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十四 经部十四

○书类存目二

△《书经疑问》·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姚舜牧撰。舜牧有《易经疑问》,已著录。是编於《经》义罕所考定,惟推寻文句,以意说之,往往穿凿杜撰。如解《尧典》“汤汤洪水方割”云:“汤汤如汤滚沸一般样。”解《舜典》“有能奋庸熙帝之载”曰:“载字下得极妙。天下事重且大矣,帝王以一身担当负荷如车载者然。”可谓游谈无根矣。

△《书帷别记》·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王樵撰。樵所著《尚书日记》十六卷,说者称其该洽,已著於录。此书则为科举而作,曰《别记》者,所以别於《日记》也。书前旧有万历甲申《自序》,见朱彝尊《经义考》。此本不载,盖偶佚之。

△《尚书要旨》·三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王肯堂撰。肯堂字宇泰,金坛人,樵之子也。万历己丑进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参政。事迹附见《明史·樵传》。是书承樵所著《尚书别记》,钞撮绪言,敷衍其说,以备时文之用。其《经》文较讲义低二格,每节惟书首尾二句,亦如时文之体然。

△《尚书辨解》·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郝敬撰。敬有《周易正解》,已著录。是编前八卷解伏书二十八篇,后二卷辨孔书,故曰《辨解》。其解“周公居东”为就管叔以兄弟之义感之,解“罪人斯得”为成王与太公、召公诛管叔而周公不与闻,他若周公称成王为孺子为国史代公之辞,非自周公口出,其说多与先儒异。盖敬之解经,无不以私意穿凿,亦不但此书为然也。

△《禹贡备遗增注》·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胡瓒撰。其曾孙宗绪增注。瓒字伯玉,桐城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参政。宗绪字袭参,雍正庚戌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是书先发明《禹贡》书法,别为卷首。自“禹敷土”至“西戎即叙”为一卷,“道岍及岐”以下为一卷。依《经》附注,多遵蔡氏《集传》。宗绪增注,则间引蔡《传》原文以证其同异。如谓淄水入海不入流。考《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杜注云:“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郑樵误会其文,遂据此谓濰淄之淄为入汶不入海,固为牵合。蔡《传》云淄水东入济,亦不知通淄济之间乃汉时事,有《河渠书》可证也。《禹贡》之淄出益都县东南岳阳山,历今临淄、博兴、乐安至寿光县,北由清水泊入海,水道显然。此纠正之得实者也。至谓汾本西流,则从蔡《传》。考《水经注》:“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南流与东、西温谿合。”以今地舆考之,自汾阳至临汾县东,皆南流。自此而南,西流经曲沃县,所谓故绛也。由曲沃至河津、荣河诸县,则皆西流。蔡《传》未为明晰。如是之类,尚未尽正也。

△《书传会衷》·十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明曹学佺撰。学佺有《易经通论》,已著录。是书自一卷《尧典》至六卷《召诰》,题曰《书传会衷》。七卷《洛诰》以下则题曰《书传折衷》。篇帙相连,而两名互见,莫喻其故。今姑从其前名,以归画一。其说多沿袭旧文,间自立议,则又舛误。如四岳旧说以为四人,学佺则以为一人而总四岳诸侯之事。不知下文“佥曰”为众应之辞也。其以三江为松江、娄江、东江,九江为洞庭,则皆取旧说之不可信者。《洪范》之“六,三德”不取郑康成臣道之说,而用孔《传》,亦为寡识也。

△《虞书笺》·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茅瑞徵撰。瑞徵字伯符,归安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南京光禄寺卿。解官后自号苕上渔父,又称澹泊居士。此书前有《自序》,言:“南局多暇,读唐、虞论治之书,辄次数语。”盖即官光禄时作也。考《定陵注略》,瑞徵官职方郎中时,欲黜一副将不遂,反为所构。又御史姚永济、韩浚皆有所请托,瑞徵不从,遂合力排挤之去。其人盖亦铮铮者,而此书所笺,大抵敷衍旧说,无所发明。如解“柔远能迩”句云“柔字下得最妙”,解“惟时亮天工”句云“即熙帝载意”,解“天叙有典”节云“两我字正与两天字相应”,解“慎乃在位”句云“即慎乃有位”:皆肤浅不足采录。殆闲曹无事,姑以遣日,本无意於著书,而其子漫付剞劂耳。

△《禹贡汇疏》·十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茅瑞徵撰。其书前冠《图经》二卷。上卷二十四图,皆郑晓原本。下卷二十四图,则瑞徵所补辑也。次以《九州》为九卷,《导山》、《导水》各一卷。而“九州攸同”至末自为一卷。又采摭大禹神怪之事为《附录》一卷。书作於崇祯壬申,多借以抒写时事。故其《自序》曰:“读《禹贡》者详九州之山川,则可供聚米之画;习浍渠之岐路,则可商飞輓之宜;察东南之物力,则当念杼轴之空;考甸服之遗制,则当兴树艺之利,而挈要於底慎财赋一语。疏解浩繁,可一言以蔽之。如必句栉字比,执今图志疑古山川,此不离经生之耳食,何益孔、蔡之旧文?”盖其志不在於解经也。然徵引浩繁而无所断制,动引及天文分野,未免泛滥。至其《附录》一卷,尽摭杂家之言,侈谈灵异,则非惟无与於《经》义,亦并无关於时事矣,岂说经之体哉?

△《尚书传翼》·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陆键撰。键字实府,秀水人。其时又有一陆键,平湖人,万历丙午举人。未知一人二人也。是书惟敷衍蔡沈之说,无所异同,故曰《传翼》,然于《集传》实无所发明。其体例全似语录,亦颇不雅驯。

△《尚书晚订》·十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史维堡撰。维堡字心传,金坛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工部郎中。是书本名《尚书集览》,后更名《晚订》,盖取晚年论定之意也。大旨以蔡《传》为蓝本,惟考据典故,颇引旧文,不尽同於蔡《传》。盖参用朱子“《尚书》名物度数当看注疏”之语也。

△《尚书揆一》·六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邹期桢撰。期桢字公宁,无锡人。万历中诸生。《江南通志·儒林传》附见《吴桂森》传中,称“与桂森俱从高攀龙学,称两素衣先生”。是书专主蔡《传》,而杂引诸儒之说以发明之,盖为科举而作。书成於万历丙辰,前有高攀龙《序》,又有《读尚书六要》,其孙升所述也。国朝康熙庚戌,其门人顾宸序而刊之。

△《尚书苇籥》·二十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潘士遴撰。士遴字叔献,乌程人。天启壬戌进士,官至大理寺寺副。是书大意欲囊括汉、宋诸儒而折衷以己见。然博引繁称,卮言多而精理少。其《凡例》高自标置,谓“从来说经非稽天之射,即无病之呻。《苇籥》指点虚实,笔光开洞,真可引人心气,资人聪明。其经如经星之左旋,其纬如纬星之右转,无可增减,无可赞宣。烟霞宝气,结为祥光瑞霭。万古执迷,一旦苇籥独见晓焉”云云。自古以来,著述之家,未有夸诞至於如是者。其华而不实,亦可概见矣。目录止二十一卷,而分编则为五十八卷。盖以篇数为子卷也。

△《书经集意》·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万嗣达撰。嗣达字孝仲,浔阳人。其履贯无可考。《自序》称天启壬戌书於陪京。《序》中谓“云曹简静”,盖官南京刑部时所作。书中分节讲论,盖家塾课蒙之本。至《禹贡》内杂引明代漕輓东坝诸事,以便答策,尤非解经之体矣。

△《禹贡图注》(无卷数,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艾南英撰。南英字千子,东乡人。天启甲子举人。朱聿键僣号於福建,以为监察御史。病卒於延平。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则以为殉节自经。传闻异辞,莫之详也。是编以《禹贡》九州分绘九图,列於各州《经》文之前。又绘《五服图》,列於“五百里甸服”一节之前。后附《舆地总图》,据明代郡县,纪其大略。采录蔡注之简明者为内注,有不可废者仍录为外注。其图与注俱颇简略,无足以资考证,南英《自序》亦云为便於童蒙记诵也。

△《禹贡合注》·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夏允彝撰。允彝字彝仲,华亭人。崇祯丁丑进士,官长乐县知县。遭母忧归。福王时召为吏部主事,以终制辞,南都失守,投水死。事迹附见《明史·陈子龙传》。是书多证合时务,指言得失。又杂取《水经注》及诸家小说,旁载山水形状及诸奇异。似乎博赡,实於《经》义无关也。

△《读尚书略记》(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朝瑛撰。朝瑛有《读易略记》,已著录。此书力辨攻古文者之非,殊失深考。其所注释,亦不过随文敷衍。在所作诸经《略记》之中独为最下。

△《书绎》·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杨文彩撰。文彩字治文,宁都人。是编冠以《指略》十六条、《先儒论》二十一条、《四十二篇亡书目》、次《汲冢周书篇名》。其馀卷次,一如蔡《传》。文彩崇信古文,其注或如策论,或如语录,或如时文批语,无复先儒詀经之体。前有其门人魏禧《序》,推尊甚至。文彩《自序》亦谓:“与门人魏叔子共处一室,相与扬榷,正谬薙繁。义有未尽,复著为论,以补所未逮。是书之成,其功为多。”然禧工於文章,而学问则多讲权略,解经亦非所长也。

△《禹贡广览》·三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许胥臣撰。胥臣,钱塘人。兹编首载《九州总图》,次以九州各为一图,而《经》文分附於后。又以导山、导水、南条、北条分析为图,亦各以《经》文附焉。至“九州攸同”及“五百里甸服”诸条,又分《山水总叙》及《弼服》诸名,体例颇为详悉。而《经》文下所引诸家注释,则粗明训诂,未足为考证之资也。

△《尚书讲义》(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蔡璋撰。璋字达夫,无锡人。是书顺文敷衍,无所发明。即其开卷释“曰若”若字作设问之如字解,则大略可睹矣。书凡两册,为明季写本。当时朱墨标识犹存,疑即璋之原稿云。

△《尚书解意》·六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李桢扆撰。桢扆字华麓,任邱人。是编不甚训诂名物,亦不甚阐发义理,惟寻绎语意,标举章旨、节旨,务使明白易晓而止。盖专为初学而设,故名以《解意》云。

△《禹贡通解》·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槜李邵璜撰”。不著时代。前有宝坻杜立德《序》,当为国朝人。而其图中称北直隶、称承天府,皆明人语。疑《序》为立德未入国朝以前作也。立德之《序》,颇斥据后代地理以疑蔡《传》之非,乃并河源之说亦指为不近理。而璜之所注,乃与蔡《传》多有异同。其循《传》发挥者谓之《通解》。其不从《传》者谓之《辨异》。每州之首,及导山、导水各列为图,自云多本之郑晓、夏允彝。然其《青州图》下即驳允彝之说,亦不尽用二家也。是书颇有意於考正,而所学未博,引据疏略,视胡渭诸家不止上下床之别矣。

△《尚书集解》·二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孙承泽撰。承泽号退谷,山东益都人。世隶上林苑籍,故自称曰北平。前明崇祯辛未进士,官兵科给事中。李自成僣位,受伪职为四川防御使。入国朝,官至吏部侍郎。平生以尊崇朱子得名,而是书笃信古文,与朱子独异。所解自蔡沈《集传》外,多采吕祖谦《书说》、金履祥《表注》、许谦《丛说》,而力斥马融、郑康成。盖欲尊宋学,故不得不抑汉儒。然宋儒解经惟《易》、《诗》、《春秋》掊击汉学,其《尚书》、三《礼》实不甚异同。承泽坚持门户,又并排斥之耳。然千古之是非,曷可掩也?

△《九州山水考》·三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承泽撰。是书取《禹贡》所载山水,分类相从。山凡四十有三,正导者二十有七,杂见者十有六。水凡四十有二,正导者九,杂见者三十有三。附以泽九,原隰十。冠以水道会通源委,皆首标其名,而以所合诸水旁行斜贯,引以乌丝,略似族谱世系,与地图之式迥殊。中多附论时事,引明代诸人议论事实以相证佐,如水利、海运之类,与《经》义多不相关。盖借事抒议,不专为注《经》设也。书首标曰《格致录卷》,而卷字之上缺一字未镌。其子目乃题《九州山水考》上、中、下字。盖其《格致录》中之一种,刊而未竣者耳。

△《尚书近指》·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奇逢撰。奇逢有《读易大旨》,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以主敬存心为《尚书》之纲领。其说多标举此义,不甚诠释《经》文。然蔡沈《书集传序》所谓“尧舜存此心,桀纣亡此心,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已先揭大旨,不烦重演矣。

△《尚书引义》·六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夫之撰。夫之有《尚书稗疏》,已著录。此复推论其大义,多取后世事为之纠正。如论《尧典》“钦明”,则以辟王氏良知。论《舜典》“玄德”,则以辟老氏玄旨。论“依永”、“和声”,斥宋濂、詹同等用九宫填郊庙乐章之陋。论“象以典刑”,攻锺繇、陈群等言复肉刑之非。论“人心、道心”,证释氏明心见性之误。论“聪明、明威”,破吕不韦《月令》、刘向等《五行传》之谬。论“甲胄起戎”,见秦汉以后制置之失。论“知之非艰,行之维艰”,诋朱陆学术之短。论《洪范》“九畴”,薄蔡氏数学为无稽。论“周公居东”,鄙季友避难为无据。议论驰骋,颇根理要。至於“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及“所其无逸”等句,从孔《传》而非吕、蔡,亦有依据。惟《文侯之命》以为与《诗》录《小弁》之意同,为孔子有取於平王,至谓“高宗谅暗”与“丰昵”同为不惠於义,则其论太创。又谓黄帝至帝舜皆以相而绍位,古之命相,犹后世之建嗣。又谓虞、夏有百揆,商有阿衡,皆相也。至周则六卿各率其属,周之不置相自文王起。此皆臆断之辞。他若论“微子去纣”,恐文王有易置之谋,“周公营洛”,亦以安商民反侧之心。则益涉於权术作用,不可训矣。

△《尚书体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钱肃润撰。肃润字础日,无锡人。是书章分句解,止於随文生义,未能有所折衷。其训《禹贡》“三江”,既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又谓“江、汉发源於梁,合流於荆,入海於扬,定是江、汉,为何又生松江、娄江、东江出来”云云,则又主苏氏岷江为中江、嶓冢为北江、豫章为南江之说矣。又云:“东湖未筑以前,江水直注太湖,是岷江、嶓冢、豫章三江未尝不通震泽也。”考江水虽入海於扬,然自古未与震泽通。若如是说,则京口以东皆成巨浸矣。殊为无据。惟其辨九江有三,颇为详晰,差足备考耳。

△《书经疏略》·六卷(江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沐撰。沐有《周易疏略》,已著录。是书从注疏本,以《书序》分冠诸篇。又从古本合为一篇,列於卷首。其次第与孔安国《传》及郑康成所注百篇之《序》俱互有异同。又所载孔安国《序》,於《春秋左氏传》句阙其“左氏”二字,解之曰:“《传》附《经》左曰《左传》。以人号传,古无此体。”考《左传》或曰《左氏》,或曰《左邱》,汉以来说者不同,总为人姓。沐乃以为左右之左,殊骇视听。且谓传以人号,古无此体,是并《汉艺文志》亦未见矣。盖沐著《春秋疏略》,以《左传》为孔子作,故於此书亦护其说耳。所解多袭蔡《传》,其独出己见者率多杜撰。如解《无逸篇》“则知小人之依”句曰:“於是知小民者君子之所依赖以安也。”岂复成文义乎?

△《古文尚书考》·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陆陇其撰。陇其字稼书,平湖人。康熙庚戌进士,官嘉定、灵寿二县知县,行取御史。雍正二年从祀孔子庙庭。乾隆二年赐谥清献。是书原载陇其《三鱼堂集》中,曹溶《学海类编》始摘录别行。大旨惟据朱子告辅广之言,以申古文《尚书》非伪。然《朱子语录》曰:“《书序》恐不是孔安国所作,只是魏、晋时文字。”又曰:“孔氏《书传》某疑决非安国所注,恐是魏晋间人托安国为名,与毛公《诗传》大段不同。”又曰:“传之子孙,以贻后代,汉时无这般文章。尝疑安国书是假书。汉儒训释文字有疑则阙,此却尽释之。岂有千百年前人说底话,收拾於灰烬屋壁之中,与口传之馀更无一字讹舛。况孔书至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不曾见,可疑之甚。”然则未子辨古文非真,不一而足,未可据辅广所记一条,遂谓他弟子所记皆非朱子语也。

△《尚书惜阴录》·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徐世沐撰。世沐有《周易惜阴录》,已著录。是编乃世沐七十二岁时作。其笃信古文,犹先儒之旧论。至於尊古文而排抑今文,则变本而加厉矣。其排抑今文,惟以不全为辞,不思古文五十八篇亦不足百篇之数也。其说皆因蔡《传》而衍之,往往支离於文外,如解“蒙羽其艺”,谓:“蒙多蒙昧,亦要随刊。羽多禽鸟,亦必翦除。益稷之有劳可知。”夫益稷佐禹,岂必在此二山。且以山名一字穿凿生义,然则熊耳必多冬蛰之兽,外方必为中矩之形哉?又如解“厥贡惟土五色”,谓:“徐之东原乃中原正地,厥土五色而赤多,亦文明天辟。孔子虽为兖产,实徐产也。”斯文之统,盖像地灵,是与《经》义何涉也?至谓唐尚无史,舜乃设史追书,故曰《虞书》。谓舜以诸侯之礼祀瞽瞍,二妣并祔,正舜母,继象母,一一秩之不紊,大小宗无馀憾,故官曰秩宗。益不知其所据矣。

△《尚书口义》·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刘怀志撰。怀志字贞儒,武强人。康熙中左都御史谦之父也。其孙自洁原《跋》称为大司空,盖其赠官,然未详何以赠工部尚书也。是书於《经》文之内注小字以贯串之,大旨悉遵蔡《传》,而衍以通俗之文以便童蒙。凡蔡《传》所谓错简者,俱移易《经》文以从之。凡蔡《传》所谓衍文者,则径从删薙。可谓信《传》而不信《经》矣。

△《禹贡正义》·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曹尔成撰。尔成字得忍,无锡人。是书成於康熙甲寅,据蔡氏《集传》为本。或偶出己见,又於古无稽。如扬之三江,则以为钱塘江有两源,北源为黟江,西源为太末江,并钱塘而为三。梁之沱、潜,则以为皆江之别源,而非江汉别流。其说导水也,於“导河”节以“东过洛汭”为禹过之,以大陆为去河绝远,禹从洚水取陆路到高平之处,下“又北”接上“北过洚水”,非自大陆又北。於“导漾”节“过三澨至于大别”,亦为禹取陆路,从三澨至大别,下“南入于江”接上“又东为沧浪之水”而转南,非自大别而南。於“导江”节“过九江,至于东陵”为禹从九江取陆路至东陵,于“东迤北”接上“又东至于澧”,非自东陵又东。於“导沇水”节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为济之正派。下“至于菏”为分流,南行通泗。“又东北”接“又东”正派,非自菏又东北。其“又北东入于海”,以“又北”为分流,北出为沮而合于灉,以“东入于海”为正派。皆胶滞破碎,使文理不相贯也。

△《舜典补亡》·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舜典》旧无篇首二十八字,至梁姚方兴始得别本於大航头以补之,其事本属可疑。然相沿已久,无可刊削之理。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奇龄坚信古文而独不信二《典》之分篇,遂以为自“月正元日”以下乃为《舜典》而阙其前半篇,遂摭《史记》以补之。夫司马迁书岂可以补《经》?即用迁书为补,亦何可前半迁书,后半忽接以古《经》,混合为一?奇龄以窜乱古《经》诋朱子,而所为又加甚焉,虽善辨者殆亦难为之辞矣。

△《尚书义疏》(无卷数,检讨萧芝家藏本)

国朝蒋家驹撰。家驹字千里,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官怀集县知县。是编亦高头讲章之类,钞本缀以圈点,其体段皆类时文。

△《书经详说》(无卷数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冉觐祖撰。觐祖有《易经详说》,已著录。是书以蔡《传》为主,旁引孔《传》、孔《疏》及宋元以下诸家之说以释之。虽证引证,颇繁,然如六宗、三江皆援据诸说而终以蔡《传》为主。其有稍异於《传》者,多削而不录。如《文侯之命》引孔《疏》,其下注云:“《传》、《疏》多与蔡《传》说异,故仅录此。”又如《费誓》“徂兹淮夷”句引孔《传》,亦必注其下云:“徂训往征,与蔡《传》异。”盖笃守宋学,不肯一字异同者也。

△《禹贡臆参》(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陆荣撰。陆荣有《易互》,已著录。是书於《经》文之下详载蔡《传》,而并录《地理今释》以纠其误。亦间附己说,然颇有攻诘未当者。若“三江既入,震泽厎定”一条,《初学记》引郑康成注:“汉江为北江,右合彭蠡为南江,岷江居中为中江。”后儒咸主郑义,而陆荣力攻之,谓《周礼·职方》於荆州曰:“其川江汉”,於扬州曰“其川三江,”若江汉即三江之二,又何以一表之於荆,又表之於扬也?考《职方氏》有曰:“河东曰兖州,其川河、泲。东北曰幽州,其川河、泲。”一河、泲而既表之於兖,又表之於幽,陆荣又何以难之也?陆荣又谓:“《职方氏》曰:其川三江,其浸五湖。苟彭蠡可以为南江,则是一水而分列於川浸。”盖主李善、司马贞之注,以彭蠡为五湖之一。然虞翻、韦昭、张勃、郦道元、张守节、陆龟蒙、李宗谔诸家皆与善及贞注不同,则五湖必兼彭蠡,尚未可确定,亦不得执以驳三江矣。

△《禹贡谱》·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澍撰。澍字若霖,亦或自书为篛林,金坛人。康熙壬辰进士,历官给事中。是书各著《经》文於前,而附图於后。州为二图,一言疆界,一言贡道。导山、导水及山川、田赋亦各有图,凡四十图。大抵皆本蔡《传》,而参以诸家之说。条理简明,颇易寻览。然多因仍旧说,依违迁就,不能折衷归一。与胡渭《锥指》盖未可同日语也。

△《禹贡解》·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晏斯盛撰。斯盛有《楚蒙山房易经解》,已著录。《禹贡》一篇,自注疏而外,无虑数十百家。迨胡渭《禹贡锥指》出,条分缕晰,辨正详博。斯盛是编,大概全取渭书而变其体例。中如渭引《水经注》“漳至斥漳县入河”,斯盛则以《汉志》“斥漳”下应劭云“漳水出治北入河”盖言汉时漳水在治北,其云“入河”者,以下流至阜城言也。漳水迳行邺东,已当入故大河,若汉时阜城以上安得有河?渭据《水经注》“济历琅槐县故城北,淄入马车渎,迳琅槐故城南”,故言淄、济各自入海。斯盛以《汉书》“甾至博昌入泲”师古注云“泲音子礼反”,孔疏引作“入海”,误也。甾入泲不在马车渎,而在琅槐东之博昌界。其辨别亦颇精密。至其论碣石,据《汉志》骊成之大碣石山即今昌黎县北二十里所谓仙人台、天桥柱者,不取王横沦於海中之说。又谓河济相通,浮济自陶邱而西以达于河,周以后荥川道窒,至东汉时仅存荥菏泽渚之本源,故《汉志》云“轶出荥阳北平地”,非《禹贡》、《职方》旧迹,不取三伏三见之说。其他如冀之恒卫,以恒由恒山得名,滱水出灵邱县北高氏山,与浑源州恒山相连属。卫由恶池得名,卫转曰恶,恶转曰虖,滱即恒,虖虖它即卫。皆因渭说而附益之。导河后附历代徙流,亦因渭之书,删繁就简。於雍之黑水欲以打冲河当之,究不协“入于海”之文,且漫无实证。又渭不知今呼老黄河者为宋之二股河,而以为二股河行唐马颊河故道。斯盛亦曰二股河寻唐景福以前马颊河之道也。则又沿渭之误,不能纠正矣。

△《今文尚书说》·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陆奎勋撰。奎勋有《陆堂易学》,已著录。是编皆订补蔡沈《书传》之阙失。大抵推求於字句之间,离合参半。所解惟伏生二十八篇,而古文则置之不言。盖用吴澄《书纂言》之例,未为无见。而所附《古文尚书辨》二篇,不引梅鷟、阎若璩的然有证之言,而又变为古文《尚书》半真半伪之说。自称“年将及艾,於《诗》、《礼》、《春秋》揆成《经说》三十八卷,梦见孔子。心似别开一窍者,凡於《书》之真赝,一览自明”云云,其亦近於语怪矣。

△《尚书通义》·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方葇如撰。葇如有《周易通义》,已著录。是书亦仿《周易通义》之例,以《四书》成语释之。如《禹贡》“冀州”至“四海会同”,则曰:“所谓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也。”“五百里甸服”至“五百里米”,则曰:“所谓五十而贡,可想见矣。”《洪范》“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则曰:“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全书皆用此例,可谓附会《经》义矣。

△《尚书举隅》·六卷(江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志遴撰。志遴字抡英,江西新城人。雍正甲辰举人。其书删节蔡《传》,而於蔡《传》后每条各以己意附注一二语,简略殊甚。盖于举业之中更辟捷径矣。

△《书经札记》(无卷数,江苏巡无采进本)

国朝顾昺撰,昺有《周易抄》,已著录。是编为其三经解之二。取明陈第之说,谓古文《尚书》非伪。冠以《古文今文辩》,尽扫诸家考证,而断以《大禹谟》之“精一危微”、《咸有一德》之“主善克一”数语,谓非汉晋所能作。盖摭近时方苞之论。此明知徵实之难诬,又变而蹈空以求胜也。

△《禹贡方域考》·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汤奕瑞撰。奕瑞号玉峰,南丰人。雍正中官福建盐场大使。其书载《禹贡》本文,而专疏其方域界址。附《江河入海记》、《河源记》数篇於后。前有《自序》,谓删撮胡渭《禹贡锥指》而为之。故卷首自称曰“纂辑”,明为渭书之节本云。

△《尚书约旨》·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方达撰。方达有《易经图说会通》,已著录。是书大略墨守蔡《传》,依文训义。间有与蔡《传》异者,亦仅钻研语气,未能考证其失。故所著《凡例》,亦自谓未脱讲章旧局。至於名物典故,不甚诠释,则以别撰《尚书通典略》故也。

△《尚书通典略》·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方达撰。是书皆考辨《尚书》典故。首卷力主梅书之非伪,至以马融、郑玄不见古文,所见皆张霸伪书。而《顾命》鈗字又以为《说文》本孔《传》。盖犹毛奇龄之绪论。其训释名物,多据理断制,不由考证。如河出昆仑信《水经注》五万里之说,而驳元以来探求河源之谬,不知舆图俱在,道里井然。是为泥古而不徵今。《胤征篇》中谓日食可以推算,不应驰走,不知自汉以前,无预知日食之术。是为知今而不稽古。盖典制之学与义理之学南辕而北辙也久矣。

△《禹贡约义》(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华玉淳撰。玉淳字师道,号澹园,金匮人。是编考证《禹贡》山水,详略颇不画一。盖随事纪载,未及成书之稿本也。其论三江,主郑玄、苏轼之说,极为有见。论九江则以九江为洞庭,大抵与胡渭所见同。不知九江自在浔阳,古者江则名江,河则名河,未有以洞庭为九江者,应劭诸家不可废。且澧江已见於《经》,而云梦亦跨岳阳之界,洞庭之说终属未安。玉淳盖未深考耳。

△《尚书质疑》·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心敬撰。心敬有《丰川易说》,已著录。是书用赵孟頫、吴澄之说,分今文、古文为二,不为无据。惟是《康诰》等三篇,据《书》语则在武王时受封,据《左传》则在成王时受封,先儒皆疑不能明。今径升《大诰》之前,紊乱旧第,殊失谨严之义。伏书《顾命》一篇,孔氏古文分出《康王之诰》,见《史记·周本纪》。马融旧本亦见於《经典释文》。今以为后人妄分,於考证亦疏。至於沿丰坊伪本之说,改《尧典》为《帝典》,自谓根据《大学》,不知无以处《孟子》。又以二,《典》非虞史所作,出夫子笔削,“曰若稽古帝尧”出孔子增加,尤为臆说矣。

△《书经参义》·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姜兆锡撰。兆锡有《周易本义述蕴》,已著录。是编以朱子命蔡沈作《书传》,甫越岁而朱子亡,其间未是正者颇多。如《集注》行夏之时及岁十一月十二月之属,昭如日星,而蔡《传》於《伊训》之“元祀十有二月”及《泰誓》之“十有三年春”、《武成》“惟一月”之属,皆力著不改时、不改月之辨。是显与朱子有异。因作是书正之。计《经》文错互篇简者二条,错分段落者五条,错混句读者二条,错解文义者十二条,定错复错者一条。考蔡《传》自南宋以来,即多异议,原非一字不刊之典。然兆锡所改,大抵推求字句,以意窜定,未能确有考证也。

△《尚书质疑》·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栋高撰。栋高字震沧,晚年始治《春秋》,又自号左畬,无锡人。康熙辛丑进士。乾隆辛未荐举经学,赐国子监司业。丁丑又赐国子监祭酒衔。所著《春秋大事表》,最为精密。其注《诗》,亦有可观。惟此一编,较他书为次乘。其例不载《经》文,亦不训释《经》义。惟标举疑义,每条撰论一篇,为数凡四十有一。大抵多据理臆断,不甚考证本末。如谓帝王巡狩必不能一岁而至四岳,因疑惟泰山为天子亲至,馀皆不至其地,引泰山独有明堂为证。且称华山、恒山、衡山久在晋、楚境内,若有明堂,而为晋楚所毁,列国宜何如问罪,《春秋》宜何如大书特书。夫《春秋》明例,承告乃书,二百四十年中,未有以毁某来告者也。安得以《春秋》不书毁为本无明堂之证。晋不奉正朔(《春秋》凡载晋事,《传》与《经》皆差两月,杜预以为晋用夏正),楚僣称王号,孰问其罪?又安得以《春秋》无书毁明堂者为本无明堂之证乎?古文《尚书》晋时乃出。栋高既确信“危微精一”数语,断其必真(案危微精一数语,实《荀子》所载,云出《道经》)乃独以两阶干羽一事为刘歆窜入,主名确凿,此出何典记也?《山海经》本不足信,蔡《传》引其怪说以注《禹贡》,自是一失。栋高驳之是也。至谓为刘歆所伪作,则禹本纪《山海经》之名先见於《史记·大宛传赞》,亦歆所窜入欤?周代诸侯所以能知其名者,赖《春秋传》耳。夏商年远文略,靡得而徵。乃谓夏商不封建同姓。考《史记·夏本纪》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云云,则夏代分封,史有明证,乌得遽断其无?如以不见於《书》而断之,则今文惟有齐吕伋、鲁伯禽、晋文侯、秦穆公,古文惟有蔡仲耳。周公封鲁,召公封燕,《书》且无明文矣。他如论尧、舜、禹非同姓,论商、周改时改月,论“乱臣十人”中有胶鬲,论《洪范》不本《河图》、《洛书》,论“微子面缚”而又“左牵羊,右把茅”,论周公未尝居摄,亦皆前人之旧论,不足以言必得。大抵栋高穷经之功,《春秋》为最,而《书》则用力差少。人各有所短长,不必曲为之讳也。

△《书经提要》·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徐铎撰。铎有《易经提要录》,已著录。是书体例亦不录《经》文,但标举字句,杂采诸家之说而以己意融贯之。然大抵推求文义之学。如王心敬以“曰若稽古”一句为孔子所加,至为无理,而铎曰“其说可从”,殊乏考订。他如解《大禹谟》曰:“尧曰大哉尧之为君,舜曰大舜有大焉,舜继尧称大舜,禹继舜故亦称大禹。”然则《大禹谟》之作在《论语》、《孟子》后乎?

△《尚书小疏》·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沈彤撰。彤字贯云,号果堂,吴江人。尝预修三《礼》及《一统志》,议叙九品官。是编所解,自《尧典》至《禹贡》仅数十则,而往往失之好异。如谓“禹时交州本属荆梁,胡渭《禹贡锥指》以九州大略不逾五岭者非是。”盖沿阎若璩《潜邱劄记》之说。然《潜邱劄记》精核者多,惟此条则过泥《通典》。今姑以《禹贡》经文求之,自“五百里甸服”至“五百里荒服”,每面各二千五百里,九州凡五千里。自孔、郑诸儒无有异辞者也。《经》称荆及衡阳惟荆州,《通典》称衡阳郡去洛阳二千七百六十八里,以南北两面计之,已逾於五千里。至称荆州之域兼有零陵、江华、桂阳、连山诸郡,又称零陵去洛阳三千五十五里,江华去洛阳三千五百八十里,桂阳去洛阳三千五十七里,连山去洛阳三千五百八十九里,则荆州南域已逾千里有奇。恐《经》所云衡山之阳,未必辽阔如此。《禹贡锥指》谓“骑田岭北为桂阳,岭南为连山,连山亦古南越地,不当入荆域。”其驳正最为允协。必反其说已为非是,乃更谓荆州之域直统交趾,则距洛阳凡七千二百二十五里,较《经》文荒服里数,三倍过之,宁有是事乎?至引《后汉书》为证,尤属牵合。考《献帝本纪》:“建安十八年复《禹贡》九州。”《注》引《献帝春秋》曰:“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於冀州。省司隶校尉及凉州,以其郡国并为雍州。省交州,并荆州、益州。於是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据此则当时特复《禹贡》九州之名,非谓汉之疆域即禹疆域,又安得以后证前耶?其他附会游移之说,往往类此。盖彤长於三《礼》,而《尚书》非其所精,又务欲求胜於胡渭,故纠纷至是,不足为据也。

△《心园书经知新》·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郭兆奎撰。兆奎平湖人。是书成於乾隆乙亥,兆奎年七十三矣。大旨以蔡沈《集传》为本,而时参己见,故曰《知新》。如解《尧典》“命羲和”数节,则谓后世日晷为定分至之要,而举南北极及岁周岁差之法皆以为不足信。解《禹贡》,则谓黑水非有二水,因九江、三江未尽入海,上流泛滥,溢出於西。谓汉枝分於大别入江,其正流为北江,在彭蠡之北。江枝分会於彭蠡,其正流为中江,在彭蠡之南。他如“泾属渭汭”条下,訾《周礼·职方》为后来杂凑之书。於《甘誓》条下,訾《礼记·曾子问》一篇率多不经。於《伊训》论三年之丧,訾《仪礼·丧服》之经及《礼记》为非。说六律则谓古无六吕及隔八相生。其《国语》禘、郊、宗、祖、报,《左传》羿、浇、管、蔡之事,皆訾为谬说。大抵不信古经,自以意断。惟笃信梅赜古文,故卷末附《古今文辩》,谓秦焚民间《诗》、《书》,其博士所职,汉初犹有全书。又谓蔡邕书《石经》,即全古文。盖取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辞》之说,重为申衍。不知汉时古《经》果完,何以立於学官者仅伏生所传,以及贾、马、郑诸大儒亲见古文者,其所传述,何以绝不涉伏生所传之外也?

△《尚书读记》·一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

国朝阎循观撰。循观字怀庭,号伊蒿,昌乐人。乾隆丙戌进士,官吏部考功司额外主事。是编为濰县韩梦周所刊,凡七十六条。循观亦不信古文,其解《金縢》“我之弗辟”为弗辟摄政之嫌,《康诰》首四十八字非错简,及《费誓》伯禽征徐戎为周公在时事,并根据《史记》为说。盖司马迁受古文《尚书》於孔安国,其所引证,足为根据也。其他则多循文生义之说。盖本其读书之时,偶记简端。循观没后,梦周录为此帙,初非著成之书,故所解止此耳。

△《尚书私学》·四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江昱撰。昱字宾谷,号松泉,甘泉人。贡生。是书大旨谓古文《尚书》论政、论学莫不广大精深,非圣人不能道,故其说多据理意断。然亦有偶然标识,无关大义者,如谓“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若蹈虎尾涉于春冰,皆晋人危语之祖”云云,殆非诂经之体。又如称“刑金气也,苗为暴虐淫过之刑,杀戮无辜,金气盛极,故恶臭薰蒸,变而为腥,腥於五臭为金”云云,亦过於求深也。

△《尚书注解纂要》·六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莲撰。莲字余嘉,江都人。是书融会蔡沈《集传》之义,每节之下先标指意,而各随文句铨释之,无所考证。

△《尚书剩义》·四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黄璘撰。璘有《周易剩义》,已著录。是书分条疏解,大旨为制义而作,与所注《周易》体例相同。

○附录

△《别本尚书大传》·三卷、《补遗》·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孙之騄编。之騄号晴川,仁和人。雍正间官庆元县教谕。伏生《尚书大传》,久无刻本,外间传写残帙,讹缺颠倒,殆不可读。元和惠栋号为博洽,修《明堂大道录》时,亦未见其原本。仅从他书辗转援引,故之騄蒐采补缀,仍勒为三卷。其不注出典者,残缺之原文。其注某书引者,之騄所增入也。残章断句,颇赖以存。近时宋本复出,扬州已有雕版,此本原可不存。然之騄於旧帙未出之前,钩稽参考,阅岁月而成是编。其好古之勤,亦不可没,故仍附存其目焉。

──右“书类”七十八部,四百三十卷(内十部无卷数),《附录》一部,四卷,皆附《存目》。

(案:《尚书》文句古奥,训释为艰。故宋元以前注是《经》者差少。历年久远,传本弥稀,凡有遗编率皆采录。惟薛季宣之赝古,王柏、贺成大、胡一中之改《经》,特黜而存目,一以杜好奇之渐,一以杜变乱古《经》之渐也。)
资源编号:ZY1543596;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相信自己

上 一 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十六 经部十六

下 一 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十一 经部十一

其它收录: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夜催花
现在想想,还是幼儿园好混
祖国厚重的文化历史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质量建院科学管院勤俭办院从严治院
夜幕有了星星显的迷人,大海有了涛声显得渊博
元旦好
等外的反义词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76.163.107.*美国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路过
64.238.2.*美国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见识...
90.199.230.*英国 伦敦天空网络服务公司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沉思...
174.224.246.*美国 theplanet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不错。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在...
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自己的目标...
人生没有绝对的成功与失败,只...
梦想是远方的灯塔,照亮我们前...
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有准备,有毅...
生命的真谛在于不断追求和奋斗
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真...
梦想不会逃跑,逃跑的永远是自...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通往成功的必...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才...
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