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注经 郦道元 卷二十五

○泗水沂水洙水

△泗水出鲁卞县北山。

《地理志》曰:出济阴乘氏县,又云:出卞县北,《经》言北山,皆为非矣。

《山海经》曰:泗水出鲁东北,余昔因公事,沿历徐、沇,路迳洙、泗,因令寻其源流。水出卞县故城东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谢息纳季孙之言,以孟氏成邑与晋而迁于桃。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陶处也,井曰舜井,皆为非矣。墟有漏泽,方一十五里,渌水征渟三丈如减。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盖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复有妫亭之名矣。阜侧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则数夕之中,倾陂竭泽矣。左右居民,识其将漏,预以木为曲状,约障穴口,鱼鳖暴鳞,不可胜载矣。自此连冈通阜,西北四十许里,冈之西际,便得泗水之源也。《博物志》曰:泗水出陪尾。盖斯阜者矣。石穴吐水,五泉俱导,泉穴各径尺馀。水源南侧有一庙,栝柏成林,时人谓之原泉祠,非所究也。

泗水西迳其县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曰:闻守卞者将叛,臣率徒以讨之是也。南有姑蔑城。《春秋·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者也。水出二邑之间,西迳郚城北。《春秋·文公七年·经》书,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须句,遂城郚。杜预曰:鲁邑也,卞县南有郚城备邾难也。泗水自卞而会于洙水也。

△西南过鲁县北。

泗水又西南流,迳鲁县,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北为洙渎。《春秋·庄公九年·经》书,冬,浚洙。京相璠、杜预并言:洙水在鲁城北,浚深之,为齐备也。南则泗水。夫子教于洙、泗之间,今于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领徒之所也。《从征记》曰:洙、泗二水,交于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背洙面泗,南北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北门去洙百步馀。后汉初,阙里荆棘自辟,从讲堂至孔里。鲍永为相,因修响祠,以诛鲁贼彭丰等。郭缘生言:泗水在城南,非也。余按:《国语》: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罟弃之。

韦昭曰:泗在鲁城北。《史记》、《冢记》、王隐《地道记》咸言,葬孔子于鲁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冢。《春秋孔演图》曰: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赤爵衔书上,化为黄玉,刻曰:孔提命,作应法,为赤制。《说题辞》曰:孔子卒,以所受黄玉葬鲁城北,即子贡庐墓处也。谯周云:孔子死后,鲁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馀家,命曰孔里。《孔业》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

诸孔氏封五十馀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有铭碑三所,兽碣具存。《皇览》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诸异树,不生棘木刺草,今则无复遗条矣。泗水自城北,南迳鲁城西南,合沂水。沂水出鲁城东南,尼邱山西北,山即颜母所祈而生孔子也。山东一十里有颜母庙。山南数里,孔子父葬处,《礼》所谓防墓崩者也。平地发泉,流迳鲁县故城南。水北东门外,即爰居所止处也。《国语》曰:海鸟曰爰居,止于鲁城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祭之,展禽讥焉。故《庄子》曰:海鸟止郊,鲁侯觞之,奏以广乐,具以太牢,三日而死,此养非所养矣。门郭之外,亦戎夷死处。《吕氏春秋》曰:昔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宿于郭门外,寒愈甚,谓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我与子衣,子活。我国士也,为天下惜。子不肖人,不足爱。弟子曰:不肖人,恶能与国士并衣哉?戎夷欢曰: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半夜而死。沂水北对稷门。昔圉人牵有力,能投盖于此门。

服虔曰:能投千钧之重过门之上也。杜预谓走接屋之桷,反覆门上也。《春秋·僖公二十年·经》书,春,新作南门。《左传》曰:书不时也。杜预曰:本名稷门,僖公更高大之,今犹不与诸门同,改名高门也。其遗基犹在,地八丈馀矣。

亦曰雩门。《春秋左传·庄公十年》,公子偃请击宋师,窃从雩门蒙皋比而出者也。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曾点所欲风舞处也。高门一里馀道西,有《道儿君碑》,是鲁相陈君立。昔曾参居此,枭不入郭。县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

有大庭氏之库,《春秋》竖牛之所攻也。故刘公干《鲁都赋》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库,放戎马于巨野之坰。周武王封姬旦于曲阜,曰鲁。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薛郡,汉高后元年为鲁国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台,今虽崩夷,犹高数丈。台西百步有大井,广三丈,深十馀丈,以石垒之,石似磬制。《春秋·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帅费人攻鲁,公入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也。台之西北二里,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里许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汉高祖十三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自秦烧《诗》、《书》,经典沦缺。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之,希有见者。于时闻堂上有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向。夫人隔东一间东向。夫人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朴,云平生时物也。鲁人藏孔子所乘车于庙中,是颜路所请者也。献帝时,庙遇火,烧之。永平中,钟离意为鲁相,到官,出私钱万三千文,付户曹孔-治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男子张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几前。孔子寝堂床首,有悬瓮。意召孔-问:何等瓮也?曰:后也?对曰:夫子瓮也,背有丹书,人勿敢发也。意曰:夫子圣人,所以遗瓮,欲以悬示后贤耳。发之,中得素书,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钟离意。璧有七,张伯藏其一。意即召问伯,果服焉。魏黄初二年,文帝令郡国修起孔子旧庙,置百石卒吏。庙有夫子像,列二弟子执卷立侍,穆穆有询仰之容。汉、魏以来,庙列七碑,二碑无字。栝柏犹茂。庙之西北二里有颜母庙,庙像犹严,有修栝五株。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北百馀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馀。东西廊庑别舍,中间方七百馀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池台之基岸悉石也。遗基尚整,故王延寿《赋》曰:周行数里,仰不见日者也。是汉景帝程姬子鲁恭王之所造也。殿之东南,即泮宫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咸结石为之,《诗》所谓思乐泮水也。沂水又西迳圜丘北丘高四丈馀。沂水又西流,昔韩雉射龙于斯水之上。

《尸子》曰:韩雉见申羊于鲁,有龙饮于沂。韩雉曰:吾闻之,出见虎,搏之,见龙,射之,今弗射,是不得行吾闻也。遂射之。沂水又西右注泗水也。

△又西过瑕邱县东,屈从县东南流,漷水从东来注之。

瑕邱,鲁邑,《春秋》之负瑕矣。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诸负瑕是也。应劭曰:瑕邱在县西南。昔卫大夫公叔文子升于瑕邱,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邱!死则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刺其欲害民良田也。瑕邱之名,盖因斯以表称矣。曾子吊诸负夏,郑玄、皇甫谧并言卫地,鲁、卫虽殊,土则一也。漷水出东海合乡县。汉安帝永初七年,封马光子朗为侯国。其水西南流入邾。《春秋·哀公二年》,季孙斯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是也。漷水又迳鲁国邹山东南,而西南流,《春秋左传》所谓峄山也,邾文公之所迁。今城在邹山之阳,依严阻以墉固,故邾娄之国,曹姓也。叔梁纥之邑也,孔子生于此。

后乃县之,因邹山之名以氏县也。王莽之邹亭矣。京相璠曰:《地理志》,峄山在邹县北,绎邑之所依以为名也。山东西二十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屋处,其俗谓之峄孔。遭乱,辄将家入峄,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晋永嘉中,太尉郗鉴将乡曲保此山,胡贼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峄,名曰郗公峄。山北有绝严,秦始皇观礼于鲁,登于峄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领,名曰书门,《诗》所谓保有凫峄者也。漷水又西南迳蕃县故城南。又西迳薛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夏车正奚仲之国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改名徐州。城南山上有奚仲冢。

《晋太康地记》曰:奚仲冢在城南二十五里山上,百姓谓之神灵也。齐封田文于此,号孟尝君,有惠誉,今郭侧犹有文冢,结石为郭,作制严固,莹丽可寻,行人往还,莫不迳观,以为异见矣。漷水又西迳仲虺城北。《晋太康地记》曰:奚仲迁于邳,仲虺居之,以为汤左相。其后当周,爵称侯,后见侵削,霸者所绌为伯,任姓也。应劭曰:邳在薛。徐广《史记音义》曰:楚元王子郢客,以吕后二年,封上邳侯也。有下故此为上矣。《晋书地道记》曰: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漷水又西至湖陆县,入于泗。故京相璠曰:薛县淳水,首受蕃县,西注山阳湖陆是也。《经》言瑕邱东,误耳。

△又东过平阳县西。

县即山阳郡之南平阳县也。《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齐田盻及宋人伐我东鄙,围平阳者也。王莽改之曰黾平矣。泗水又南迳故城西,世谓之漆乡。应劭《十三州记》曰:漆乡,邾邑也。杜预曰:平阳东北有漆乡。今见有故城西南方二里,所未详也。

△又南过高平县西,洸水从西北来,流注之。

泗水南迳高平山,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其山最高,顶上方平,故谓之高平山,县亦取名焉。泗水又南迳高平县故城西。汉宣帝地节三年,封丞相魏相为侯国。高帝八年,封将军陈锴为橐侯。《地理志》,县故山阳之橐县也。王莽改曰高平。应劭曰:章帝改。按本《志》曰王莽改名,章帝因之矣。所谓洸水者,洙水也,盖洸、洙相入,互受通称矣。

△又南过方舆县东。

汉哀帝建平四年,县女子田无啬生子。先未生二月,儿啼腹中,及生不举,葬之陌上。三日,人过闻啼声,母掘养之。

△菏水从西来注之。

菏水,即泲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泽也。而东与泗水合于湖陵县西六十里谷庭城下,俗谓之黄水口。黄水西北通巨野泽,盖以黄水沿注于菏,故因以名焉。

△又屈东南过湖陆县南,涓涓水从东北来,流注之。

《地理志》故湖陵县也,菏水在南,王莽更曰湖陆。应劭曰:《尚书》一名湖陵,章帝封东平王苍子为湖陆侯,更名湖陆也。泗水又东,迳郗鉴所筑城北,又东,迳湖陵城东南。昔桓温之北入也,范懽擒慕容忠于此。城东有《度尚碑》。

泗水又左会南梁水。《地理志》曰:水出蕃县。今县之东北,平泽出泉若轮焉,发源成川,西南流分为二水。北水枝出西迳蕃县北,又西迳滕城北。《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薛侯曰: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者也。

汉高祖封夏侯婴为侯国,号曰滕公。邓展曰:今沛郡公丘也。其水又溉於公丘焉。

县故城在滕西北,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按《地理志》即滕也。周懿王子错叔绣文公所封也。齐灭之,秦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恭王子刘顺为侯国。

世以此水溉我良田,遂及百秭,故有两沟之名焉。南梁水自枝渠西南,迳鲁国蕃县故城东,俗以南邻于漷,亦谓之西漷水。南梁水又屈迳城南,应劭曰:县,古小邾邑也。《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于泲。泲在湖陆西而左注泗,泗、泲合流,故《地记》或言泲入泗,泗亦言入泲,互受通称,故有入泲之文。阚骃《十三州志》曰:西至湖陆入泗是也。《经》无南梁之名,而有涓涓之称,疑即是水也。戴延之《西征记》亦言湖陆县之东南有涓涓水,亦无记于南梁,谓是吴王所道之渎也。余按湖陆西南,止有是水。延之盖以《国语》云:吴王夫差起师,将北会黄池,掘沟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于济。以是言之,故谓是水为吴王所掘,非也。余以水路求之,止有泗川耳。盖北达沂西,北迳于商、鲁而接于济,吴所浚广耳。非谓起自东北受沂西南注济也。假之有道,非吴所趣,年载诚,人情则近,以今忖古,益知延之之不通情理矣。泗水又南,漷水注之,又迳薛之上邳城西而南注者也。

△又南,过沛县东。

昔许由隐于沛泽,即是县也。县盖取泽为名,宋灭属楚,在泗水之滨,于秦为泗水郡治,黄水注之。黄水出小黄县黄乡黄沟。《国语》:吴子会诸侯于黄池者也。黄水东流,迳外黄县故城南。张晏曰:魏郡有内黄县,故加外也。薛瓒曰:县有黄沟,故县氏焉。圈称《陈留风俗传》曰:县南有渠水,于《春秋》为宋之曲棘里,故宋之别都矣。《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宋元公卒于曲棘是也。宋华元居于稷里。宣公十五年,楚围宋,晋解扬违楚,致命于此。宋人惧,使华元乘闉,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曰:寡君使元以病告。弊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城下之盟,所不能也。子反退一舍,宋、楚乃平。今城东闉上,犹有华元祠,祠之不辍。城北有华元冢。黄沟自城南,东迳葵邱下。《春秋·僖公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癸邱。宰孔曰: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

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晋侯乃还。即此地也。

黄沟又东注大泽,蒹葭莞苇生焉,即世所谓大荠陂也。陂水东北流迳定陶县南,又东迳山阳郡成武县之楚邱亭北,黄沟又东迳成武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成安也。

黄沟又东北迳郜城北。《春秋·桓公二年·经》书,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左传》曰:宋督攻孔父而取其妻,杀殇公而立公子冯,以郜大鼎赂公。

臧哀伯谏为非礼。《十三州志》曰:今成武县东南有郜城,俗谓之北郜者也。黄沟又东迳平乐县故城南,又东右合泡水,即丰水之上源也。水上承大荠陂,东迳贳城北,又东迳已氏县故城北,王莽之已善也。县有伊尹冢。崔骃曰:殷帝沃丁之时,伊尹卒,葬于薄。《皇览》曰:伊尹冢在济阴已氏平利乡。皇甫谧曰:伊尹年百馀岁而卒,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亲自临丧,以报大德焉。又东迳孟诸泽,杜预曰: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又东迳邛城县故城南,《地理志》山阳县也,王莽更名之曰告城矣。故世有南郜、北郜之论也。又东迳单父县故城南。

昔宓子贱之治也,孔子使巫马期观政,入其境,见夜渔者,问曰:子得鱼辄放何也?曰:小者,吾大夫欲长育之故也。子闻之曰:诚彼形此,子贱得之,善矣。

惜哉!不齐所治者小也。王莽更名斯县为利父矣。世祖建武十三年,封刘茂为侯国。又东迳平乐县,右合泡水。水上承猚水于下邑县界,东北注,一水上承猚水于杼秋县界北流,世又谓之瓠卢沟,水积为渚。渚水东北流,二渠双引,左合沣水,俗谓之二泡也。自下沣、泡并得通称矣。故《地理志》曰:平乐,侯国也。泡水所出。又迳丰西泽谓之丰水。《汉书》称高祖送徒丽山,徒多亡。到丰西泽,有大蛇当径,拔剑斩之。此即汉高祖斩蛇处也。又东迳大堰水分为二,又东迳丰县故城南,王莽之吾丰也。水侧城东北流,左合枝水,上承丰西大堰,派流东北迳丰城北,东注沣水。沣水又东合黄水,时人谓之狂水,盖狂、黄声相近,俗传失实也。自下黄水又兼通称矣。水上旧有梁,谓之泡桥。王智深《宋史》云:宋太尉刘义恭于彭城,遣军主稽玄敬北至城,觇候魏军。魏军于清西望见玄敬士众。魏南康侯杜道俊引趣泡桥,沛县民逆烧泡桥,又于林中打鼓。俊谓宋军大至,争渡泡水。水深酷寒,冻溺死者殆半。清水即泗水之别名也。沈约《宋书》称魏军欲渡清西,非也。泡水又东迳沛县故城南。秦末兵起,萧何、曹参迎汉祖于此城。高帝十一年,封合阳侯刘仲子为侯国。城内有汉高祖庙。庙前有三碑,后汉立,庙基以青石为之,阶陛尚存。刘备之为徐州也,治此。袁术遣纪灵攻备,备求救吕布,布救之,屯小沛,招灵,请备共饮。布谓灵曰:玄德,布弟也,布性不憙合斗,但熹解斗。乃植戟于门,布弯弓曰:观布射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一发中之,遂解。此即布射戟枝处也。《述征记》曰:城极大,四周堑通丰水。丰水于城南,东注泗,即泡水也。《地理志》曰:泡水自平乐县东北至沛入泗者也。泗水南迳小沛县东,县治故城南垞上。东岸有泗水亭,汉祖为泗水亭长,即此亭也。故亭今有高祖庙,庙前有碑,延熹十年立,庙阙崩褫,略无全者。水中有故石梁处,遗石尚存。高祖之破黥布也,过之,置酒沛宫,酒酣歌舞,慷慨伤怀,曰:游子思故乡也。泗水又东南流,迳广戚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元年,封刘择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力聚也。泗水又迳留县,而南迳垞城东。城西南有崇侯虎庙,道沦遗爱,不知何因而远有此图?泗水又南迳宋大夫桓魋冢西,山枕泗水,西上尽石,凿而为冢,今人谓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为不如死之速朽也。

△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

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泗水又南,水入焉。而南迳彭城县故城东。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齧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当是孟浪之传耳。泗水又迳龚胜墓南,墓碣尚存。又迳亚父冢东。

《皇览》曰:亚父冢在庐江居巢县郭东。居巢亭中。有亚父井。吏民视事皆祭亚父于居巢厅上。后更造祠于郭东,至今祠之。按《汉书·项羽传》,历阳人范增未至彭城而发疽死,不言之居巢。今彭城南有项羽凉马台。台之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增不慕范蠡之举,而自绝于斯,可谓褊矣。推考书事,墓近于此也。

△又东南过吕县南。

吕,宋邑也。《春秋·襄公元年》,晋师伐郑及陈,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

是也。县对泗水。汉景帝三年,有白颈乌与黑乌群斗于县,白颈乌不胜,堕泗水中死者数千,京房《易传》曰:逆亲亲,厥妖白黑乌斗。时有吴、楚之反。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吕梁也。昔宋景公以弓工之弓,弯弧东射,矢集彭城之东,饮羽于石梁,即斯梁也。悬涛崩渀,实为泗险。孔子所谓鱼鳖不能游,又云:悬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今则不能也。盖惟狱之喻,未便极天,明矣。《晋太康地记》曰:水出磬石,《书》所谓泗滨浮磬者也。泗水又东南流,丁溪水注之。

溪水上承泗水于吕县,东南流,北带广隰,山高而注于泗川。泗水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从此溪。即陆机《行思赋》所云乘丁水之捷岸,排泗川之积沙者也。晋太元九年,左将军谢玄于吕梁,遣督护闻人奭,用工九万,拥水立七埭,以利运漕者。

△又东南过下邳县西。

泗水历县,迳葛峄山东,即奚仲所迁邳峄者也。泗水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故东海属县也。应劭曰:奚仲自薛徙居之,故曰下邳也。

汉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之,后乃县焉,王莽之闰俭矣。东阳郡治。文颖曰:秦嘉,东阳郡人,今下邳是也。晋灼曰:东阳县本属临淮郡,明帝分属下邳,后分属广陵。故张晏曰:东阳郡,今广陵郡也。汉明帝置下邳郡矣。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南门谓之白门,魏武擒陈宫于此处矣。中城,吕布所守也。小城,晋中兴,北中郎将荀羡、郗昙所治也。昔泰山吴伯武少孤,与弟文章相失二十馀年,遇于县市。文章欲欧伯武,心神悲恸,因相寻问,乃兄弟也。县为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迳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南迳刚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谓之武原水口也。又有桐水出西北,东海容邱县东南,至下邳入泗。泗水东南迳下相县故城东,王莽之从德也。城之西北,有汉太尉陈球墓,墓前有三碑,是弟子管宁、华歆等所造。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破之,拔取虑、睢陵、夏邱等县,以其父避难,被害于此,屠其男女十万,泗水为之不流。自是数县人无行迹,亦为暴矣!泗水又东南得睢水口。泗水又迳宿预城之西,又迳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县也,王莽更名之曰康义矣。晋元皇之为安东也,督运军储而为邸阁也。魏太和中,南徐州治,后省为戍。梁将张惠绍北入,水军所次,凭固斯城,更增修郭,堑其四面,引水环之。今城在泗水之中也。

△又东南入于淮。

泗水又东迳陵栅南,《西征记》曰:旧陵县之治也。泗水又东南迳淮阳城北,城临泗水。昔菑丘诉饮马斩蛟,眇目于此处也。泗水又东南迳魏阳城北,城枕泗川。陆机《行思赋》曰:行魏阳之枉渚,故无魏阳,疑即泗阳县故城也。王莽之所谓淮平亭矣。盖魏文帝幸广陵所由,或因变之,未详也。泗水又东迳角城北,而东南流注于淮。考诸地说,或言泗水于睢陵入淮,亦云于下相入淮,皆非实录也。

△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

郑玄云:出沂山,亦或云临乐山。水有二源,南源所导,世谓之柞泉,北水所发,俗谓之鱼穷泉,俱东南流,合成一川。右会洛预水,水出洛预山,东北流注之。沂水东南流,左合桑预水,水北出桑预山,东流注于沂水。沂水又东南,螳螂水入焉,水出鲁山,东南流,右注沂水。

沂水又东迳盖县故城南,东会连绵之水,水发连绵山,南流迳盖城东,而南入沂。沂水又东迳浮来之山,《春秋经》书: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者也。即公来山也,在邳乡西,故号曰邳来之间也。浮来之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会甘水,而注于沂。沂水又南迳爆山西,山有二峰,相去一里,双峦齐秀,圆峙若一。

沂水又东南迳东莞县故城西,与小沂水合。孟康曰:县故郓邑,今郓亭是也。

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吉为东莞侯。魏文帝黄初中,立为东莞郡,《东燕录》谓之团城。刘武帝北伐广固,登之以望五龙。魏南青州治。《左氏传》曰:莒、鲁争郓,为日久矣。今城北郓亭是也。京相璠曰:琅邪姑幕县南四十里员亭,故鲁郓邑世变其字,非也。《郡国志》,东莞有郓亭。今在团城东北四十里,犹谓之故东莞城矣。

小沂水出黄孤山,西南流迳其城北,西南注于沂。沂水又南与闾山水合,水出闾山,东南流,右佩二水,总归于沂。

沂水南迳东安县故城东,而南合时密水,水出时密山,春秋时莒地。《左传》:莒人归共仲于鲁及密而死,是也。密水东流。迳东安城南。汉封鲁孝王子强为东安侯。密水又东南流入沂。

沂水又南,桑泉水北出五女山,东南流,巨围水注之。水出巨围之山,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堂阜水入焉,其水导源堂阜,《春秋·庄公九年》,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杜预曰:东莞蒙阴县西北有夷吾亭者是也。

堂阜水又东南注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迳蒙阴县故城北,王莽之蒙恩也。又东南与{山叟}崮水合。水有二源双会,东导一川,俗谓之汶水也。东迳蒙阴县,注桑泉水。又东南,卢川水注之,水出鹿领山,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斯奔,乱流迳城阳之卢县,故盖县之卢上里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刘稀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著善矣。又东南注于桑泉水,桑泉水又东南,右合蒙阴山水。水出蒙阴山,东北流。昔琅邪承宫避乱此山,立性好仁,不与物竞。

人有认其黍者,舍之而去。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桑泉水,又东南入沂。沂水又南迳阳都县故城东,县故阳国也。齐同盟,齐利其地而迁之者也。汉高帝六年,封将军丁复为侯国。

沂水又南与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阴,东流迳阳都县南,东注沂水。

沂水又左合温水,水上承温泉陂,而西南入于沂水者也。

△南过琅邪临沂县东,又南过开阳县东。

沂水南迳中丘城西。《春秋·隐公七年》,夏,城中邱。《左传》曰:书不时也。

沂水又南迳临沂县故城东。《郡国志》曰:琅邪有临沂县,故属东海郡。

有治水注之,水出泰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武水出焉。盖水异名也。东流迳蒙山下,有祠。治水又东南迳颛臾城北。《郡国志》曰:县有颛臾城,季氏将伐之。孔子曰: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便,近于费者也,治水又东南流,迳费县故城南。《地理志》东海之属县也,为鲁季孙之邑。

子路将堕之。公山弗扰师袭鲁,弗克。后季氏为阳虎所执,弗扰以费畔,即是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贺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顺从也。许慎《说文》云:沂水出东海费县东,西入泗,从水,斤声。吕忱《字林》亦言是矣。斯水东南所注者沂水,在西,不得言东南趣也,皆为谬矣。故世俗谓此水为小沂水。治水又东南迳祊城南。《春秋·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使宛归泰山之祊而易许田。杜预《释地》曰:祊,郑祀泰山之邑,在琅邪费县东南。治水又东南流注于沂。

沂水又南迳开阳县故城东,县故鄅国也。《春秋左传·昭公十八年》,邾人袭鄅,尽俘以归。鄅子曰:余无归矣!从帑于邾是也。后更名开阳矣。

《春秋·哀公三年·经》书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者,是也。县故琅邪郡治也。

△又东过襄贲县东,屈从县南西流,又屈南过郯县西。

《鲁连子》称:陆子谓齐湣王曰:鲁费之众臣,甲舍于襄贲者也。王莽更名章信也。

郯故国也,少昊之后。《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公与之宴。昭子━━叔孙婼,问曰:少昊鸟名官,何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黄帝、炎帝以云、火纪官,太皞以龙纪。少皞瑞凤鸟,统历鸟官之司,议政斯在。孔子从而学焉,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者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越子朱句灭郯,以郯子鸪归。县故旧鲁也,东海郡治。秦始皇以为郯郡,汉高帝二年,更从今名,即王莽之沂平者也。

△又东过良城县西,又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

《春秋左传》曰:昭公十三年,秋,晋侯会吴子于良,吴子辞水道不可以行,晋乃还,是也,《地理志》曰良城,王莽更名承翰矣。

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迳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建安二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

△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

《地理志》曰:临乐山,洙水所出,西北至盖,入泗水,或作池字,盖字误也。洙水自山西北迳盖县,汉景帝中五年,封后兄王信为侯国。又西迳泰山东平阳县。《春秋·宣公八年》,冬,城平阳。杜预曰:今泰山平阳县,是也,河东有平阳,故此加东矣。晋武帝元康九年改为新泰县也。

△西南至卞县,入于泗。

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尸子》曰: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故《论语撰考谶》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西北流注于洙水。

洙水又西南流于卞城西,西南入泗水乱流。西南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水。

水侧有故城,两水之分会也。洙水西北流迳孔里北,是谓洙、泗之间矣。《春秋》之浚洙,非谓始导矣,盖深广之耳。洙水又西南,枝津出焉。又南迳瑕丘城东,而南入石门,向来结石为水门,跨于水上也。西南流,世谓之杜武沟。洙水又西南,迳南平阳县之显闾亭西,邾邑也。《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经》书,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者也。杜预曰:平阳北有显闾亭。《十三州记》曰:山阳南平阳县又有闾丘乡。《从征记》曰:杜谓显闾、闾丘也。今按漆县在县东北,漆乡东北十里,见有闾丘乡,显闾非也。然则显闾自是别亭,未知孰是?又南,洸水注之。吕忱曰:洸水出东平,上承汶水于刚县西,阐亭东。《尔雅》曰:汶别为阐,其由洛之有波矣。洸水西南流,迳盛乡城西。京相璠曰:刚县西南有盛乡城者也。又南迳泰山宁阳县故城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鲁共王子刘恬为侯国。王莽改之曰宁顺也。又南,洙水枝津注之。水首受洙,西南流迳瑕邱城北,又西迳宁阳城南,又西南入于洸水。洸水又西南,迳泰山郡乘丘县故城东。赵肃侯二十年,韩将举与齐、魏战于乘丘,即此县也。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将夜为侯国也。洸水又东南流,注于洙水,又南至主平县南入于泗水。西有茅乡城,东去高平三十里。京相璠曰:今高平县西三十里有故茅乡城者也。
资源编号:ZY1541878;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相信自己

上 一 条: 水注经 郦道元 卷二十六

下 一 条: 水注经 郦道元 卷二十四

其它收录: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外公是个热心肠的老人,他种杨梅
线牵住过往的你们,月老为你们写下传说
此月夜共幽梦,从此双飞效彩蝶
成功的喜悦,幸福的微笑
你刚才说我喜欢维持正义,其实你错了
没有梦,没有感觉
你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感动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57.252.134.*法国 国际航空通信学会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喜欢。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在...
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自己的目标...
人生没有绝对的成功与失败,只...
梦想是远方的灯塔,照亮我们前...
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有准备,有毅...
生命的真谛在于不断追求和奋斗
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真...
梦想不会逃跑,逃跑的永远是自...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通往成功的必...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才...
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