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噶玛巴千诺禅语50句搜索的搜索结果 |
梦中所见的境并不是真实的 梦中所见的境并不是真实的。就好像在梦中一般,由于我们心的迷惑,将各种的外境安立了各种的名相,但事实上这些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必须先瞭解什么是虔敬心,信心与虔敬心有清楚的区别 我们必须先瞭解什么是虔敬心,信心与虔敬心有清楚的区别:「信心像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感觉。但虔敬心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感觉,它还有我们以语言与身体实践的行为。
虔敬心在藏文中的本俱涵义 虔敬心在藏文中的本俱涵义。虔敬心的藏文「慕举」,其中第一个字「慕」意思是深切的渴慕,第二个字「举」是以我们的身体与语言来进行活动。唯有将这两种元素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够完全瞭解虔敬心的行动本质。它不只是一种情绪、或感觉,而是以我们身语意叁门来落实的行动。
想要解脱的人,首先要认知一切轮迴的快乐 想要解脱的人,首先要认知一切轮迴的快乐,都是痛苦的泉源。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无论他的条件有多好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无论他的条件有多好,他都不会感到快乐和喜悦。
我们要把所累积的善业,回向给所有众生都能够领受到最究竟的一种安乐 我们要把所累积的善业,回向给所有众生都能够领受到最究竟的一种安乐,同时也回向给跟我们一起共享喜乐的、在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也都回向大家都能相亲相爱,能够和乐。
现在这个世界太乱了,无论我们是年纪小还是能力不足 现在这个世界太乱了,无论我们是年纪小还是能力不足,都需要有勇气,因为这个世界不会施舍给我们什么,所以我们需要坚强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的亲人也不会离开我们,自己也不会离开亲人。这些都是要取决于自己的能力跟发心大不大,所以我们绝对不要懦弱,一定要坚强。
在我们生活里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困难是需要限度的 在我们生活里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困难是需要限度的,如果困难比自己的承受能力还大的话,那我们就承受不起这个困难。所以,可能父母之间是有什么困难,但是要多考虑自己孩子的生活,因为他们虽然能够面对困难,但是困难需要限度,不然的话他们就无法再生存。所以父母需要多可怜可怜儿女们。
我们读的书,吃的食物 我们读的书、吃的食物,乃至唿吸的一口空气,都需要依靠其他很多事物来成全,真的没有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自我。有了「无我」的想法,才会尊重别人。仔细思维这点,你会发现,自己需要的,别人也需要;对自己好的,对众生也好。人我的连结感,就会很亲近、很紧密,这时利他就会很自然。
譬如有些时候我非常忙,每天都要接见很多人 譬如有些时候我非常忙,每天都要接见很多人,说很多话,这样一天不停的忙下来,如果没有禅定力,到了晚上,会觉得怎么时间一下过去了,事情都消逝了,但自己这一天到底过得有没有意义?会有种空虚感。所以做事要有定力,要把心放在所做的每件事上,随时保持觉性、觉照力。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 不管他有多坏 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 不管他有多坏, 有多恶。 你愈骂他, 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你要想, 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 别人可以害我们, 打我们, 毁谤我们。 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 为什么? 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如果有人对你仇恨,你应生起忍耐并在心中为他人创造一些空间 如果有人对你仇恨,你应生起忍耐并在心中为他人创造一些空间。虽然我们遭遇的是嗔恨,但反而应该发展的是仁爱与慈悲。这将有助于减少我们的敌意和他人心中怒气,毕竟仁爱与慈悲是所有众生心中与生俱来的特质。如果我们可以生起仁爱与慈悲并一直延续,将会给我们自身和他人带来极大利益。
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 你不需要心怀恶意 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 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假如你心存怨恨, 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发展, 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同时, 假如别人给我戴高帽子, 过于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 你也不要太得意, 因为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展。
佛法的重点是实修,是降伏自心 佛法的重点是实修,是降伏自心。真正有用的,不是向外供养,应该好好供养自心,祈求自心说:「我的心呀!你要好好修持呀!好好生起戒定慧呀!」你真正应该供养 、祈求的对象是谁?就是自己的心。无论供茶也好,供多玛也好。如果内心空虚,做再多外在的供养,其实也不会有用的。
在人际关系中,以及在自己的生命中 在人际关系中,以及在自己的生命中,我们需要成长的空间,也需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塬谅自己,也塬谅他人」是改变的有力工具。
我们却对于自己上师的传承和教派太过执着,以一种私心执着自己的传承和教派 我们却对于自己上师的传承和教派太过执着,以一种私心执着自己的传承和教派,而不去思惟整体佛教的利益,却去分出自己这一派他人那一派。我们忘失了释迦牟尼佛!我们也忘失了整体佛教!丝毫不觉得其他宗派也是包含在佛教的范畴内,反而视为如佛教以外的宗教。
当我们禅修「无我」,发现太多众生没有看到「无我」的真相 当我们禅修「无我」,发现太多众生没有看到「无我」的真相,盲目执着有个「我」,本来希望追求快乐,结果做的事却常令自己痛苦,这是多么无明啊,我们因此对他们生起慈悲心,希望帮助他们、让他们从我执的无明中解脱出来,这时「无我」的空性,对利他就充满力量。
傲慢是指「自以为是」,在藏文中有「虚胖」之意 傲慢是指「自以为是」,在藏文中有「虚胖」之意,明知没有却吹捧自己;另一种状况是,的确有一些功德,但表现得不可一世,和别人很有距离,这样和别人的关系是不会好的。
悭,即吝啬之意 悭,即吝啬之意,不管佛法或财物,都不想分享而想自己留着,这就是「悭」。谄,即隐藏自己的过失。诳,是自己并无功德,却装腔作势,假装自己有功德。怠,指懈怠、怠惰之意。慢,是指自己并无功德却以为自己有功德、德行的慢心。贪,是指贪求无形的名誉或有形的财物。嗔,对他人所拥有的起嗔心。
不断地思维事物的真实性,思维事物为有或无 不断地思维事物的真实性,思维事物为有或无?透过反覆地自问自答,我执的习气会愈趋减弱,执着的幻象也将愈趋消散,最后会发现并没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实我存在;此时,事物的真实面貌即能显现,我们不再落入任何一边,自心将认持于自然之道。
藏传佛教各支派有各自的讲修传承,辩经的内容也有一些不同 藏传佛教各支派有各自的讲修传承,辩经的内容也有一些不同,各自都有各自的含意所在。就像宁玛和噶举,比较注重「修」的传承;格鲁和萨迦,比较注重「讲」的传承。我们噶举派在山间修持,意义上就是要远离世间八风,住在山洞寂静处,一生都禀持着实修传承。
各位不管是否有根本上师,重点是听闻教法后 各位不管是否有根本上师,重点是听闻教法后,要去实修,才是重点。对于教学之人,即使他己身还有过患,但因所说的是佛正法,仍应加以礼敬,因为要「依法不依人」,所以各位不是依止我个人,佛法才是根本上师,这是要知道的正知见。
一个人如果具足了布施和持戒,但是不能忍耐 一个人如果具足了布施和持戒,但是不能忍耐,他就仍是会发怒的,一旦发了怒,过失由布施和持戒所积聚的一切善根在一刹那间都破坏无余了。瞋怒能消毁百千劫内所积聚之善根。千劫所积聚,布施供养德,及种种善行,一贪瞋心起,皆摧毁无余
佛陀说,世人不知爱欲过患 佛陀说:世人不知爱欲过患,贪爱追求,因而历劫多生,头出头没,生生死死,了无出期。几多英雄豪杰,能仁志士不知其患,结果多毁在其中,身败名裂。我深知其过患,我永远不会掉入这口美丽的陷井。人一旦掉下去,就会被淹没,被吞噬,将会落人万丈深渊而粉身碎骨。
如幻影般的色身实际上根本不是自己所拥有的,......唯有是我的这种想法是一种颠倒识 如幻影般的色身实际上根本不是自己所拥有的,......唯有是我的这种想法是一种颠倒识。
有多少宽广的虚空世界, 就有多少众生; 有多少众生 有多少宽广的虚空世界, 就有多少众生; 有多少众生, 就有多少业和烦恼; 有多少业和烦恼, 就有多少的痛苦; 有多少的痛苦, 就有我的悲心在观护着。
释迦牟尼佛开示的一切教法,都是告诉我们调伏自心的方法 释迦牟尼佛开示的一切教法,都是告诉我们调伏自心的方法。佛陀为什么要开示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呢?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想进到一个房子去,如果这房子只有一个门,有一万个人要进去,大家就要挤破头了;因此如果房子有八万四千个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门,就可以很轻松地走进房子了。
有时想想自己身边那些多年相互关爱和照顾的老朋友,那怕只是短暂的分离 有时想想自己身边那些多年相互关爱和照顾的老朋友,那怕只是短暂的分离,都会感受到痛苦;如果再想想如母的众生,相处的时间更长了,是无始以来就在一起的。所有这些亲爱的父母或朋友,深陷叁恶道当中,不自主的在轮迴中受苦,有了深刻的体会,才有可能感同身受理解别人,进而帮助别人。
佛教是现今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之一,佛教徒的人数也很多 佛教是现今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之一,佛教徒的人数也很多,但是在这么多的佛教徒当中,多少人能够将教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方法,落实在生活当中,真正地去修持呢?大部分的人只是一种信仰,把佛法当成兴趣而已,并没有真正去行持佛陀所开示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善恶取捨的教法。
我们在修行道路上的主要障难就是:我们相信一种幻相,过于强调我们此生行为的重要性 我们在修行道路上的主要障难就是:我们相信一种幻相,过于强调我们此生行为的重要性。我们的思想受到这样的禁锢,看不到有其他选择。任何与此不同的观点对我们完全没有作用。除非我们能完全地放弃幻相,认识到此生的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放弃幻相之前,我们无从看到佛法的真谛。
共 1000 个站点,每页 30 个,分页:1 [2] [3] [4] [5] next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