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注经 郦道元 卷十三

○漯水

△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

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沿坡历涧,东北流,出山,迳阴馆县故城西。县故楼烦乡也,汉景帝后三年置,王莽更名富臧矣。魏皇兴三年齐平,徙其民于县,立平齐郡。漯水又东北流。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下,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耆老云,其水潜承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池在山原之上。世谓之天池,方里馀。其水澄淳镜净,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渊也。清水流潭,皎马冲照,池中曾无片草。及其风箨有沦,辄有小鸟翠色,投渊衔出,若会稽之耘鸟也。其水阳焊不耗,阴霖不滥,无能测其渊深也。

古老相传言,尝有人乘车於池侧,忽过大风,飘之于水,有人获其轮於桑乾泉,故知二水潜流通注矣。池东隔阜,又有一石池,方可五六十步,清深镜洁,不异天池。桑乾水自源东南流,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语音讹。马磨声相近故尔。其水东迳马邑县故城南。干宝《搜神记》曰: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一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或以为代之马城也。诸记纷竞,未识所是。汉以斯邑封韩王信,后为匈奴所围,信遂降之。王莽更名之曰章昭。其水东注桑乾水。桑乾水又东南流,水南有故城,东北临河,又东南,右合漯水,乱流,枝水南分。桑乾水又东,左合武周塞水。水出故城,东南流出山,迳日没城南,盖夕阳西颓,戎车所薄之城故也。东南日中城,城东又有早起城,亦曰食时城,在黄瓜阜北曲中。其水又东流,右注桑乾水。

桑乾水又东南,迳黄瓜阜曲西,又屈迳其堆南。徐广曰:猗卢废嫡子曰利孙于黄瓜堆者也。

又东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东南流,迳桑乾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受厥称焉。又东北,右合夏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迳故城北,所未详也。又西北入桑乾枝水。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池北对陶县之故城,故曰南池也。

池水又东北注桑乾水,自下为漯水,并受通称矣。

漯水又东北,迳巨魏亭西盖皇魏天赐三年之所经建也。

漯水又东北,迳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

阜上有故宫庙,楼榭基雉尚崇,每至鹰隼之秋,羽猎之日,肆阅清野,为昇眺之逸地矣。

漯水又东流四十九里,东迳巨魏亭北,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迳繁畤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又北迳巨魏亭东,又北迳剧阳县故城西,王莽之善阳也。按《十三州志》曰:在阴馆县东北一百三里。其水又东注于漯水。

漯水又东迳班氏县南,如浑水注之。水出凉城旋鸿县西南五十馀里,东流迳故城南,北俗谓之独谷孤城,水亦即名焉。东合旋鸿池水,水出旋鸿县东山下,水积成池。北引鱼水,水出鱼溪,南流注池。池水吐纳川流,以成巨沼,东西二里,南北四里,北对凉川城之南池,池方五十里,俗名乞伏袁池。虽隔越山阜,鸟道不远,云霞之间,常有西南流迳旋鸿县南,右合如浑水,是总二水之名矣。

如浑水又东南流,迳永固县,县以大和中,因山堂之目以氏县也。右会羊水,水出平城县之西苑外武周塞。北出东转,迳燕昌城南。按《燕书》,建兴十年,慕容宝自西河还,军败于参合,死者六万人。十一年,垂众北至参合,见积骸如山,设祭吊之礼,死者父兄皆号泣,六军哀恸。垂惭愤呕血,因而寝疾焉。舆过平城北四十里,疾笃,筑燕昌城而还,即此城也,北俗谓之老公城。羊水又东注于如浑水,乱流迳方山西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二陵之南有永固堂,堂之四隅雉列榭、阶、栏、槛,及扉,户、梁、壁、椽、瓦,悉文石也。

檐前四柱,采洛阳之八风谷黑石为之,雕镂隐起,以金银间云矩,有若锦焉。堂之内外四侧,结两石趺,张青石屏风以文石为缘,并隐起忠孝之容,题刻贞顺之名。庙前镌石为碑、兽,碑石至佳。左右列柏,四周,迷禽暗日。院外西侧有思远灵图,图之西有斋堂,南门表二石阙,阙下斩山累结御路,下望灵泉宫池,皎若圆镜矣。如浑水又南至灵泉池,枝津东南注池,池东西一百步,南北二百步。

池渚旧名白杨泉,泉上有白杨树,因以名焉,其犹长杨五柞之流称矣。南面旧京,北背方岭,左右山原,亭观绣峙,方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如浑水又南迳北宫下,旧宫人作薄所在。如浑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西出,南屈入北苑中,历诸池沼。又南迳虎圈东,魏太平真君五年成之以牢虎也。季秋之月,圣上亲御圈,上敕虎士效力于其下,事同奔戎,生制猛兽,即《诗》所谓袒裼暴虎,献于公所也,故魏有《捍虎图》也。又迳平城西郭内,魏太常七年所城也。城西郭外有郊天坛,坛之东侧有《郊天碑》,延兴四年立。其水又南,屈迳平城县故城南。

《史记》曰:高帝先至平城。《史记音义》曰,在雁门,即此县矣,王莽之平顺也。魏天兴元年,迁都于此。太和十六年,破太华、安昌诸殿,造太极殿,东西堂及朝堂,夹建象魏、乾元、中阳、端门、东西二掖门、云龙、神虎、中华诸门,皆饰以观阁。东堂东接太和殿,殿之东阶下有一碑,太和中立石,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也,太和殿之东北接紫宫寺,南对承贤门,门南即皇信堂。堂之四周,图古圣忠臣烈士之容,刊题其侧,是辩章郎彭城张僧达、乐安蒋少游笔。堂南对白台。台其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录秘籍,悉积其下。台西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也。其水夹御路南流,迳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裹饰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绮分,故世谓之白楼也。后置大鼓于其上,晨昏伐以千椎,为城里诸门启闭之候,谓之戒晨鼓也。又南迳皇舅寺西,是太师昌黎王冯晋国所造,有五层浮图,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加以金银火齐,众采之上,炜炜有精光。又南迳永宁七级浮图西,其制甚妙,工在寡双。又南远出郊郭,弱柳荫街,丝杨被浦,公私引裂,用周园溉长塘曲池,所在布濩,故不可得而论也。一水南迳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地,若邱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台南对罡阜,即白登山也。故《汉书》称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为匈奴所围处。孙畅之《述画》曰:汉高祖被围七日,陈平使能画作美女,送与冒顿阏氏,恐冒顿胜汉,其宠必衰,说冒顿解围于此矣。其水又迳宁先宫东。献文帝之为太上皇也,所居故宫矣。宫之东次,下有两石柱,是石虎邺城东门石桥柱也。按柱勒,赵建武中造,以其石作工妙,徙之于此。余为尚书祠部,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亲所迳见。柱侧悉镂云矩,上作蟠螭,甚有形势,信为工巧,去《子丹碑》则远矣。其水又南迳平城县故城东,司州代尹治。皇都洛阳以为恒州。水左有大道坛庙,始光二年,少室道士寇谦之所议建也。兼诸岳庙碑,亦多所署立。其庙阶三成,四周栏槛,上阶之上,以木为员基,令互相枝梧,以板砌其上,栏陛承阿。上员制如明堂,而专室四户,室内有神坐,坐右列玉磬。皇舆亲降,受箓灵坛,号曰天师。宣扬道式,暂重当时。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四年造,抑亦柏梁之流也。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

太平真君十一年,又毁之,物不停固,白登亦继褫矣。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悉结石也。装制丽质,亦尽美善也。东郭外,太和中,阉人宕昌公钳耳庆时立祗洹舍于东睾,椽瓦梁栋,台壁棂陛,尊容圣像,及床坐轩帐,悉青石也。图制可观,所恨惟列壁合石,疏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碑题大篆,非佳耳。

然京邑帝里,佛法丰盛,神图妙塔,桀峙相望,法轮东转,兹为上矣。其水自北苑南出,历京城内,河干两湄,太和十年,累石结岸。夹塘之上,杂树交荫。郭南结两石桥,横水为梁。又南迳藉田及药乐圃西,明堂东。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户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如浑水又南,与武周川水会。水出县西南山下,二源翼导,俱发一山。东北流合成一川,北流迳武周县故城西,王莽之桓周也。又东北右合黄水,水西出黄阜下,东北流,圣山之水注焉。水出西山,东流注于黄水。黄水又东注武周川,又东历故亭北,右合火山西溪水。水导源火山,西北流,山上有火井,南北六七十步,广减尺许,源深不见底,炎势上升,常若微雷发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东方朔《神异传》云:南方有火山焉,长四十里,广四五里。其中皆生不炉之木,昼夜火然,得雨猛风不灭,火中有鼠,重百斤,毛长二尺馀,细如丝,色白,时时出外,以水逐而沃之则死。取其毛,绩以为布,谓之火浣布。是山亦其类也。但卉物则不能然。其山以火从地中出,故亦名荧台矣。火井东五六尺有汤井,广轮与火井相状,热势又同,以草内之则不然,皆沾濡露结,故俗以汤井为目。井东有火井祠,以时祀祭焉。井北百馀步,有东西谷,广十许步。南崖下有风穴,阙大容人,其深不测,而穴中肃肃常有微风,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裘。寒吹凌人,不可暂停。而其山出雏乌,形类雅乌,纯黑而姣好,音与之同,缋采绀发,觜若丹砂。性驯良而易附,中童幼子,捕而执之,曰赤觜乌,亦曰阿雏乌。按《小尔雅》,纯黑反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雅乌,白项而群飞者,谓之燕乌;大而白项者,谓之苍乌。《尔雅》曰:斯,卑居也。孙炎曰:卑居,楚乌。犍为舍人以为壁居,《说文》谓之雅,雅,楚乌。《庄子》曰雅贾矣。马融亦曰:贾乌者也。又案《瑞应图》有三足乌,赤乌、白乌之名,而无记于此乌,故书其异耳。自恒山已北,并有此矣。其水又东北流,注武周川水。武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邱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崖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川水又东南流出山。《魏土地记》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

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溉诸园池。苑有洛阳殿,殿北有宫馆。一水自枝渠南流,东南出,火山水注之。水发火山东溪,东北流出山,山有石炭,火之热同樵炭也。

又东注武州川,迳平城县南,东流注如浑水。又南流,迳班氏县故城东,王莽之班副也。阚骃《十三州志》曰:班氏县在郡西南百里,北俗谓之去留城也。如浑水又东南流,注於漯水。漯水又东迳北平邑县故城南。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地理志》属代,王莽所谓平胡也。《十三州志》曰:城在高柳南八十里。北俗谓之丑寅城。漯水又东迳沙陵南,魏金田之地也,事同曹武邺中定矣。漯水又东,迳狋氏县故城北,王莽更名之曰狋聚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高柳南百三十里,俗谓之苦力干城矣。漯水又东,迳道人县故城南。《地理志》曰:王莽之道仁也。《地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因以为城名矣。今城北有渊,潭而不流,故俗谓之为平湖也。《十三州志》曰:道人城在高柳东北八十里,所未详也。漯水又东,迳阳原县故城南。《地理志》曰:代郡之属县也,北俗谓之比郍州城。漯水又东,阳原水注之,水出县东北泽中,北俗谓之太拔回水,水自泽东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东安阳县故城北,赵惠文王三年,主父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此即章封邑,王莽之竞安也。《地理风俗记》曰:五原有西安阳,故此加东也。漯水又东,迳昌平县,温水注之,水出南坟下,三源俱导,合而南流,东北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北,王莽之长昌也。昔牵招为魏鲜卑校尉,屯此。

漯水又东北,迳桑乾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城北,王莽更名之曰安德也。《魏土地记》曰: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经》言出南,非也,盖误证矣。魏任城王彰以建安二十三年,伐乌丸,入涿郡,逐北,遂至桑乾,正于此也。漯水又东流,祁夷水注之,水出平舒县,东迳平舒县之故城南泽中。《史记》,赵孝成王十九年,以汾门予燕,易平舒,徐广曰:平舒在代。王莽更名之曰平葆。后汉世祖建武七年,封扬武将军马成为侯国。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魏土地记》曰:代城西九十里,有平舒城。西南五里,代水所出,东北流,言代水,非也。祁夷水又东北,迳兰亭南,又东北,迳石门关北,旧道出中山故关也。又东北流,水侧有故池。按《魏土地记》曰:代城西南三十里有代王鱼池,池西北有代王台,东去代城四十里。祁夷水又东北,得飞狐谷,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苏林据郦公之说,言在上党,即实非也。

如淳言在代,是矣。晋建兴中,刘琨自代出飞狐口,奔于安次,即于此道也。

《魏土地记》曰:代城南四十里有飞狐关,关水西北流,迳南舍亭西,又迳句琐亭西,西北注祁夷水。祁夷水又东北流,迳代城西。卢植言:初筑此城,板干一夜自移於此,故代西南五十里大泽中,营城自护,结苇为九门,于是就以为治。

城圆匝而不方,周四十七里,开九门,更名其故城曰东城。赵灭代汉封孝文为代王。梅福上事曰;代谷者,谷中之地,恒山在其南,北塞在其北,上谷在东,代郡在西,是其地也。王莽更之曰厌狄亭。《魏土地记》曰:城内有二泉,一泉流出城西门,一泉流出城北门,二泉皆北注代水。祁夷水又东北,热水注之。水出绫罗泽,泽际有热水亭。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又东北,谷水注之,水出昌平县故城南,又东北入祁夷水。祁夷水右会逆水,水导源将城东,西北流迳将城北,在代城东北一十五里,疑即东代矣,而尚传将城之名。应劭曰:城徙西南,去故代五十里,故名代曰东城。或传书倒错,情用疑焉,而无以辨之。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水,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祁夷水东北迳青牛渊,水自渊东注之。耆彦云,有潜龙出于兹浦,形类青牛焉,故渊潭受名矣。潭深不侧,而水周多莲藕生焉。祁夷水又北,迳一故城西,西去代城五十里,又疑是代之东城,而非所详也。又迳昌平郡东,魏太和中置,西南去故城六十里。又北,连水入焉,水出雊瞀县东,西北流,迳雊瞀县故城南,又西迳广昌城南,《魏土地记》曰:代南二百里有广昌城,南通大岭,即实。非也。《十三州记》曰:平舒城东九十里有广平城,疑是城也,寻其名状,忖理为非。又西迳王莽城南,又西,到剌山水注之,水出到剌山西。山甚层峻,未有升其巅者。《魏土地记》曰:代城东五十里有到剌山,山上有佳大黄也。其水北流,迳一故亭东,城北有石人,故世谓之石人城。

西北注连水,又北,迳当城县故城西。高祖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即此处也。应劭曰:当桓都山作城,故曰当城也。又迳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水。祁夷水西有随山,山上有神庙,谓之女郎祠,方俗所祠也。祁夷水又北,迳桑乾故城东,而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曰:祁夷水出平舒县北,至桑乾入治,是也。漯水又东北迳石山水口,水出南山,北流迳空侯城东。《魏土地记》曰: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者也。其水又东北流,注漯水。漯水又东,迳潘县故城北,东合协阳关水,水出协溪。《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历笄头山。阚骃曰:笄头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故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

《十三州记》曰:广平城东北一百一十里,有潘县。《地理志》曰:王莽更名树武。其泉从广十数步,东出城,注协阳关水。雨盛则通注,阳旱则不流,惟湃泉而已。关水又东北流,注于漯水。又东,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漯水又东,迳下洛县故城南,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魏土地记》曰:去平原五十里,城南二百步有尧庙。漯水又东,迳高邑亭北又东迳三台北。漯水又东,迳无乡城北。

《地理风俗记》曰:燕语呼毛为无,今改宜乡也。漯水又东,温泉水注之。水上承温泉于桥山下。《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四十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炎凉代序,是水灼焉无改,能治百疾,是使赴者若流。池水北流入於漯水。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

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即修水也。《山海经》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东南流迳且如县故城南。应劭曰当城,西北四十里有且如城,故县也。代称不拘,名号变改,校其城郭,相去远矣。《地理志》曰:中部都尉治。修水又东南迳马城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东部都尉治。《十三州志》曰:马城在高柳东二百四十里,俗谓是水为阿头。阿头出戎方,土俗变名耳。

又东迳零丁城南,右合延乡水。水出县西山,东迳延陵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当城西北有延陵乡,故县也,俗谓之琦城。又东迳罗亭,又东迳马城北。又东注修水,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山海经》曰:雁门之水,出于雁门之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其山重峦叠献,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其水东南流,迳高柳县故城北,旧代郡治。秦始皇二十五年,虏赵王嘉,以为郡。王莽之所谓厌狄也。建武十九年,世祖封代相堪为侯国。昔牵招斩韩忠於此处。城在平城东南六七十里,于代为西北也。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迳一故城,背山面泽,北俗谓之叱险城。雁门水又东南流,屈而东北,积而为潭。其陂斜长而不方,东北可二十馀里,广一十五里,蒹葭丛生焉。敦水注之。

其水导源西北少咸之山南麓,东流迳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故县也。敦水又东,泌水注之,水出东阜下,西北流迳故城北,俗谓之和堆城。又北合敦水,乱流东北注雁门水。故《山海经》曰;少咸之山,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郭景纯曰:水出雁门山间,谓斯水也。雁门水又东北,入阳门山,谓之阳门水,与神泉水合。水出苇壁北,水有灵焉。及其密云不雨,阳旱愆期,多祷请焉。水有二流,世谓之比连泉。一水东北迳一故城东,世谓之石虎城,而东北流注阳门水,又东迳三会亭北,又东迳西伺道城北,又东,托台谷水注之。水上承神泉于苇壁北,东迳阳门山南托台谷,谓之托台水。

汲引泉溪,浑涛东注,行者间一十馀渡,东迳三会城南,又东迳托台亭北,又东北迳马头亭北,东北注雁门水。雁门水又东迳大宁郡北,魏太和中置。有修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修水东流注于雁门水也。《地理志》有于延水,而无雁门、修水之名,《山海经》有雁门之目,而无说于延河,自下亦通谓之于延水矣。

水侧有桑林,故时人亦谓是水为丛桑河也。斯乃北土寡桑,至此见之,因以名焉。

于延水又东迳罡城南。按《史记》,蔡泽,燕人也,谢病归相印,号罡成君,疑即泽所邑也。世名武罡城。于延水又东,左与宁川水合,水出西北,东南流迳小甯县故城西,东南流,注于延水,又东,迳小宁县故城南,《地理志》宁县也,西部都尉治,王莽之博康也。《魏土地记》曰:大甯城西二十里有小甯城。昔邑人班邱仲,居水侧,卖药于甯,百馀年,人以为寿,后地动宅坏,仲与里中数十家皆死,民人取仲尸弃于延水中,收其药卖之。仲被裘从而诘之,此人失怖,叩头求哀。仲曰:不恨汝,故使人知我耳。去矣。后为夫馀王驿使来宁,北方人谓之谪仙也。于延水又东,黑城川水注之。水有三源,出黑土城西北,奇源合注,总为一川,东南迳黑土城西,又东南流,迳大甯县西,而南入延河。延河又东,迳大甯县故城南。《地理志》云广宁也,王莽曰广康矣。《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北百三十里,有大甯城。于延水又东南,迳茹县故城北,王莽之谷武也,世谓之如口城。《魏土地记》曰:城在鸡鸣山西十里,南通大道,西达甯川。于延水又东南,迳鸣鸡山西。《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北三十里有延河,东流,北有鸣鸡山。《史记》曰: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也。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何归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山为磨笄山。每有野鸡群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为鸣鸡山。

《魏土地记》云:代城东南二十五里有马头山,其侧有钟乳穴。赵襄子既害代王,迎姊。姊,代夫人。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磨笄自刺而死,使者自杀。民怜之,为立神屋于山侧,因名之为磨笄之山,未详孰是?于延水又南,迳且居县故城南,王莽之文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漯水。《地理志》曰:于延水东至广甯入治,非矣。

△又东过涿鹿县北。

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褫陆也。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而邑于涿鹿之阿,即於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水导源县之东泉。《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

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涿水又东迳平原郡南,魏徙平原之民置此,故立侨郡,以统流杂。涿水又东北迳祚亭北,而东北入漯水。

亦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邪水。地理潜显,难以究昭,非所知也。漯水又东南,左会清夷水,亦谓之沧河也。水出长亭南,西迳北城村故城北,又西北,平乡川水注之。水出平乡亭西,西北流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北,迳阴莫亭,在居庸县南十里。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水。《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八十里,有牧牛山,下有九十九泉,即沧河之上源也。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上有道武皇帝庙。耆旧云,山下本有百泉竞发,有一神牛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山得其名。今山下导九十九泉,积以成川,西南流,谷水与浮图沟水注之。水出夷舆县故城西南,王莽以为朔调亭也。其水俱西南流,注于沧水。又西南,右合地裂沟,古老云,昔时地裂,分此界间成沟壑。有小水,俗谓之分界水,南流入沧河,又西迳居庸县故城南,魏上谷郡治。昔刘虞攻公孙瓒不克,北保此城,为瓒所擒。

有粟水入焉。水出县下,城西枕水,又屈迳其县南,南注沧河。又西右与阳沟水合。水出县东北,西南流,迳居庸县城北。西迳大翮、小翮山南,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竞举群峰之上。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山上神名大翮神,山,屋东有温汤水口。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峰举四十里,上庙则次仲庙也。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泉所发之麓,俗谓之土亭山。此水炎热,倍甚诸汤,下足便烂人体,疗疾者,要须别引,消息用之耳,不得言大翮山东。其水东南流,左会阳沟水,乱流南注沧河。沧河又左,得清夷水口。《魏土地记》曰,牧牛泉西流与清夷水合者也。自下二水互受通称矣。清夷水又西,灵亭水注之。水出马兰西泽中,众泉泻溜,归于泽,泽水所钟,以成沟渎。渎水又左,与马兰溪水会,水导源马兰城,城北负山势,因阿仍溪,居民所给,惟仗此水。水南流出城,东南入泽水。泽水又南,迳灵亭北,又屈迳灵亭东,次仲落鸟翮于此,故是亭有灵亭之称矣。其水又南流,注于清夷水,又西,与泉沟水会。水导源川南平地,北注清夷水。清夷水又西南,得桓公泉。盖齐桓公霸世,北伐山戎,过孤竹西征,束马县车,上卑耳之西极,故水受斯名也。水源出沮阳县东,而西北流入清夷水,清夷水又西,迳沮阳县故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王莽改郡曰朔调,县曰沮阴。

阚骃曰:涿鹿东北至上谷城六十里。《魏土地记》曰:城北有清夷水西流也。其水又屈迳其城西南流,注於漯水。漯水南至马陉山,谓之落马河。

△又东南出山。

漯水又南入山,瀑布飞梁,县河注壑,漰湍十馀丈,谓之落马洪,抑亦孟门之流也。漯水自南出山,谓之清泉河,俗亦谓之曰千泉,非也。漯水又东南,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梁水出焉。

△过广阳蓟县北。

漯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漯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邱,因邱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邱矣。武王封召公之故国也。秦始皇二十一年灭燕,以为广阳郡。汉高帝以封卢绾为燕王,更名燕国。

王莽改曰广公,县曰代成。城有万载宫、光明殿,东掖门下,旧慕容俊立铜马像处。昔慕容廆有骏马,赭白,有奇相逸力。至俊光寿元年,齿四十九矣,而骏逸不亏,俊奇之,比鲍氏骢,命铸铜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颂其旁,像成而马死矣。大城东门内道左,有魏征北将军建城乡景侯刘靖碑。晋司隶校尉王密表靖功加于民,宜在祀典,以元康四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扬于后叶矣。漯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战处也。其水又东入漯水。漯水又东迳燕王陵南。陵有伏道,西北出蓟城中。景明中,造浮图建刹,穷泉掘得此道,王府所禁,莫有寻者。通城西北大陵而是二坟,基址磐固,犹自高壮,竟不知何王陵也?漯水又东南,高梁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其水又东南入漯水。

△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颍川太守寇恂为雍奴侯。魏遣张郃、乐进围雍奴,即此城矣。笥沟,潞水之别名也。《魏土地记》曰:清泉河上承桑乾河,东流与潞河合。漯水东入渔阳,所在枝分,故俗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盖以高梁微涓浅薄,裁足津通,凭藉涓流,方成川畎。清泉至潞,所在枝分,更为微津,散漫难寻故也。
资源编号:ZY1541890;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书卷多情通其意,诗酒年华入梦来

上 一 条: 水注经 郦道元 卷十四

下 一 条: 水注经 郦道元 卷十二

其它收录: 龙门留别道友
和上司说美话,和下属说丑话
偶尔在公用电话亭里,我看到他们在用很高的声音亲切地呼喊着家人
我一定要出现你家户口本上,做不了你老婆
当我生病的时候,您一直关心着我
今天是鬼节,夜晚各路鬼怪
梆梆造句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93.149.135.*RIPE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很好的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成功的秘诀在于对目标的坚持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良药苦口,利于病
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
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
做自己的太阳,无需借别人的光
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