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延参法师语录搜索的搜索结果
从古到今,针对人生的成功也没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定义
从古到今,针对人生的成功也没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定义,议论纷纷,永无休止,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自己成功的未来,不知不觉间,和命运做起了一场没有结局的交易,到头来收获了泪水,输给了妄想,一场没有结局的追逐,死不瞑目。朴素的呼吸,何尝不是一种真实的成功呢。

菩萨永远是济世救人,教化人家
菩萨永远是济世救人,教化人家。乃至示现种种形相,这就要看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迹,善财参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有做屠夫的,有做皇帝的,有做**的,有做比丘的,有作比丘尼的,有卖唱的,也有修外道的。真正的佛法不拘于形式,并不一定非要剃个光头,披个袈裟,敲个木鱼,才是对的。

有道的人他不会说自己有道,说自己有道的人
有道的人他不会说自己有道,说自己有道的人,那个道也差不多了。一个真正学佛修道的人,随时随地都是话头,都是问题。如果一切都觉得自己很聪明,一点都没有问题,实际上是个大笨蛋,笨蛋中的臭皮蛋,还发酸哩!

在座各位也都接触过佛法,佛法真能治你们的心病吗
在座各位也都接触过佛法,佛法真能治你们的心病吗?你们真的因为吃了这包药而治好了自己的心病吗?没有。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药,我们求佛学佛。是为医治身心的病而找这个药,但始终没有治好自己的病,因为药都没有吃对,病当然不会治好。

我们小时候念书,先背《朱子治家格言》
我们小时候念书,先背《朱子治家格言》,不但会背,像我所受的家庭教育,父母管得很严,再冷的天也要叫起来扫地扫雪,手都冻得发肿,非做不可,所谓黎明即起,洒扫庭院硬是要做到。另外有一本书也很重要,每个读书人案头都有一本《太上感应篇》。换句话说,我们以前念这些书,好比你们现在念的公民道德的课,都是必须读的。

不要悲观的看待生活,不要自以为是
不要悲观的看待生活,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以为刚开始就看到了结局,许多的一念之间离结果还是非常的遥远,仔细想一想这人间,没有真正的痛苦不堪,把握住每一刻的心平气和,你会发现人世间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气可生。

不要把烦恼当做是生活,可以清醒的认识到
不要把烦恼当做是生活,可以清醒的认识到,烦恼是化了妆的智慧,学会了欣赏烦恼,烦恼也就露出真正的面目,不过是生活的另一张幽默面孔。生活里墨守着痛苦,那么你一定比痛苦还要痛苦,不是命运选错了你,而是你选错了态度。

生活就是一碗清汤面,体味生命的意义
生活就是一碗清汤面,体味生命的意义,体味简单的快乐,不必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更不必要把烦恼虚张声势,平凡又如何,辉煌又如何。和人格的高贵没有一毛钱关系,豁达快乐的对待生活,幸福一样围绕你。再会。

所以,我常常对年轻人说
所以,我常常对年轻人说:你不要来学佛啊!先去学做人,人都做不好,如何学佛呢?对不对?例如这种求加庇求加持的依赖心理,如何能学佛呢?所谓加庇是你自己本身先健全起来,然后加上庇护,互相感应。自己不努力,自己不用功,佛菩萨想加都加不进去,想庇都庇不上去。

凡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莫问世间沧桑如何到尽头
凡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莫问世间沧桑如何到尽头,心在天中央,忘却了对立,此生不妨一回豪迈,管他是谁,都做朋友。心如秋月,无尘无埃。过往岁月,无牵无缠。散去故事,无你无我。如是岁月,如是人。

在岁月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学生,要学会说是
在岁月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学生,要学会说是,也要学会说不,生活可能会带来欢笑,也可能带来痛苦,生活可以幽默的对待你,但是你不能计较生活的过分,可以恰当的说,生活本来就没有承诺过你什么,你得到什么不一定是你应该得到的,所以要思索。

人生有时候迷惑的就像走进迷宫,有路无路都要走
人生有时候迷惑的就像走进迷宫,有路无路都要走,借生活一双法眼,不分别,不执着,给心一种勇气,不要挑剔生活的满足和缺憾,凡事有度量,气大必伤身,一定要发现自己性格的盲区,不要脱离良心的服务范围,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要过多的放大别人的失误和缺陷。

春来秋往,寒暑交替
春来秋往,寒暑交替,岁月枯荣,年年重复。多少追逐在岁月的流转里早已化作云烟,而心头却依然紧紧握住痴痴的守望,还有那些红尘的爱恨悲欢。在自己的回忆里,烦恼总成云烟;在别人的回忆里,我们成云烟;在云烟的记忆里,原本都是云烟。茫茫人海看人间,恨在哪里,怨寄何方,到后来自己寻来的惆怅,折磨不了任何人,酸苦都是自己的作品。

生命有一份简单的真实,生命既不是陷阱
生命有一份简单的真实,生命既不是陷阱,生命也不是彩虹,当然生命也不是完美无缺,有时候还会让人焦头烂额,生命既不是伤害,生命也不是麻醉,如果把生命理解为一种零善良,不如把生命理解为一种对自己的恻隐和怜悯。

平常的生活里,难免会磕磕碰碰
平常的生活里,难免会磕磕碰碰,也难免烦烦恼恼,人生的道路沟沟坎坎,也是必然,让生活多一些简单,多一些缓和,不必要怨天尤人,更无须心力交瘁,和烦恼拼个你死我活,或者说和痛苦以牙还牙,不算理智。

学佛要度人,什么是度人
学佛要度人,什么是度人?你作人家的桥梁是度人。度人的方法太多了,不只是劝人出家才是度人,那是作理发匠度人。度人是作众生桥梁,助他渡过苦海,解除他的烦恼痛苦,甚至进而使他证得菩提。

生活里阳光灿烂也罢,乌云密布也罢
生活里阳光灿烂也罢,乌云密布也罢,哭笑不得也罢,伤痕累累也罢,生活也没有向你索取一分钱的报酬,却把你打造的如此乐观和洒脱,就把生活当作一个美好的意外,受伤的是懦弱,成就的是壮美。

礼记的儒行篇,说明如何才有资格称得上知识份子
礼记的儒行篇,说明如何才有资格称得上知识份子,如同佛教的戒律,说得清清楚楚,其中提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那么,怎么样才是师道呢?简单的分为两个观念,经师和人师。经师就是学问能够承先启后,人师可就难了,等于佛教的戒定慧样样俱足,大彻大悟,这才够得上善知识的标准。

人生几分浮躁,人生几分烦恼
人生几分浮躁,人生几分烦恼,面对自己那份不成功的脾气,所几分思考,多几分自省,对面人海茫茫,恰似临水自照。秋水人生,尘埃何在?有句俗话说的好,低头方能明白。延参三人行,生活的访谈,生命的对话,有你的参与,合作,多一些快乐的真实。

孟子有句话讲得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有句话讲得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都想比人家好,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这是什么心理?在佛学上是属于贪嗔痴慢疑中慢的作用,也就是贡高我慢,由我见而来,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认高明,那这种邪师过谬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佛法是自认为是老师,自认为有所得而教人家,会出差错的。

人生的道路宽宽窄窄,东西南北
人生的道路宽宽窄窄,东西南北,注定要经过各种挫折,世外桃源总是梦想,自己的左手打了自己的右脸,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幸福本身就没有特定的状态,把挑剔的毛病去掉,你的人生必定豁达乐观。如果要找到打你脸的手,请相信,与别人无关。

不要挑剔生活的烦琐和苦恼,就权当是没有加糖的咖啡
不要挑剔生活的烦琐和苦恼,就权当是没有加糖的咖啡,就权当是看亲戚走错了门,人生不就是借几步路走嘛,好商量,好商量。生活里不必要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因为别人也没有这些义务。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大乘道是大人之用心也
大乘道是大人之用心也。真是大人,就是前面讲过的:「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小乘的戒律是防止性的消极性的,要避免为恶。大乘菩萨道则不然,纵然是魔事都敢做,这要多大的气魄多大的愿力多大的能力!因此,大人者能成其大事,若是小人,做些小事就好了,不要好高骛远。

各种的道各种的法门无量无边,大乘菩萨道所定的路
各种的道各种的法门无量无边,大乘菩萨道所定的路,所应该做的事,是无边无涯,没有一定的范围。你说非要怎么样才是佛道,就已经不是佛法了,佛法是圆融无碍的。所以说「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

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信仰宗教的人
所以,一个学佛的人信仰宗教的人,没有把自己修持好,一信就要求那么多,好像念一念药师佛就有天大的不得了。像这位同学,又要父亲好,又要发财,又要公侯万代你看多自私啊!如果上帝菩萨是这样偏私的话,对不起!我想我是不敢信了。那是偏私,跟普通人一样,拍马屁的就照顾,不拍的就不理,这还叫佛叫菩萨吗?

众生本来是佛,是否就可以不用修行
众生本来是佛,是否就可以不用修行?不行,譬如挖到了金矿,但是,金矿不是黄金,没有什么用,必须加以锻炼销熔,去掉杂质,炼成纯金,才有价值。黄金不是经过销熔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原本就存于矿中,把其他杂质去掉,留下来的就是黄金了。

我讲真话,不讲客气话了
我讲真话,不讲客气话了,出家要修到无心地,才能称僧宝,换句话说,已经开悟了得道了。其次,因出家而戒律精严的,也可以称僧宝,在家悟了道的,也可以属于僧宝之流。普通不管在家出家,修持没有到达无心地,或者戒律不精严,不能叫僧宝。但是,不管念佛也好,任何法门能够做到至心受持,一心不乱,也属于僧宝。

生活里无论坎坷还是平坦,没有人会告诉你怎么做
生活里无论坎坷还是平坦,没有人会告诉你怎么做,也没有人替你做出决定,人生走过去,自己却必须走出烦恼的围墙,必须面临选择和放弃,也不必要为每一次选择而沉重,也没必要每一次放弃而悲伤,在疲惫不堪的时候才知道觉悟,也算为时不晚。在每一个周六的早上,应该是快乐休息进行时啊。

一般人学佛修道都在希求一个东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
一般人学佛修道都在希求一个东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个最大毛病--不敢承认此心就是佛,这是众生的大病所在。人总是把佛菩萨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测,所谓高推圣境。人都受幻想或回忆的宰制,就是不愿面对眼前的现实。如果能够很平实地认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什么叫解脱
什么叫解脱?不要以觉碍为碍,那就得自在了。学道而没有道的味道,觉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实,平实就是道,平实就是佛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怪里怪气的,弄得与平常人不一样,那就不平实,那就有点入魔了。


共 1000 个站点,每页 30 个,分页:1 [2] [3] [4] [5] next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come up with 提...
come over to 过...
come in 进
chat with sb 和...
catch up with ...
care 关心 eg : D...
call sb sth eg...
by the end of ...
bother 打扰 both...
学习是情感的提升和智慧的碰撞...
学习是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寻找答案的过程,是思维...
学习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冒险精神
学习需要自我激励,自我推动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