖州府推官。其讲《易》专主人事,而证以卜筮。每爻皆列变卦之图,而杂引经语史事之近似者,类附於下,颇为冗杂,亦多附会。又立图太多,每成蛇足。如“云行雨施”、“六位时成”诸句,亦绘画纵横,明其相配之义。觉理本简易,图反治丝而棼之。爱奇嗜博,无关《经》义,其亦可已不已矣。

△《看易凡例图说》·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龙子昂撰。子昂,泰和人。嘉靖庚子举人。官知县。是编不标书名,前列《读易凡例》共三十二条,后列《图说》,则解《河图》、《洛书》及朱子《本义》九图象数之理。疑为全书之首卷,非完本也。

△《周易私录》(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王樵撰。樵字明逸,号方麓,金坛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刑部侍郎,改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谥恭简。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凡三册。前二册编次一依东莱吕氏所定古本,酌取程子之《传》、朱子之《本义》录於前,兼采诸家之说录於后,亦间以己意折衷之。卷端有《题记》数条,其一曰:“《周易》经传十二篇,手录自嘉靖壬戌,至万历己丑春,修润粗定,尚俟有所进,特恐精力不逮耳。成予之志者,其肯堂乎?”其馀多标示缮写体例,盖仅脱初稿,犹未全定之本也。后一册题曰:“方麓先生《周易程传私录》原稿。”注其旁曰:“《震卦》以下阙。”然检核其稿,乃六十四卦皆全,未喻其故。后又别为一卷,题曰:“方麓先生原稿。”所列为朱子九图及说,附项氏《卦变纲领五赞》,陆子《易说正义》、《大象说》,王弼《略例》,胡庭芳《举要》、《揲蓍》、《占法》、《筮法》、《易学传授》而总题曰《附录》。盖全书之末卷,装辑者误置《程传私录》稿后也。自此而下又全录元萧汉中《读易考原》一卷、《像象金针》一卷,而终以《河图》、《洛书》。纠纷无绪,是又钞录备用之稿,其后人误以为所著书矣。

△《九正易因》(无卷数,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李贽撰。贽本名载贽,晋江人。嘉靖壬子举人。官至姚安府知府。坐妖言逮问,自杀。事迹附见《明史·耿定向传》。是书每卦先列《经》文,次以己意总论卦象,又附录诸儒之说於每卦之后。书止六十四卦。其《文言》、《系辞》等传,皆未之及。《经》文移《大象》於《小象》之后,则贽臆改也。朱彝尊《经义考》载其原《序》述马经纶之言曰:“乐必九奏而后备,丹必九转而后成,《易》必九正而后定。”故有是名。贽所著述,大抵皆非圣无法。惟此书尚不敢诋訾孔子,较他书为谨守绳墨云。

△《今文周易演义》·十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徐师曾撰。师曾字伯鲁,吴江人。嘉靖癸丑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师曾初从吕祖谦本,为《古文周易演义》一书。后以明代取士用注疏本,乃复为此书。大旨以阐发《本义》为主。初刻於杭州,隆庆戊辰又修改而重刻,即此本也。

△《周易传义补疑》·十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姜宝撰。宝字廷善,号凤阿,丹阳人。嘉靖癸丑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是编大旨以程子《易传》主理、朱子《易本义》主占,其初颇有所疑。既而研究十五年,乃定从《传》、《义》者十之八九,旁及诸家者十之一二。於《传》、《义》或有所疑者亦以己意断之,故曰《补疑》。卷端有孙承泽题识印记,卷中亦多涂乙标注之处。盖承泽说《易》,以是书为稿本云。

△《顾氏易解》(无卷数,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顾曾唯撰。曾唯字一贯,号鲁斋,吴江人。嘉靖癸丑进士。朱彝尊《经义考》载顾曾唯《周易详蕴》十三卷,而无《易解》之名。此书用注疏本,止《上、下经》。卷首载元萧汉中《读易考原》、明朱升《邵子三十六宫图说》,而皆不著其姓氏。其《自序》一篇,则即宋杨简《慈湖易解》之《序》,稍为节钞而题以曾唯之名。大抵出於依托,非彝尊著录之原本。至解《经》亦多支离。如《乾》、《坤》二卦之名妄加《纯乾》、《纯坤》之目,解“乾元”二字至引道家之“混元”、禅家之“妙明心元”,其虚诞可知矣。

△《淮海易谭》·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孙应鳌撰。应鳌字山甫,贵州清平籍,南直隶如皋人。嘉靖癸丑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谥文恭。是书谓天地万物,在在皆有《易》理,在乎人心之能明。故其说虽以离数谈理为非,又以程子不取卦变为未合。而实则借《易》以讲学,纵横曼衍,於《易》义若离若合,务主於自畅其说而止,非若诸儒之传惟主於释《经》者也。自《说卦》“乾坤六子”以下即置而不言,盖以八卦取象之类无可假借发挥耳。其宗旨可知矣。

△《易经渊旨》·一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吴郡归有光撰”。有光字熙甫。嘉靖乙丑进士。官至太仆寺丞。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按《文苑传》及《明史·艺文志》均不载此书,朱彝尊《经义考》亦不著录。惟《江南通志》载有光《易图论》上、下篇,《大衍解》二书,而无《渊旨》之目,真伪盖莫可知也。其书每卦摘论数条,大抵剿袭旧说。其中自出新义者,如《说卦传》“《坤》为布”,因九家尚有“《坤》为帛”而以布为泉货;“《震》为龙”,因九家已有“乾为龙”而以为当从虞、干本作;盖虞云苍色、干云杂色也:“艮为黔喙之属”,类以黔喙为口有钤如蟋蟀、螳螂、蝤蛑之类,惟虫属有之,因引《尔雅》注“螳螂,有斧虫”为证。盖黔与钤通,较冷氏注谓为鸣喙,似属有据。然仅数条耳。

△《周易古今文全书》·二十一卷(内府藏本)

明杨时乔撰。时乔字宜迁,号止菴,上饶人。嘉靖乙丑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谥端洁。事迹具《明史》本传。此书凡分六部,曰《论例》二卷,《古文》二卷,《今文》九卷,《易学启蒙》五卷,《传易考》二卷,附《龟卜考》一卷。每部皆有《自序》。其大意在薈萃古今以辟心学说《易》之谬,所宗惟在程、朱。虽兼称古今文,而所发明者古文略而今文详。中多互见其义,故间有繁复,不害宏旨。然《周易》古文本无可考,郭忠恕《汗简》所引古《周易》诸字,已不能究所自来。时乔此本更古篆籀文,随意填缀,往往窜入讹字,殊不免杜撰之訾。又或窜改经文,如“旁行而不流”句下加“正行而不泥”一句,自《经典释文》以后,未见此文,竟不知其何所本。而其解今文卷中又置之不论,竟似乎经所本有,殊近於诬。至《传易考》二卷,分《宗传》、《衍传》、《正传》、《辅传》、《异传》、《别传》等名,亦类於门户之见。王守仁、湛若水两家弟子各述师承,竞分途辙,此书正以辟其非,而转区分名目,是以斗解斗矣。朱彝尊《经义考》摘所引诸家姓氏讹舛,犹其小焉者尔。

△《六爻原意》·一卷(编修郑际唐家藏本)

明金瑶撰。瑶字德温,号栗斋,休宁人。嘉靖辛卯选贡生。授会稽县丞,再补庐陵县丞。迁桂林中卫经历,以母老不赴。教授乡里,年九十七乃卒。是书成於万历辛巳,乃其晚年所作。其曰《原意》者,原周公爻辞之意也。每卦皆先列六爻於前,而为统论於后。前有《自序》,谓“周公作爻辞,必先得一卦之意,然后因爻而布之。此爻是此意,则以此意属此爻。彼意合彼爻,则以彼爻系彼意”云云。然《易》本天地自然之数,圣人因其盈虚消息、过与不及而以人事准之,明其吉凶悔吝,以决进退存亡。如瑶所论,是圣人先立一说而牵引《易》象以合之,假借《易》数以证之。施於此处不可通者,移其说於彼。施於彼处不可通者,又移其说於此。反覆迁就,务申己意而后已。此后世著书之法,非圣人演《易》之本旨也。

△《易疑》·三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陈言撰。言字献可,号东涯,海盐人。嘉靖丁酉举人。其书用《周易》注疏本,题《上经》曰“经之上”,题《下经》曰“经之下”,题《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传曰“经之旁”,殊为杜撰。其名《易疑》者,据其《自述》有曰“吾疑乎庖犠之卦非使人卜筮也,吾疑乎卜筮之因卦而作也。吾又疑乎文王、周公卦爻之词未有占也,卜筮者占之也。吾疑乎卦词论卦之吉凶,爻辞论爻之得失而已也。吾又疑乎《系辞》之传不必上下,其章不必皆十有二也。吾又疑乎卦爻之词间有未安者也。吾又疑乎马、郑、王弼、孔颖达辈明其义而疏,希夷、康节精矣,而一於数。伊川得《易》之用,紫阳得《易》之深。吾又疑乎羲、文之一理而通之者也”云云。其持论甚高,而其书乃无甚精义。盖不知古圣人之立教不托空言,必假一事以寓之,遂妄疑《易》非卜筮之书,而生种种似是而非之论耳。《经义考》作四卷。此本三卷,江苏采进之本亦三卷,疑或尚有所佚脱,抑或《经义考》误三为四欤?

△《易学》·十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沈一贯撰。一贯字肩吾,号蛟门,鄞县人。隆庆戊辰进士。官至中极殿大学士(案《明史》本传作建极殿大学士,盖字之误。语详《史部·诏令奏议类·敬事草条》下)。谥文恭。事迹具《明史》本传。是书扫除先天之说,惟偶及象与卦变,亦不甚以为主。大旨斟酌於伊川《易传》、《东坡易传》之间,惟以人事为主,较纠纷奇偶者尚为笃实近理。然颇借以寓其私意。如说“亢龙有悔”曰:“夫以龙德而亢极,犹有悔也。时之既极,无论德矣。”此自解固位招攻之意也。其解《讼卦大象》曰:“人每以正气流为客气,又每以其客气流为健讼。”说《讼》九二曰:“夫人之讼,未必其身自为之也,亦因群从在旁操持之而不得休。”此解台谏掊击之事也。其他借经抒意,往往如此。他如解“日中为市,取诸《噬嗑》”,谓“噬嗑”与“市合”同音之类,亦颇穿凿。《经义考》引陆元辅之言,以此书为进呈讲义。案顾起元《序》称:“予告归田且十年,研摩编削又不知凡几,更乃版而行之,而先生遂厌人间世矣。”则其晚年所作,非进呈本也。

△《图卦亿言》·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贺沚撰。沚字汝定,庐州人。隆庆庚午举人。官至苏州府同知。是书以图书为《易》原本。首卷《图书八卦说》,卷二《六十四卦说》、《太极图说》,皆剿掇朱子绪论,无所发明。卷三《卦系杂言》,卷四《图卦续言》,则皆其所自撰也。如以《河图》为先天体,《洛书》为后天用,不知八卦之有《先天图》,本道家抽《坎》填《离》之说,犹有所本。至《图》、《书》亦分先后天,则前人所未有也。又引《阴符经》所称“五贼”证五行。《阴符经》出自李筌称传自北魏寇谦之,本道家之伪本,用以说《易》,相去愈远矣。

△《大象观》·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刘元卿撰。元卿字调父,安福人。隆庆庚午举人。万历中官至礼部主事。《明史·儒林传》附见《郑元锡》传中。史称所著有《山居草》、《还山续草》、《诸儒学案》、《贤弈编》、《思闲编》、《礼律类要》、《大学新编》,而不及此书。盖偶未见。然是书诠释易象,谨依文训诂,不足尽示人用《易》之义。至其以《杂卦》为序,尤为颠倒。夫杂者相错之馀义也。缀《十翼》之末,明非正经也。《经》文不以为次,而元卿改《经》以从《传》,然则《序卦》可不用矣。

△《周易象义》·四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明唐鹤徵撰。鹤徵号凝菴,武进人。隆庆辛未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凡例》中屡称先君,盖右都御史顺之之子也。事迹附见《明史·顺之传》中。是编用王弼本,故不注《系辞》以下。大旨述顺之之说,主於以象明理。卷首所载《读易法》六。一曰《易须象与理合,彖与爻合》。二曰《上下卦宜分看》。三曰《一卦必有主爻》。四曰《互卦最有关系》。五曰《倒体亦有关系》。六曰《每卦各有大意》。则是书之纲领也。所解如《屯》六二,谓二以五为屯膏之主,非可事者,故守贞不字而字初。以爻辞观之,则“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指五之坎而言也。“十年乃字”者,谓二不字五,至四互坤得十年之象,乃下应初,故六四亦云“求婚媾”也。《讼》九二,谓二既归则下复成坤,坤象三爻有三百户象。坎多眚,变坤则不为坎,故无眚。六三在二既归之后,坎复坤体,全有坤德,故曰“食旧德”,观“或从王事”亦《坤》三旧文可见矣。虽自出新解,而於经义亦足相发。至於阳极而亢,阴极而战,《乾》、《坤》二上爻其义相近。而鹤徵解《乾》之上爻以反本还元、归根复命为说,已涉道家之旨。於《坤》之上爻谓“龙战”为惧而战栗,以过时退居,故称“野”,以贬损自伤,故称“血”,则穿凿而不当理矣。

△《易象会旨》·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曰“延伯生述”,不著名氏。前有万历己酉熊惟学《序》,称为同年临川文台吴君,亦不著其名。考惟学为隆庆辛未进士,是年榜有临川吴捴谦,或即其人欤?其说取反对之卦,如《乾》《坤》、《屯》《解》、《蒙》《蹇》之类,合两卦《大象》辞而会释之,故曰《会旨》。《大象》统论一卦,又每卦皆有“以”字示人用《易》之方,初无取於对卦。其对卦乃《易》中之一义,不能标举以诂全《经》。是书所论,殊非《易》之本旨也。

△《易象管窥》·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黄正宪撰。正宪字懋容,秀水人。与其兄少詹事洪宪皆喜谈《易》。洪宪有《周易集说》三卷,今未见传本,惟正宪此书存。所用乃王弼之本,所注专主於义理。前有《肤见》七条,即其凡例也。正宪自记,称是书始於乙未,成於壬寅,凡六易稿。每早起则读《金刚经》,终朝则读《周易》。且以西方、北方圣人并言,则其书概可知矣。

△《蠙衣生易解》·十四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郭子章撰。子章字相奎,号青螺,又自号曰蠙衣生,泰和人。隆庆辛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是编成於万历丁巳,其归田以后所作也。卷一为《易论》六篇。卷二至卷九,六十四卦各为《总论》,少者一篇,多者至八篇。《总论》之外,又标举文句,发挥其义。自《师》、《谦》、《噬嗑》、《复》、《颐》、《大过》、《咸》、《恒》、《损》、《萃》、《革》、《鼎》、《旅》、《节》、《中孚》、《未济》十六卦无所标举外,馀卦少者一条,多者至五条。十卷至十四卷,则杂论《系辞》、《说卦》,而《序卦》以下不及焉。其《易论》以《系辞》“生生之谓《易》”一句为本。而以人性当生生之理。其诸卦所论,乃皆不归此义,往往牵合时事,或阑入杂说。如论《谦卦》云:“汉文、宋仁皆谦德之君也。尉佗自王,元昊自帝,皆非捴谦之臣,故佗、昊后俱削弱。王导、刘裕皆勋劳之臣也。周顗之不顾导,刘毅之不敬裕,皆非捴谦之友,故顗、毅终见诛戮。”其论已不切当日情事。至论《遯卦》谓:“怀、愍不遯,故青衣行酒。徽、钦不遯,故献俘金朝。当时固执死社稷之说,为晋、宋大臣不学之过。”尤纰缪不足与辨。他如论《震卦》而及於雷之击人,已非《经》义。又谓雷之所击皆治其宿生之业,孔氏之门安得是言哉!

△《学易举隅》·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戴廷槐撰。廷槐长泰人。隆庆中贡生。其说谓《易》自商瞿而后,斯道遂晦,至宋三子而后大明;其汉魏至唐诸儒,则概目为不知《易》:持论颇偏。且其谓日月为易,本《参同契》之文,而《六十四卦圆图》即《参同契》六十卦周张布为舆之说。既谓之不知《易》矣,何为又阴袭其义乎?

△《易传阐庸》·一百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姜震阳撰。震阳字复亨,自称曰东楚,盖淮、泗间人也。其书以朱子《本义》为主,附缀诸说於其下,而《经》文次第仍用王弼之本。盖惟见坊刻《本义》,未见朱子原书也。其说皆循文衍义,冗沓颇甚,不出坊刻讲章之习。卷前标曰“十名家批评”,其陋亦可以想见矣。《经义考》作一百二卷,注曰“未见”。此本惟一百卷,殆彝尊偶误欤?

△《今易诠》·二十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邓伯羔撰。伯羔字儒孝,常州人。朱彝尊《经义考》载其《古易诠》二十九卷,《今易诠》二十四卷,并载伯羔《自序》,谓“诠次成帙,为《上、下经》若干卷,为《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诸传若干卷,一遵东莱古《易》。其《外诠》则以广未尽之旨”云云。今观此二十四卷,前无《自序》而有《自述例》十条云:“前诠从古,此改从今。”则彝尊所引,盖其《古易诠》之《序》也。然此书虽用注疏本,而其《总论》一卷,《外诠》一卷,则仍与前《序》之言相应。《经义考》又载史孟麟《序》云:“先是辑今人言为《今述》若干卷,藏於家。兹乃裒古今人言及己所论著合为一帙,命曰《易诠》。”此本但有《今易诠》,非完帙矣。

△《羲经十一翼》·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傅文兆撰。文兆,金谿人。其书凡分五篇。《上古易》第一,《观象篇》第二,《玩词篇》第三,《观变篇》第四,《观占篇》第五。其论爻辞,以为文王所作。大旨专主图书象数之学。其称“十一翼”者,盖以孔子传《易》为《十翼》而其又翼孔子,故曰“十一”也。核其名称,殊为僣妄。《明史·艺文志》载此书五卷,《经义考》亦注曰“存”。此本仅有《上古易》一卷,《观象篇》一卷,其《玩辞》、《观变》、《观占》三卷并阙。其近时始佚欤?
资源编号:ZY1541441;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相信自己

上 一 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八 经部八

下 一 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五 经部五

其它收录: 西江月·拾翠亭前水满
当你得到什么东西,你就失掉什么东西
善人人欺天不欺,恶人人怕天不怕
剪了短发,决定重新开始真的是背水一战了
秦氏楼
如果可以回到从前,如果那个故事不曾被遗忘
觅树栽
心情玫瑰,一瓣足矣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228.43.66.*IANA保留地址 用于多点传送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不错。
52.113.179.*美国 特拉华州dupont公司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
114.43.159.*台湾省 中华电信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很好的
137.189.214.*香港 中文大学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好...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在...
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自己的目标...
人生没有绝对的成功与失败,只...
梦想是远方的灯塔,照亮我们前...
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有准备,有毅...
生命的真谛在于不断追求和奋斗
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真...
梦想不会逃跑,逃跑的永远是自...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通往成功的必...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才...
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