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注经 郦道元 卷八

○济水二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传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菏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钜野泽。

南为菏水。北为济渎,迳乘氏县,与济渠、濮渠合。北济自济阳县北,东北迳煮枣城南。《郡国志》曰:冤朐县有煮枣城,即此也。汉高祖十二年,封革朱为侯国。北济又东北,迳冤朐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吕都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祁都也。

又东北迳定陶县故城北。汉景帝以济水出其北,东注,中六年,分梁,於定陶置济阴国,指北济而定名也。又东北,与濮水合。水上承济水於封邱县,即《地理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者也。阚骃曰:首受别济,即北济也。其故渎自济东北流,左迤为高梁陂,方三里。濮水又东迳匡城北,孔子去卫适陈,遇难于匡者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於酸枣县。故杜预云: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

《竹书纪年》曰:魏襄王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郛。汉世塞之。

故班固云,文湮枣野也。今无水。其故渎东北迳南北二棣城间。《左传·襄公五年》,楚子襄伐陈,公会于城棣以救之者也。濮渠又东北,迳酸枣县故城南,韩国矣。圈称曰:昔天子建国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树氏郡,酸枣以棘名邦,故曰酸枣也。《汉官仪》曰: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孙子荆《故台赋叙》曰:酸枣县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故老云,韩王听讼观台,高十五仞,虽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召公大贤,犹舍某棠,区区小国,而台观隆崇,骄盈于世,以鉴来今。故作赋曰,蔑邱陵之逦迤,亚五岳之嵯峨,言壮观也。城北,韩之市地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披面而死,其姊哭之于此。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濮水北积成陂,陂方五里,号曰同池陂。又东迳胙亭东注,故胙国也。富辰所谓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濮渠又东北,迳燕城南,故南燕,姞姓之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县。东为阳清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迳桃城南,即《战国策》所谓酸枣,虚、桃者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而东注于濮,俗谓之朝平沟。濮渠又东北,又与酸水故渎会。酸渎首受河于酸枣县,东迳酸枣城北,延津南,谓之酸水。《竹书纪年》曰:秦苏胡率师伐郑,韩襄败秦苏胡于酸水者也。

酸渎水又东北,迳燕城北,又东,迳滑台城南,又东南迳瓦亭南。《春秋·定公八年》,公会晋师於瓦,鲁尚执羔,自是会始也。又东南会于濮,世谓之百尺沟。

濮渠之侧有漆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取漆富邱城之者也。

或亦谓之宛亭。《春秋》:甯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杜预曰:长垣西南,近濮水也。京相璠曰:卫地也。似非关究,而不知其所。《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五年,公子景贾率师伐郑韩明战于阳,我师败逋。泽北有坛陵亭,亦或谓之大陵城,非所究也。又有桂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亦曰桂陵。按《史记》齐威王使田忌击魏,败之桂陵,齐于是强,自称为王,以令天下。濮渠又东,迳蒲城北,故卫之蒲邑,孔子将之卫,路出于蒲者也。《韩子》曰:鲁以仲夏起长沟,子路为蒲宰,以私粟馈众。孔子使子贡毁其器焉。余按《家语》言仲由为蒲宰,修沟渎。与之箪食瓢饮,夫子令赐止之,无鲁字。又入其境,三称其善。身为大夫,终死卫难。濮渠又东迳韦城南,即白马县之韦乡也。《史迁记》曰,夏伯豕韦之故国矣。城西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井,皆隧道下,俗谓之江井也。有驰道,自城属於长垣。濮渠东绝驰道,东迳长垣县故城北,卫地也,故首垣矣,秦更从今名,王莽改为长固县。《陈留风俗传》曰:县有防垣,故县氏之。孝安帝以建光元年,封元舅宋俊为侯国。县有祭城,濮渠迳其北,郑大夫祭仲之邑也。杜预曰:陈留长垣县东北有祭城者也。圈称又言长垣县有罗亭,故长罗县也。汉封后将军常惠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更长罗为惠泽,后汉省并长垣,有长罗泽,即吴季英牧猪处也。又有长罗冈、蘧伯玉冈,《陈留风俗传》曰:长垣县有蘧伯乡,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冢。曹大家《东征赋》曰:到长垣之境界兮,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邱墟兮,生荆棘之蓁蓁,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飨其邱坟。惟令德之不朽兮,身既殁而名存。昔吴季札聘上国,至卫,观典府,宾亭父畴,以卫多君子也。濮渠又东,分为二渎,北濮出焉。濮渠又东,迳须城北,《卫诗》云,思须与漕也。《毛传》云:须,卫邑矣。郑云:自卫而东,迳邑,故思。濮渠又北,迳襄邱亭南。《竹书纪年》曰:襄王七年,韩明率师伐襄邱;十年,楚庶章率师来会我,次于襄邱者也。濮水又东,迳濮阳县故城南。昔师延为纣作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而死矣。后卫灵公将之晋,而设舍于濮水之上,夜闻新声,召师涓受之于是水也。濮水又东,迳济阴。离狐县故城南,王莽之所谓瑞狐也。《郡国志》曰,故属东郡。濮水又东,迳葭密县故城北。《竹书纪年》,幽公三年,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邱,取葭密,遂城之。濮水又东北,迳鹿城南。《郡国志》曰:济阴乘氏县有鹿城乡。《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於鹿上。京、杜并谓此亭也。濮水又东,与句渎合,渎首受濮水枝渠于句阳县,东南迳句阳县故城南,《春秋》之谷邱也,《左传》以为句渎之邱矣。县处其阳,故县氏焉。又东,入乘氏县,左会贞濮水,与济同入钜野。故《地理志》曰:濮水自濮阳南入钜野,亦《经》所谓济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入于钜野也。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水上承钜野薛训渚,历泽西北流,又北迳阚乡城西,《春秋》桓公十有一年,《经》书:公会宋公于阚。《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阚亭。《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冢高七丈,常十月祠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十三州志》曰:寿张有蚩尤祠。又北,与济渎合。自渚迄於北口,一百二十里,名曰洪水。桓温以太和四年,率众北入,掘渠通济。至义熙十三年,刘武帝西入长安,又广其功。自洪口已上,又谓之桓公渎,济自是北注也。《春秋·庄公十八年经》书:夏,公追戎于济西。京相璠曰:济水自钜野至济北,是也。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之。

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郭缘生《述征记》曰:清河首受洪水,北注济,或谓清即济也。《禹贡》:济东北会於汶。今枯渠注巨泽,巨泽北则清口,清水与汶会也。桑钦曰:汶水出太山,莱芜县西南入济是也。济水又北,迳梁山东。袁宏《北征赋》曰:背梁山,截汶波,即此处也。刘澄之引是山以证梁父,为不近情矣。山之西南,有吕仲悌墓。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侧岸也。古老言,此桥,东海吕母起兵所造也。山北三里,有吕母垞,垞东三里即济水。

济水又北,迳须朐城西。城临侧济水,胡须朐国也。《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子鱼曰:任、宿、须朐、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杜预曰:须朐在须昌县西北,非也。《地理志》曰:寿良西北有朐城者是也。济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东临济水,水东即无盐县界也。山西有《冀州刺史王纷碑》,汉中平四年立。济水又北迳微乡东。《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京相璠曰:《公羊传》谓之微。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济水又北,分为二水,其枝津西北出焉,谓之马颊水者也。

△又北过须昌县西。

京相璠曰:须朐,一国二城两名,盖迁都须昌,朐是其本。秦以为县。汉高帝十一年,封赵衍为侯国,济水于县,赵沟水注之。济水又北,迳鱼山东,左合马颊水。水首受济,西北流,历安民山北,又西流,赵沟出焉,东北注于济。马颊水又迳桃城东。《春秋·桓公十年经》书,公会卫侯于桃丘,卫地也。杜预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桃丘矣。马颊水又东北流,迳鱼山南,山即吾山也。

汉武帝《瓠子歌》所谓吾山平者也。山上有柳舒城,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之,有终焉之志。及其终也,葬山西,西去东阿城四十里。其水又东,注于济,谓之马颊口也。济水自鱼山北,迳清亭东。《春秋·隐公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京相璠云:今济北东阿东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所谓清者也。是下济水通得清水之目焉。亦水色清深,用兼厥称矣。是故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以为固。即是水也。

△又北过谷城县西。

济水侧岸,有尹卯垒。南去鱼山四十馀里,是谷城县界,故春秋之小谷城也。

齐桓公以鲁庄公三十二年城之,邑管仲焉,城内有夷吾井。《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谷之地,《春秋》:齐侯、宋公会于阳谷者也。谷有黄山台,黄石公与张子房期处也。又有狼水,出东南大槛山狼溪,西北迳谷城西,又北,有西流泉,出城东近山,西北迳谷城北,西注狼水,以其流西,故即名焉。

又西北,入济水。城西北三里,有项王羽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题云项王之墓。《皇览》云:冢去县十五里,谬也。今彭城谷阳城西南又有项羽冢,非也。

余按《史迁记》,鲁为楚守,汉王示羽首,鲁乃降,遂以鲁公礼葬羽于谷城,宁得言彼也。济水又北,迳周首亭西。《春秋》文公十有一年,左丘明云:襄公二年,王子城父获长狄侨如弟荣如,埋其首於周首之北门,即是邑也。今世谓之卢子城,济北郡治也。京相璠曰:今济北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也。

△又北过临邑县东。

《地理志》曰:县有济水祠,王莽之谷城亭也。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春秋·隐公三年》,齐、郑会於石门,郑车偾济,即于此也。京相璠曰:石门,齐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盖水渎流移,故侧岸也。

济水又北,迳平阴城西。《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侯沈玉济河,会於鲁济,寻湨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者也。杜预曰:城在卢县故城东北,非也。

京相璠曰: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也。其水引济,故渎尚存。今防门北有光里,齐人言广,音与光同,即《春秋》所谓守之广里者也。

又云:巫山在平阴东北,昔齐侯登望晋军,畏众而归。师旷、邢伯闻乌鸟之声,知齐师潜遁。人物咸沦,地理昭著,贤于杜氏东北之证矣。今巫山之上有石室,耆老言,郭巨葬母处,世谓之孝子堂。济水右迤,遏为湄湖,方四十馀里。济水又东北,至垣苗城西,故洛当城也。伏滔《北征记》曰:济水又与清河合流至洛当者也。宋武帝西征长安,令垣苗镇此,故俗又有垣苗城之称。河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清。《魏土地记》曰:盟津河别流十里,与清水合,乱流而东,迳洛当城北,黑白异流,泾、渭殊别,而东南流注也。

△又东北过卢县北。

济水东北,与湄沟合,水上承湄湖,北流注济。《尔雅》曰:水草交曰湄。

通谷者微。犍为舍人曰:水中有草木交合也。郭景纯曰:微,水边通谷也。《释名》曰: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

济水又迳卢县故城北,济北郡治也。汉和帝永元二年,分泰山置,盖以济水在北故也。

济水又迳升城北城际水湄,故邸阁也,祝阿人孙升,将家居之,以避时难,因谓之升城焉。

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水东南出山茌县之分水岭。溪一源两,分泉流半,解亦谓之分流,交半水,南出太山,入汶。半水出山茌县,西北流,迳东太原郡南。郡治山茌。西北,与宾溪谷水合。水出南格马山宾溪谷,北迳卢县故城北,陈敦戍南,西北流,与中川水合,谓之格马口。其水又北,迳卢县故城东,而北流入济,俗谓之为沙沟水。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水导源太山朗公谷,旧名琨瑞溪。有沙门竺僧朗,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於此谷,因谓之朗公谷。故车频《秦书》云:苻坚时,沙门竺僧朗尝从隐士张巨和游。巨和常穴居,而朗居琨瑞山,大起殿舍,连楼累阁,虽素饰不同,并以静外致称,即此谷也。

水亦谓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迳玉符山,又曰玉水。又西北,迳猎山东,又西北,枕祝阿县故城东,野井亭西。《春秋·昭公二十五年经》书,齐侯唁公于野井是也。《春秋·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左传》所谓督阳者也,汉兴,改之曰阿矣。汉高帝十一年,封高邑为侯国,王莽之安成者也。故俗谓是水为祝阿涧水,北流注于济。建武五年,耿弇东击张步,从朝阳桥济渡兵,即是处也。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

《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揪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水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迳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迳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迳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流注於济,谓之泺口也。

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邱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却克战於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於木而止。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却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将为戮矣。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里,注於济。

△又东北过台县北。

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迳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巨合水又北合关卢水。水导源马耳山,北迳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原水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泉。北迳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又北,迳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齐桓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郡治也,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其水又北,迳巨合城东,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发为侯国。其水合关卢水,西出注巨合水,西北迳台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自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迳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又北,听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於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

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迳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水。

△又东北过菅县南。

济水东,迳菅县故城南。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右纳百脉水,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迳阳丘县故城中。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世谓之章邱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迳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济。

济水又东,有杨绪沟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迳土鼓城东,又西北迳章丘城东,又北迳甯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

△又东北过梁邹县北。

泷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水出县东南龙山,俗亦谓之为左阜水,西北迳其城南,王莽之济南亭也。应劭曰:县在般水之阳,故资名焉。其水又南屈,西入泷水,北迳其县,西北流,至萌水口。水出西南甲山,东,北迳萌山西,东北入於泷水。泷水又西北,至梁邹,东南,与鱼子沟水合。

水南出长白山东柳泉口,山即陈仲子夫妻之所隐也。《孟子》曰:仲子,齐国之世家,兄戴,禄万钟,仲子非而不食,辟兄离母,家于於陵,即此处也。其水又迳於陵县故城西,王莽之於陆也。世祖建武十五年,更封则乡侯侯霸之子昱为侯国。其水北流注于泷水,泷水即古袁水也。故京相璠曰:“济南梁邹县有袁水”者也。泷水又西北,迳梁邹县故城南,邹平又北,屈迳其城西,汉高祖六年,封武虎为侯国。其水北注济。其城之东北,又有时水,西北注焉。

△又东北过临济县南。

县故狄邑也王莽更名利居。《东观汉记》安帝永初二年改从今名。以临济故。

《地理风俗记》云:乐安太守治。晏谟《齐记》曰:有南北二城,隔济水,南城,即被阳县之故城也,北枕济水。《地理志》曰:侯国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罢军之罢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敬侯刘燕之国也,今渤海侨郡治。

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坈。漯沃县侧有平安故城,俗谓之会城,非也。按《地理志》,千乘郡有平安县,侯国也,王莽曰鸿睦也。应劭曰: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平安亭,故县也,世尚存平州之名矣。济水又东北,迳高昌县故城西。按《地理志》曰:千乘郡有高昌县,汉宣帝地节四年,封董忠为侯国,世谓之马昌城,非也。济水又东北,迳乐安县故城南。伏琛《齐记》曰:博昌城西北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三十里,隔时、济二水,指此为博昌北城,非也。

乐安与博昌、薄姑分水,俱同西北,薄姑去齐城六十里,乐安越水差远,验非尤明。班固曰:千乘郡有乐安县。应劭曰:取休令之名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李蔡为侯国。城西三里,有任光等冢,光是县人,不得为博昌明矣。

济水又迳薄姑城北。后汉《郡国志》曰:博昌县有薄姑城。《地理书》曰:吕尚封於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史迁曰:胡公徙薄姑。城内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齐景公饮於台上,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晏平仲对曰:昔爽鸠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又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之乐。即于是台也。

济水又东北,迳狼牙固西而东北流也。

△又东北过利县西。

《地理志》曰:齐郡有利县。王莽之利治也。晏谟曰,县在齐城北五十里。

△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

济水东北至甲下邑南,东历琅槐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博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山海经》曰:济水绝钜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经》以为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济,非济入河。又东北入海。郭景纯曰:济自荥阳至乐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济水仍流不绝,《经》言入河,二说并失。然河水于济、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缀流者,惟漯水耳。郭或以为济注之,即实非也。寻经脉水,不如《山经》之为密矣。

△其一水东南流者,过乘氏县南。

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汳水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迳已氏县故城西,又北迳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又北迳楚丘城西。《地理志》曰:成武县有楚丘亭。杜预云:楚丘在成武县西南,卫懿公为狄所灭。卫文公东徙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城楚丘以迁之。故《春秋》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即《诗》所谓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故郑玄言观其旁邑及山川也。又东北迳成武县西,又东北迳郈城东,疑郈徙也,所未详矣。又东北迳梁丘城西。《地理志》曰:昌邑县有梁丘乡。《春秋·庄公三十二年》,宋人齐人会于梁丘者也。杜预曰:高平昌邑县西南有梁丘乡。

又东北,于乘氏县西而北注菏水。

菏水又东南,迳乘氏县故城南,县即《春秋》之乘丘也。故《地理风俗记》曰:济阴乘氏县,故宋乘丘邑也。汉孝景中五年,封梁孝王子买为侯国也。《地理志》曰:乘氏县,泗水东南至睢陵入淮。《郡国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菏济也。《尚书》豫州下有导菏泽之说,自陶丘北,东至于菏,无泗水之文。又曰:导菏泽,被孟猪。孟猪在睢阳县之东北。阚骃《十三州记》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泽水淼漫,俱钟睢泗,故志有睢陵入淮之言,以通苞泗名矣。然诸水注泗者多,不止此,未可以终归泗水,便得擅通称也。或更有泗水,亦可,是水之兼其目,所未详也。

△又东过昌邑县北。

菏水又东,迳昌邑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县故梁也。汉景帝中六年,分梁为山阳国,武帝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以封昌邑王髆。子贺嗣。贺废,国除,以为山阳郡,王莽之钜野郡也,后更为高平郡,后汉沇州治。县令王密怀金谒东莱太守杨震,震不受,是其慎四知处也。大城东北有金城,城内有《沇州刺史河东薛季像碑》。以郎中拜剡令,甘露降园。熹平四年迁州,明年,甘露复降殿前树。从事冯巡、主簿华操等,相与褎树,表勒棠政。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陵杨叔恭碑》,从事孙光等,以建宁四年立。西北有《东太山成人班孟坚碑》。

建和十年,尚书右丞,拜沇州刺史。从事秦闰等刊石颂德政,碑咸列焉。

△又东过金乡县南。

《郡国志》曰:山阳有金乡县。菏水迳其故城南,世谓之故县城。北有金乡山也。

△又东过东缗县北。

济水又东迳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墓北有石庙。济水又东,迳东缗县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十三州记》曰:山阳有东缗县。邹衍曰:余登缗城以望宋都者也。后汉世祖建武十三年,封冯异长子璋为侯国也。

△又东过方与县兖州北为菏水。

济水东迳重乡城南,《左传》所谓臧文仲宿于重馆者也。菏水又东迳武棠亭北,《公羊》以为济上邑也。城有台,高二丈许,其下临水,昔鲁侯观鱼于棠,谓此也,在方与县故城北十里。《经》所谓菏水也。

菏水又东迳泥母亭北,《春秋左传·僖公七年》,秋,盟于宁母,谋伐郑也。

菏水又东,与钜野黄水合,菏济别名也。黄水上承钜泽诸陂。泽有濛淀,育陂,黄湖。水东流谓之黄水。又有薛训渚水,自渚历薛村前分为二流,一水东注黄水,一水西北入泽,即洪水也。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熹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馀,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凤麟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黄水又东,迳钜野县北,何承天曰:钜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故欲置戍于此城。

城之所在则钜野泽也。衍东北出为大野矣,昔西狩获麟于是处也。《皇览》曰:山阳钜野县有肩髀冢,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蚩尤与黄帝战,克之于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黄水又东,迳咸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经》书,焚咸丘者也。水南有金乡山,县之东界也。金乡数山皆空中穴口,谓之隧也。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里,有汉司隶校尉鲁峻冢,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远近。时太尉从事中郎传珍之,谘议参军周安穆,折败石床,各取去,为鲁氏之后所讼,二人并免官。焦氏山东,即金乡山也。有冢,谓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冢口,堑深十丈,两壁峻峭,广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门。门外左右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谓之白马空埏。门内二丈得外堂,外堂之后,又得内堂。观者皆执烛而行,虽无他雕镂,然洽石甚精,或云,是汉昌邑哀王冢,所未详也。东南有范巨卿冢,名件犹存。巨卿名式,山阳之金乡人,汉荆州刺史,与汝南张劭、长沙陈平子石交,号为死友矣。黄水又东南,迳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任城县在北,夏后氏之任国,王莽之延就亭也。汉章帝元和元年,别为任城国。县有诗亭,《春秋》之诗国也。王莽更之曰顺父矣。《地理志》,东平属县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刘隆为侯国。其水谓之桓公沟,南至方与县,入于菏水。

菏水又东,迳秦梁,夹岸积石一里,高二丈,言秦始皇东巡所造,因以名焉。

又东过湖陆县南,东入于泗水。

泽水所钟也。《尚书》曰:浮于淮、泗,达于菏,是也。《东观汉记》曰:苏茂杀淮阳太守,得其郡,营广乐。大司马吴汉围茂,茂将其精兵突至湖陵,与刘永相会济阴,山阳,济兵于此处也。

△又东南过沛县东北。

济与泗乱,故济纳互称矣。《东观汉记·安平侯盖延传》曰:延为虎牙大将军,与刘永等战,永军反走,溺水者半。复与战,连破之,遂平沛,楚、临淮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庙,置啬夫、祝宰、乐人,因斋戒祠高庙也。

△又东南过留县北。

留县故城,翼佩泗济。宋邑也,《春秋左传》所谓侵宋吕、留也。故繁休伯《避地赋》曰:朝余发乎泗洲,夕余宿于留乡者也。张良委身汉祖,始自此矣,终亦取封焉。城内有张良庙也。

△又东过彭城县北,猚水从西来注之。

济水又南,迳彭城县之故城东北隅,不东过也,猚水自西注之,城北枕水湄。济水又南,迳彭城县故城东,不迳其县北也,盖《经》误证。

△又东南过徐县北。

《地理志》曰:临淮郡,汉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县。王莽更之曰淮平,县曰徐调,故徐国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吴子执钟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灭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处之。张华《博物志》录著作令史茅温所为送。刘成国《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之异,言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于水滨。孤独母有犬,名曰鹄仓,猎于水侧,得弃卵,衔以来归。

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

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葬之徐中,今见有狗垄焉。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者万数,因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庙,有神灵,民人请祷焉。依文即事,似有符验,但世代绵远,难以详矣。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剑於此,所谓不违心许也。

△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

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
资源编号:ZY1541895;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相信自己

上 一 条: 水注经 郦道元 卷九

下 一 条: 水注经 郦道元 卷七

其它收录: 寄诗(一作绝微之)
渔村杂句十首
给事物赋予什么样的价值,人们就有什么样的行动
和浙西尚书闻常州杨给事制新楼因寄之作
曼波鱼屋,婴儿挚爱之都
送一缕阳光给你,在秋日的萧瑟中为你带去温暖
塌下来造句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65.186.98.*美国 弗吉尼亚州赫恩登镇Road Runner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喜欢。
229.201.190.*IANA保留地址 用于多点传送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路过
18.28.104.*美国 马萨诸塞州米德尔塞克斯县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收到...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在...
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自己的目标...
人生没有绝对的成功与失败,只...
梦想是远方的灯塔,照亮我们前...
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有准备,有毅...
生命的真谛在于不断追求和奋斗
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真...
梦想不会逃跑,逃跑的永远是自...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通往成功的必...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才...
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