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注疏 玄宗、邢昺 卷七 谏诤章第十五

[疏]正义曰:此章言为臣子之道,若遇君父有失,皆谏争也。曾子问闻扬名已上之义,而问子从父之令。夫子以令有善恶,不可尽从,乃为述谏争之事,故以名章,次《扬名》之後。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事父有隐无犯,又敬不违,故疑而问之。)

[疏]曾子至孝乎。○正义曰:前章以来,唯论爱敬及安亲之事,未说规谏之道。故又假曾子之问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已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教令,亦可谓之孝乎?疑而问之,故称“乎”也。寻上所陈,唯言敬爱,未及慈恭。而曾子并言慈恭已闻命矣者,皇侃以为“上陈爱敬,则包於慈恭矣。慈者孜孜,爱者念惜,恭者貌多心少,敬者心多貌少”。如侃之说,则慈、恭、爱、敬之别,何故云包慈恭也?或曰:慈者接下之别名,爱者奉上之通称。刘炫引《礼记·内则》,说子事父母,“慈以旨甘”。《丧服四制》云:“高宗慈良於丧。”《庄子》曰:“事亲则孝慈。”此并施於事上。夫爱出於内,慈为爱体;敬生於心,恭为敬貌。此经悉陈事亲之迹,宁有接下之文?夫子据心而为言,所以唯称爱敬;曾参体貌而兼取,所以并举慈恭。如刘炫此言,则知慈是爱亲也,恭是敬亲也。安亲,则上章云“故生则亲安之”,扬名,即上章云“扬名於後世”矣。经称“夫”有六焉,盖发言之端也。一曰“夫孝,始於事亲”;二曰“夫孝,德之本”;三曰“夫孝,人之经”;四曰“夫然,故生则亲安之”;五曰“夫圣人之德”。此章云“若夫慈爱”,并?明前理,而下有其趣,故言“夫”以起之。刘献曰:“夫犹凡也。”○注事父至问之。○正义曰:《礼记·檀弓》云“事亲有隐而无犯”,以经云“从父之令”,故注变亲为父。案《论语》云:“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引此二文以成疑,疏证曾子有可问之端也。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不可,故再言之。)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降杀以两,尊卑之差。争谓谏也。言虽无道,为有争臣,则终不至失天下、亡家国也。)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父失则谏,故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不争则非忠孝。)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疏]子曰至孝乎。○正义曰:夫子以曾参所问,於理乖僻,非谏争之义,因乃诮而答之,曰:汝之此问,是何言与?再言之者,明其深不可也。既诮之後,乃为曾子说必须谏争之事,言臣之谏君,子之谏父,自古攸然。故言昔者天子治天下,有谏争之臣七人,虽复无道,昧於政教,不至失於天下。言无道者,谓无道德。诸侯有谏争之臣五人,虽无道,亦不失其国也。大夫有谏争之臣三人,虽无道,亦不失於其家。士有谏争之友,则其身不离远於善名也。父有谏争之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君父有不义之事,凡为臣子者,不可以不谏争。以比之故,当不义则须谏之。又结此以答曾子曰:今若每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言不得也。案曾子唯问从父之令,不指当时而言。“昔者”,皇侃云:“夫子述《孝经》之时,当周乱衰之代,无此谏争之臣,故言昔者也。”不言“先王”而言“天子”者,诸称先王,皆指圣德之主。此言“无道”,所以不称先王也。○注有非至不义。○正义曰:言父有非,子从而行,不谏,是成父之不义。云“理所不可,故再言之”者,义见於上。○注降杀至国也。○正义曰:《左传》云:“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谓天子尊,故七人;诸侯卑於天子,降两,故有五人;大夫卑於诸侯,降两,故有三人。《论语》云:“信而後谏。”《左传》云:“伏死而争。”此盖谓极谏为争也。若随无道,人各有心,鬼神之主,季梁犹在,楚不敢伐,是有争臣不亡其国。举中而率,则大夫、天子从可知也。不言国家,嫌如独指一国也。国则诸侯也,家则大夫也。注贵省文,故曰家、国也。案孔、郑二注及先儒所传,并引《礼记·文王世子》以解七人之义。案《文王世子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又《尚书大传》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对,责之疑;可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其爵视卿,其禄视次国之君。”《大传》四邻则见之四辅,兼三公,以充七人之数。诸侯五者,孔传指天子所命之孤,及三卿与上大夫。王肃指三卿、内史、外史以充五人之数。大夫三者,孔传指家相、室老、侧室以充三人之数。王肃无侧室,而谓邑宰。斯并以意解说,恐非经义。刘炫云:“案下文云‘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则为子为臣,皆当谏争,岂独大臣当争,小臣不争乎?岂独长子当争其父,众子不争者乎?若父有十子,皆得谏争。王之百辟,惟许七人,是天子之佐乃少於匹夫也。又案《洛诰》云成王谓周公曰:‘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ぁ命》穆王命伯ぁ:‘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其不及。’”据此而言,则左右前後四辅之谓也。疑、丞、辅、弼,当指於诸臣,非是别立官也。谨案:《周礼》不列疑、丞,《周官》历叙群司,《顾命》总名卿士,《左传》云“龙师”、“鸟纪”,《曲礼》云“五官”、“六大”,无言疑、丞、辅、弼专掌谏争者。若使爵视於卿、禄比次国,《周礼》何以不载?经传何以无文?且伏生《大传》以四辅解为四邻,孔注《尚书》以四邻为前後左右之臣,而不为疑、丞、辅、弼,安得又采其说也?《左传》称周主申父之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师旷说匡谏之事,“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此则凡在人臣。皆合谏也。夫子言天子有天下之广。七人则足以见谏争功之大,故举少以言之也。然父有争子,士有争友,虽无定数,要一人为率。自下而上,稍增二人,则从上而下,当如礼之降杀,故举七、五、三人也。刘炫之谠义杂合通途,何者?传载:忠言比於药石,逆耳苦口,随要而施。若指不备之员以匡无道之主,欲求不失,其可得乎?先儒所论,今不取也。○注令善至善名。○正义曰:“令,善也”,《释诂》文。云“益者三友”,《论语》文,即“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是也。云“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者,《论语》云:“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言善名为受忠告而後成也。大夫以上皆云“不失”,士独云“不离”,不离,即不失也。○注父失至不义。○正义曰:此依郑注也。案《内则》云:“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曲礼》曰:“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言父有非,故须谏之以正道,庶免陷於不义也。
资源编号:ZY1547315;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做有序的自己,等待万物的更新

上 一 条: 孝经注疏 玄宗、邢昺 卷八 感应章第十六

下 一 条: 孝经注疏 玄宗、邢昺 卷七 广扬名章第十四

其它收录: 社日城南山作
不要做刺猬 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
月光这么美,我睡不着
失去了你,我失去了全部
人生的一切痛苦,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
不要因为自己无故的胡思乱想去猜忌别人,爱与相处都需要信任
我总是躲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
羯羊造句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158.109.242.*西班牙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很好的
123.237.36.*印度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思考中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分道扬镳都很...
温柔是理性的本质,理性是极致...
与其自寻烦恼,不如看淡一切
心宽则百事皆欢,烦恼自然消散
勇敢的尝试,胜过无尽的等待
空想千百遍,不如尝试一遍
面对困境时,更要心静如水
活得通透,是懂得在困境中深思
你每一步的前行,都是为了不辜...
沉淀与领悟才是活得通透的关键
追寻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纷扰...
这短暂人生,终将逝去
通透之心,领悟世间万物之美
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其抱怨


Copyright (c) 2025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