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十二 经部十二

○书类二

△《书纂言》·四卷(内府藏本)

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是编其《书》解也。《古文尚书》自贞观敕作《正义》以后,终唐世无异说。宋吴棫作《书裨传》,始稍稍掊击,《朱子语录》亦疑其伪。然言性、言心、言学之语,宋人据以立教者,其端皆发自古文,故亦无肯轻议者。其考定今文、古文,自陈振孙《尚书说》始。其分编今文、古文,自赵孟頫《书古今文集注》始。其专释今文,则自澄此书始。《自序》谓“晋世晚出之书,别见於后。”然此四卷以外,实未释古文一篇。朱彝尊《经义考》以为权词,其说是也。考汉代治《尚书》者伏生今文,传为大小夏侯、欧阳三家。孔安国古文,别传都尉朝、庸生、胡常,自为一派。是今文、古文本各为师说。澄专释今文,尚为有合於古义,非王柏《诗疑》举历代相传之古经,肆意刊削者比。惟其颠倒错简,皆以意自为,且不明言所以改窜之故,与所作《易纂言》体例迥殊。是则不可以为训,读者取所长而无效所短可矣。

△《尚书集传纂疏》·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陈栎撰。栎字寿翁,号定宇,休宁人。宋亡之后,隐居三十八年。至延祐甲寅,年六十三,复出应试,中浙江乡试。以病不及会试。越二年,上书干执政,不报,遂终於家,年八十有三。事迹具《元史·儒学传》。董鼎《书传纂注》所称新安陈氏,即其人也。是编以疏通蔡《传》之意,故命曰《疏》。以纂辑诸家之说,故命曰《纂》。又以蔡《传》本出朱子指授,故第一卷特标朱子订正之目。每条之下,必以朱子之说冠於诸家之前,间附己意,则题曰“愚谓”以别之。考栎别有《书说折衷》,成於此书之前,今已散佚,惟其《序》尚载定宇集中,称:“朱子说《书》,通其可通,不强通其所难通,而蔡氏於难通罕阙焉。宗师说者固多,异之者亦不少。予因训子,遂掇朱子大旨及诸家之得《经》本义者,句释於下。异同之说,低一字折衷之。”则栎之说《书》,亦未尝株守蔡《传》。而是书之作,乃於蔡《传》有所增补,无所驳正,与其旧说迥殊。《自序》称“圣朝科举兴行,诸经《四书》一是以朱子为宗,书宗蔡《传》,固亦宜然”云云,盖延祐设科以后,功令如斯,故不敢有所出入也。

△《读书丛说》·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元许谦撰。谦字益之,金华人。延祐中以讲学名一时,儒者所称白云先生是也。事迹具《元史·儒学传》。自蔡沈《书集传》出,解经者大抵乐其简易,不复参考诸书。谦独博核事实,不株守一家,故称《丛说》。如蔡氏释《尧典》本张子“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之说。不知左旋者东西旋,右旋者南北旋,截然殊致,非以迟而成右也。日东出西没,随大气而左,以成昼夜,非日之自行。其自行则冬至后由南敛北,夏至后由北发南,以成寒暑。月之随大气而左,及其自行亦如之。谦虽不能尽攻其失,然《七政疑》一条,谓七政与天同西行,恐错乱纷杂,泛然无统,可谓不苟同矣。旧说《洛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为王城,据《召诰》、《洛诰》,周公皆乙卯至洛,在召公得卜经营攻位五日位成之后,是王城无庸再卜。谦谓:“此时王城已定,但卜处殷民之地,故先河朔黎水,以近殷旧都,民迁之便。次及涧东、瀍西,次及瀍东,皆以洛与此地相对定墨,而皆惟洛食。瀍涧流至洛,所经已远,不知周公所卜者何处。”又《吕刑》称“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爰始淫为劓、刵、椓、黥”,旧说以为其刑造自有苗。谦谓苗乃专以刑为治国之法,乃始过用其刑,非创造刑也。如此之类,亦颇不为习闻所囿。至於说六律五声,漫录《律吕新书》;说唐虞之修五礼,漫录《周官·大宗伯》之文;说《酒诰》太史、内史,漫录《周官太宰》六典、八法、八则、八柄之文,殊属泛衍。书内载其师金履祥说为多,卷首《书纪年》一篇,即据履祥《通鉴前编》起算。其间得失杂出,亦不尽确。然宋末元初说经者多尚虚谈,而谦於《诗》考名物,於《书》考典制,犹有先儒笃实之遗,是足贵也。其书与《诗名物钞》、《四书丛说》并刊於至正六年,其版久佚。此本为浙江吴玉墀家所藏,其第二卷中脱四页,第三卷中脱两页,第五卷、第六卷各脱四页。勘验别本,亦皆相同。今亦无从校补,姑仍其旧焉。

△《尚书辑录纂注》·六卷(内府藏本)

元董鼎撰。鼎字季亨,鄱阳人。朱子之学授於黄榦,鼎族兄梦程尝从榦游,鼎又从梦程闻绪论,故《自叙》谓得朱子之再传。是编虽以蔡沈《集传》为宗,而《集传》之后续以《朱子语录》及他书所载朱子语,谓之《辑录》。又采诸说之相发明者附列於末,谓之《纂注》。《自序》称“《集传》既为朱子所订定,则与自著无异。”又称“薈萃成朱子之一经,则仍以朱子为主也。”考蔡沈《书集传序》,惟称二典、三谟尝经先生点定,故陈栎作《书集传纂疏》,惟《虞书》首标朱子,而《夏书》以下则不然。其凡例曰:“首卷有朱子订定四字,不忘本也。自二卷起去四字,纪实也。”吴澄作是书《序》,亦称朱子订定蔡《传》仅至“百官若帝之初”而止。此书《大禹谟》“正月朔旦”条下,鼎并附注其说,是鼎於此书源委本自分明。其称《集传》为朱子所订定,似未免假借。然澄《序》又称:“《集传》自《周书洪范》后浸觉疏脱,师说甚明而不用者有焉。疑其著述未竟而人为增补,或草稿初成而未及修改。”所举《金縢》、《召诰》、《洛诰》诸条,皆显相舛异。又称“鼎作是书,有同有异,俱有所裨。如解《西伯戡黎》则从吴棫,解《多士》则从陈栎,解《金縢》则兼存郑、孔二义,不以蔡《传》之从郑为然”云云,然则鼎於《集传》盖不免有所未惬。恐人以源出朱子为疑,故特引朱子之说补其阙失。其举《集传》归之朱子,犹曰以朱翼朱,则不以异蔡为嫌耳,非其考之不审也。

△《尚书通考》·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元黄镇成撰。镇成字元镇,邵武人。以荐授江南儒学提举,未上而卒。其书徵引旧说以考四代之名物典章,亦间附以论断,颇为详备。其中如论闰月而牵及后代司天之书,论律而旁引京房之法,论乐而胪陈自汉至宋之乐名,皆与《经》义无关,失之泛滥。其他四仲、五品、五教、九畴、六府、三事之类,皆经有明文而复登图谱。别无发明,亦为冗琐。又全书皆数典之文,而“曰若稽古”一条独参训诂,尤为例不纯。似乎随笔记录之稿,未经刊润成书者。然《书》本以道政事,而儒者以大经大法为粗迹,类引之而言心。王应麟《困学纪闻》曰:“《仲虺之诰》,言仁之始也。《汤诰》,言性之始也。《太甲》,言诚之始也。《说命》,言学之始也。”然则删书录此四篇,果仅因此四语乎?镇成此编虽颇嫌芜杂,然犹为以实用求书,不以空言求书者。其《自序》有曰:“求帝王之心易,考帝王之事难。”可谓知说经难易之故矣。

△《书蔡传旁通》·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陈师凯撰。师凯家彭蠡,故自题曰“东汇泽”。其始末则不可得详。此书成於至治辛酉。以鄱阳董鼎《尚书辑录纂注》本以羽翼蔡《传》,然多采先儒问答,断以己意。大抵辨论义理,而於天文、地理、律历、礼乐、兵刑、龟策、《河图》、《洛书》、道德、性命、官职、封建之属皆在所略。遇《传》文片言之赜,只字之隐,读者不免嗫嚅龃龉。因作是编,於名物度数蔡《传》所称引而未详者,一一博引繁称,析其端委。其蔡《传》岐误之处,则不复纠正。盖如孔颖达诸经《正义》主於发挥注文,不主於攻驳注文也。然不能以回护注文之故废孔氏之《疏》,则亦不能以回护蔡《传》之故废师凯之书矣。知其有所迁就而节取所长可也。

△《读书管见》·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王充耘撰。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充耘字与耕,而原《序》及梅鹗《跋》并称“耕野”,疑虞稷误也。吉水人。元统甲戌进士,授承务郎,同知永新州事。后弃官养母,著书授徒,因成是编。所说与蔡氏多异同。其中如谓《尧典》乃《舜典》之缘起,本为一篇,故曰《虞书》;谓“九族既睦”,既当训尽;谓“象以典刑”为各象其罪而加之,非垂象之意;谓“同为逆河”以海潮逆入而得名:皆非故为异说者。至於《洪范》错简之说,《伊训》改正不改月之辨,尚未能纠正。所附《周不改月惟鲁史改月》一条,尤为强辞。大醇小疵,别白观之可也。又《禹贡篇》“峄阳孤桐”一条,语不可解。梅鹗《跋》称此书得之西皋王氏,写者草草,其末尤甚。此条疑亦当时所讹脱。今无别本可校,姑仍其旧焉。

△《书义断法》·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陈悦道撰。其自题曰邹次,不知何许人。书首冠以“科场备用”四字,盖亦当时坊本为科举经义而设者也。其书不全载经文,仅摘录其可以命题者载之。逐句诠解,各标举作文之窾要。盖王充耘《书义矜式》如今之程墨,而此书则如今之讲章。后来学者,揣摩拟题,不读全经,实自此滥觞。录而存之,知科举之学流为剽窃,已非一朝一夕之故。犹《易类》录王宗传,《礼类》录俞庭椿,著履霜坚冰,其来有渐,不可不纪其始也。书末原附《作义要诀》一卷,为新安倪士毅所辑。分《冒题》、《原题》、《讲题》、《结题》四则。又《作文诀》数则。尚具见当日程式。以世有别本,且论文之作不可附丽於《经部》,故著录於《诗文评类》,而此则从删焉。

△《尚书纂传》·四十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王天与撰。天与字立大,梅浦人。大德二年以荐授临江路儒学教授。盖天与为赣州路先贤书院山长时,宪使臧梦麟以是书申台省,得闻於朝,故有是命也。是书虽以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居先,而附以诸家之解。其大旨则以朱子为宗,而以真德秀说为羽翼。盖朱子考论群经,以《书》属蔡沈,故天与以蔡氏《传》为据。德秀则《书说精义》以外,复有《大学衍义》一书,所言与虞、夏、商、周之大经大法多相出入,故天与亦备采之。其注疏或删或存,亦以二家之说为断。《自序》所谓“期与二先生合而已,不敢以私意去取”,盖道其实也。所说於名物训诂多有阙略,而阐发义理则特详,亦王元杰《春秋谳义》之流亚也。

△《尚书句解》·十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元朱祖义撰。祖义字子由,庐陵人。於诸经皆有句解,今多散佚,惟此书仅存。考《元史·选举志》,延祐中定经义取士之制,《尚书》以古注疏及蔡沈《集传》为宗。故王充耘《书义矜式》尚兼用孔《传》。迨其末流,病古注疏之繁,而蔡《传》遂独立於学官。业科举者童而习之,莫或出入。祖义是书,专为启迪幼学而设,故多宗蔡义,不复考证旧文。於训诂名物之间,亦罕所引据。然随文诠释,辞意显明,使殷盘周诰诘屈聱牙之句,皆可於展卷之下了然於心口。其亦古者“离经辨志”之意欤?以视附会穿凿,浮文妨要,反以晦蚀《经》义者,此犹有先儒笃实之遗矣。亦未可以其浅近废也。

△《书传会选》·六卷(浙江朱彝尊家曝书亭藏本)

明翰林学士刘三吾等奉敕撰。案蔡沈《书传》虽源出朱子,而自用己意者多。当其初行,已多异论。宋末元初,张葆舒作《尚书蔡传订误》,黄景昌作《尚书蔡氏传正误》,程直方作《蔡传辨疑》,余苞舒作《读蔡传疑》,递相诘难。及元仁宗延祐二年,议复贡举,定《尚书》义用蔡氏,於是葆舒等之书尽佚不传。陈栎初作《书传折衷》,颇论蔡氏之失。迨法制既定,乃改作《纂疏》,发明蔡义,而《折中》亦佚不传。其《自序》所谓“圣朝科举兴行,书宗蔡《传》,固亦宜然”者,盖有为也。至明太祖始考验天象,知与蔡《传》不合,乃博徵绩学,定为此编。凡蔡《传》之合者存之,不预立意见以曲肆诋排。其不合者则改之,亦不坚持门户以巧为回护。计所纠正凡六十六条。祝允明《枝山前闻》载其劄示天下者,惟《尧典》注“日月左旋”、《洪范》注“相协厥居”二条,举大凡耳。顾炎武《日知录》曰“此书谓天左旋,日月五星违天而右旋,主陈氏祥道。《高宗肜日》谓祖庚绎於高宗之庙,主金氏履祥。《西伯戡黎》谓是武王,亦主金氏。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谓周公辅成王之七年,主张氏、陈氏。皆不易之论。又如《禹贡》‘厥赋贞’主苏氏轼,谓赋与田正相当。泾属渭汭主孔《传》,水北曰汭。《太甲》‘自周有终’主金氏,谓周当作君。《多方》‘不克开于民之丽’主叶氏。惟《金縢》‘周公居东’驳孔氏,以为东征非是。至《洛诰》又取东征之说,自相牴牾耳。每传之末,系以经传音释,於字音、字体、字义辨之甚悉。其传中用古人姓氏、古书名目,必具出处,兼亦考正典故。盖宋元以来诸儒之规模犹在,而其为此书者,皆自幼为务本之学,非由八股发身之人。故所著之书虽不及先儒,而尚有功於后学”云云,以炎武之淹博绝伦,罕所许可,而其论如是,则是书之足贵,可略见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因《禹贡》注中“澨水至复州竟陵境者”一语,误者字为来字,遂肆毒詈,非笃论也。考《明太祖实录》,与群臣论蔡《传》之失,在洪武十年三月。其诏修是书则在二十七年四月丙戌,而成书以九月己酉,仅五阅月。观刘三吾《叙》,称:“臣三吾备员翰林,屡尝以其说上闻。皇上允请,乃诏天下儒士仿石渠、白虎故事,与臣等同校定之。”则是十七年间三吾已考证讲求,先有定见,特参稽众论以成之耳。惟《实录》所载纂修诸臣姓名与此本卷首所列不符。朱彝尊《经义考》谓许观、景清、卢原质、戴德彝等,皆以死建文之难删去。其说是已。然胡季安、门克新、王俊华等十一人,何以并删?且靳观、吴子恭、宋麟三人,此书所不载,又何以增入。盖永乐中重修《太祖实录》,其意主於诬惠宗君臣以罪,明靖难之非得已耳。其馀草草,非所注意,故舛谬百出,不足为据。此书为当时旧本,当以所列姓名为定可也。

△《书传大全》·十卷(通行本)

明胡广等奉敕撰。书以蔡沈《集传》为主,自延祐贡举条格已然。然元制犹兼用古注疏,故王充耘《书义程式》得本孔《传》立义也。明太祖亲验天象,知蔡《传》不尽可据,因命作《书传会选》。参考古义,以纠其失,颁行天下。是洪武中尚不以蔡《传》为主。其专主蔡《传》,定为功令者,则始自广等。是其书虽不似《诗经大全》之全钞刘瑾《诗传通释》,《春秋大全》之全钞汪克宽《胡传纂疏》,而实非广等所自纂。故朱彝尊《经义考》引吴任臣之言曰,《书传》旧为六卷,《大全》分为十卷,大旨本二陈氏。二陈氏者,一为陈栎《尚书集传纂疏》,一为陈师凯《书蔡传旁通》。《纂疏》皆墨守蔡《传》,《旁通》则於名物度数考证特详,虽回护蔡《传》之处在所不免,然大致较刘氏说《诗》、汪氏说《春秋》为有根柢。故是书在《五经大全》中尚为差胜云。

△《尚书考异》·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梅鷟撰。鷟有《古易考原》,已著录。是编辨正《古文尚书》。其谓二十五篇为皇甫谧所作,盖据孔颖达疏引《晋书·皇甫谧传》(案颖达作《正义》时,今本《晋书》尚未成,此盖臧荣《绪晋书》之文),称谧姑子外弟梁柳得《古文尚书》,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云云。然其文未明,未可据为谧作之证。至谓孔安国《序》并增多之二十五篇悉杂取传记中语以成文,则指摘皆有依据。又如谓瀍水出谷城县,《两汉志》并同,晋始省谷城入河南,而孔《传》乃云出河南北山。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汉昭帝始元六年始置金城郡,而孔《传》乃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孔安国卒於汉武时,载在《史记》,则犹在司马迁以前,安得知此地名乎?其为依托,尤佐证显然。陈第作《尚书疏衍》,乃以诪张为幻诋之,过矣。《明史·艺文志》不著录。朱彝尊《经义考》作一卷。此本为范懋柱家天一阁所藏,不题撰人姓名,而书中自称“鷟按”,则出鷟手无疑。原稿未分卷数,而实不止於一卷。今约略篇页,釐为五卷。鷟又别有《尚书谱》,大旨略同,而持论多涉武断。故今别存其目,不复录焉。

△《尚书疑义》·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马明衡撰。明衡字子莘,莆田人。正德甲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事迹附见《明史·朱淛传》。是编成於嘉靖壬寅。前有《自序》云:“凡於所明而无疑者,从蔡氏。其有所疑於心而不敢苟从者,辄录为篇。”书中如“六宗”从《祭法》“辑五瑞”谓是朝觐之常,非为更新立异。《洪范》日月之行取沈括之说,於《金縢》颇有疑辞。皆能参酌众说,不主一家,非有心与蔡立异者。惟“三江”必欲连震泽,而於“所其无逸”之“所”字亦不从蔡《传》,则未免意见之偏。又往往阑入时事,亦稍失解经体例。盖不免醇驳互存。然明人经解,冗滥居多。明衡是编,尚能研究於古义,固不以瑕掩瑜也。《明史》称:“闽中学者率以蔡清为宗,至明衡独受业於王守仁。闽有王氏学自明衡始。”考明衡当嘉靖三年世宗尊所生而薄所后,於兴国太后诞节诏命妇入贺。於慈寿皇太后诞辰,乃诏免朝。时盈庭附和新局,而明衡惓惓故君,与朱淛力争。皆遘祸几,殆坐是终身废弃。可谓不愧於经术,更不必以门户之见论是书之醇疵矣。

△《尚书日记》·十六卷(浙闽总督采进本)

明王樵撰。樵有《周易私录》,已著录。兹编不载经文,惟案诸篇原第,以次诠释。大旨仍以蔡《传》为宗,制度名物蔡《传》所未详者,则采旧说补之。又取金履祥《通鉴前编》所载,凡有关当时事迹者,悉为采入。如微子抱器、箕子受封、周公居东复辟诸条,皆引据详明,考证精核。前有李维桢《序》称:“《书》有古文、今文,今之解《书》者又有古义、时义。《书传会选》以下数十家,是为古义。而经生科举之文不尽用。《书经大全》以下主蔡氏而为之说者,坊肆所盛行亦数十家,是为时义。”其言足括明一代之经术。又称樵是书於《经》旨多所发明,而亦可用於科举,尤适得是书之分量,皆确论云。

△《尚书砭蔡编》·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袁仁撰。仁字良贵,号蓡波,苏州人。与季本同时相善,故解经往往似之。是编纠蔡沈之误。所论如“粤若”、“越若”之前后异训;“三百六旬有六日”乃宋历非古历;“方命”当从《蜀志》《晋书》所引;梅赜事不出《晋书》;宣夜有汉郗萌所传,非无师说;“并州”不在冀东,“医无闾”即辽东,不得既为幽州,又为营州;“鸟鼠同穴”,实有其事;“用爽厥师”,爽训失;说筑傅岩为版筑;遯於荒野为甘盘;《西伯戡黎》为武王,四辅非三辅之义;“洪舒”通作“洪荼”;虎贲不掌射御;“荒度作刑”不连“耄”字为句:皆确有所据。至谓《史记索隐》“南譌”不作“为”字,则但据今本;“不格奸”为不止其奸;“鲜食”非肉食,“怪石”为资服饵;“汨陈”之陈训为旧:则又有意立异,不可为训矣。朱彝尊《经义考》载此书,注曰“未见”。此本载曹溶《学海类编》中,题曰《尚书蔡注考误》。案沈道原《序》亦称《砭蔡编》,则《经义考》所题为是。溶辑《学海类编》,多改易旧名以示新异,不足为据也。

△《尚书注考》·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陈泰交撰。朱彝尊《经义考》载陈氏泰来《尚书注考》一卷,注曰“未见”。又注泰来字长水,平湖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礼部精膳司员外郎。案吴永芳《嘉兴府志》,载陈泰交字同倩,万历中国子监生,所著有《尚书注考》。与《经义考》迥异。然《经义考》引项皋谟之说,称同倩治《尚书》作《注考》云云,明出泰交之字。则彝尊未见其书,误以泰交为泰来审矣。其书皆考订蔡沈《书传》之讹。谓有引经注经不照应者三条,又有同字异解者三百六十二条,皆直录注语,不加论断。其同字异解者,一字或有数义,抉摘未免过严。其不照应者三条,如“凡厥正人”引“惟厥正人”为证,“曰若稽古帝尧”引“越若来”为证,“德懋懋官”引“时乃功懋哉”为证,则前后显相矛盾,诚蔡氏之疏略矣。马明衡《尚书疑义》、袁仁《砭蔡编》颇以典制名物补正蔡《传》之阙误。泰交此书,则惟较量於训诂之间。而所谓训诂异辞者,又皆以矛攻盾,未及博援古义,证以旧文。故为少逊於二家。然释事、释义,二者相资,均谓之有功蔡《传》可也。

△《尚书疏衍》·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陈第撰。第有《伏羲图赞》,已著录。是书前有第《自序》,称“少受《尚书》,读经不读传注,口诵心维,得其意於深思者颇多。后乃参取古今注疏,而以素得於深思者附著之。”然第学问淹博,所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诸书,皆援据该洽,具有根柢。其作是书,虽其初不由训诂入,而实非师心臆断,以空言说经者比。如论《舜典》“五瑞”、“五玉”、“五器”谓不得以《周礼》释《虞书》,斥注疏家牵合之非,其理确不可移。论《武成》无错简,《洪范》非龟文,亦足破诸儒穿凿附会之说。惟笃信梅赜古文,以朱子疑之为非;於梅鷟《尚书考异》、《尚书谱》二编,排诋尤力:则未能深考源流。经师授受,自汉代已别户分门,亦听其各尊所闻可矣。

△《洪范明义》·四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明黄道周撰。道周有《易象正》,已著录。是编乃崇祯十年道周官左谕德掌司经局时纂集进呈之书。其《进序》曰:“上卷言天人感召、性命相符及好德用人之方。下卷言阴骘相协、彝伦条贯,旁及阴阳历数之务。初终两卷,考正篇章,分别伦序。”其学深於术数,於五行汩叙,类陈灾异以明鉴戒,不免沿袭伏生、董仲舒、刘向等附会之文。至八政畴叙以食配坤,以货配巽,以祀配离,以司空配兑,以司徒配艮,以司寇配坎,以宾配震,以师配乾,已属牵合。又配以六十四卦《先后天图》,更为穿凿。其最异者,至以《河图》《洛书》配历数,而曰某年至某年为稼穑初际、中际、末际。以至“从革曲直、润下炎上”,其例皆然。是更沿《皇极经世》之馀波,曼衍而不可究诘矣。至於改“农用”为“辰用”,“衍忒”为“衍成”,“六极”为“六殛”,殊为臆说。其改定章段次第,亦未见其必然。惟其意存启沃,借天人相应之理,以感动恐惧修省之心,其文不尽合於《经》义,其意则与《经》义深有合焉。置其小节,存其宏旨可也。

△《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

康熙十九年圣祖仁皇帝御定。《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禹贡》之山川;明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今文古文之真伪。然伏生、董仲舒、刘向、刘歆之所推,特术家傅会之说;程大昌、傅寅、毛晃之所辨,归有光、梅鷟之所争,特经生考证之资耳。实则尼山删定,本以唐、虞、三代之规,传为帝王之治法,不徒为寻章摘句设也。是编为大学士库勒纳等奉诏以讲筵旧稿编次而成。大旨在敷陈政典,以昭宰驭之纲维;阐发心源,以端慎修之根本。而名物训诂,不复琐琐求详。盖圣人御宇,将上规尧舜,下挹成康,所学本与儒生异。故黼幄之所对扬,玉音之所阐绎,亦维是大者远者,与儒生音训迥然有殊。临御六十一年,圣德神功,同符於典谟所述,信有由矣。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

康熙末,圣祖仁皇帝敕撰,雍正八年告成,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刊行。宋以来说《五经》者,《易》、《诗》、《春秋》各有门户。惟三《礼》则名物度数不可辨论以空言,故无大异同。书则帝王之大经大法,共闻共见,故自古文、今文互有疑信外,义理亦无大异同。蔡沈《集传》始睥睨先儒,多所排击。然书出未久,而张葆舒、黄景昌、程直方、余芑舒等纷纷然交攻其误。是必有未惬者在矣。自元延祐中始以蔡《传》试士,明洪武中虽作《书传会选》以正其讹,而永乐中修《书经大全》,仍悬为功令,莫敢岐趋。我国家经术昌明,竞研古义。圣祖仁皇帝聪明天纵,念典维勤,於唐虞三代之鸿规尤为加意。既敕编《日讲书经解义》,复指授儒臣,纂辑是编。虽仍以蔡《传》居前,众说列后,而参稽得失,辨别瑕瑜。於其可从者发明证佐,不似袁仁等之有意抨弹。於其不可从者辨订譌舛,亦不似陈栎等之违心回护。其义可两通者,皆别为附录,以明不专主一家。盖即一训诂之学,而圣人执两用中之道,大公至正之心,悉可以仰窥焉,又不仅为说《书》之准绳已也。

△《书经稗疏》·四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夫之撰。夫之有《周易稗疏》,已著录。是编诠释经文,亦多出新意。其间有失之太凿者,如谓《虞书》自“戛击鸣球”以下至“庶尹允谐”,皆《韶乐》之谱;“以咏”二字贯下“祖考来格”三句为升歌,以配笙瑟之诗;“鸟兽跄跄”,为下管之所舞;“凤凰来仪”,为第九成吹箫之所舞;“百兽率舞,庶尹允谐”,为乐终击磬之所舞。又谓“作歌”、“赓歌”即大韶、升歌之遗音,夔以被之管弦者,故系之“庶尹允谐”之后。前数语不用韵,如乐府之有艳、有和、有唱;其三句一韵者,如乐府之有辞。其说附会支离,全无文义。其论《洛书》配九畴之数,以履一为五皇极,而以居中之五为一五行。虽推衍百端,画图立说,终与《经》文本数相戾。其於地理,至以昆仑为洮州胭脂岭,尤为武断。然如蔡《传》引《尔雅》“水北曰汭”,实无其文,世皆知之。夫之则推其致误之由,以为讹记孔安国“泾属渭汭”之《传》。谓禋非《周礼》之禋,类非《周礼》之类,五服、五章亦不以周制解虞制,与陈第论周之五玉不可解虞之五玉者,同一为古人所未发。引矍相之射证侯以明之,谓以与射不与射为荣辱,非以射中不中为优劣。因《周礼》日月辰次,正《泰誓》十三年为辛卯。引《说文》、《大戴礼记》证蠙珠非蚌珠,蔡《传》不知古字假借,引《周礼·玉府》供王食玉证玉食,引《左传》说奄与淮夷为二,引《丧大记》证狄人,引《说文》羑字之训以解“羑若”,驳苏轼《传》及蔡《传》之失,则大抵辞有根据,不同游谈。虽醇疵互见,而可取者较多焉。

△《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内府藏本)

国朝阎若璩撰。若璩字百诗,太原人,徙居山阳。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古文《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晋魏以来绝无师说,故左氏所引,杜预皆注曰逸《书》。东晋之初,其书始出,乃增多二十五篇。初犹与今文并立,自陆德明据以作《释文》,孔颖达据以作《正义》,遂与伏生二十九篇混合为一。唐以来虽疑经惑古如刘知几之流,亦以《尚书》一家列之《史通》,未言古文之伪。自吴棫始有异议,朱子亦稍稍疑之。吴澄诸人本朱子之说,相继抉摘,其伪益彰,然亦未能条分缕析,以抉其罅漏。明梅鷟始参考诸书,证其剽剟,而见闻较狭,蒐采未周。至若璩乃引经据古,一一陈其矛盾之故,古文之伪乃大明。所列一百二十八条,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百计相轧,终不能以强辞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於不可败也。其书初成四卷,馀姚黄宗羲序之。其后四卷又所次第续成。若璩没后,传写佚其第三卷。其二卷第二十八条、二十九条、三十条,七卷第一百二条、一百八条、一百九条、一百十条,八卷第一百二十二条至一百二十七条,皆有录无书。编次先后,亦未归条理。盖犹草创之本。其中偶尔未核者,如据《正义》所载郑玄《书序》注,谓马郑所传与孔《传》篇目不符,其说最确,至谓马郑注本亡於永嘉之乱,则殊不然。考二家之本,《隋志》尚皆著录,称所注凡二十九篇。《经典释文》备引之,亦止二十九篇。盖去其无师说者十六篇,止得二十九篇,与伏生数合,非别有一本注孔氏书也。若璩误以郑逸者即为所注之逸篇,不免千虑之一失。又《史记》、《汉书》但有安国上古文《尚书》之说,并无受诏作《传》之事。此伪本凿空之显证,亦辨伪本者至要之肯綮,乃置而未言,亦稍疏略。其他诸条之后,往往衍及旁文,动盈卷帙。盖虑所著《潜邱劄记》或不传,故附见於此,究为支蔓。又前卷所论,后卷往往自驳,而不肯删其前说,虽仿郑玄注《礼》先用《鲁诗》,后不追改之意,於体例亦究属未安。然反复釐剔,以祛千古之大疑,考证之学则固未之或先矣。

△《古文尚书冤词》·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其学淹贯群书,而好为驳辨以求胜。凡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辞。故《仪礼》十七篇古无异议,惟章如愚《山堂考索》载乐史有五可疑之言,后儒亦无信之者。奇龄独拾其绪论,诋为战国之伪书。古文《尚书》自吴棫、朱子以来皆疑其伪,及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奇龄又力辨以为真。知孔安国《传》中有安国以后地名,必不可掩,於是别遁其词,摭《隋书·经籍志》之文以为梅赜所上者乃孔《传》,而非古文《尚书》。其古文《尚书》本传习人间,而贾马诸儒未之见。其目一曰《总论》,二曰《今文尚书》,三曰《古文尚书》,四曰《古文之冤始於朱氏》,五曰《古文之冤成於吴氏》(案吴棫《书裨传》在朱子稍前,故《朱子语录》述棫说,当云始於吴氏,成於朱氏,此二门殊为颠倒,附识於此),六曰《书篇题之冤》,七曰《书序之冤》,八曰《书小序之冤》,九曰《书词之冤》,十曰《书字之冤》。考《隋书·经籍志》云:“晋世秘府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其叙述偶未分明,故为奇龄所假借。然《隋志》作於《尚书正义》之后,其时古文方盛行,而云无有传者,知东晋古文非指今本。且先云古文不传,而后云始得安国之《传》,知今本古文与安国《传》俱出,非即东晋之古文。奇龄安得离析其文,以就己说乎?至若璩所引马融《书序》云,逸十六篇,绝无师说。又引郑玄所注十六篇之名为《舜典》、《汩作》、《九共》、《大禹谟》、《益稷》、《五子之歌》、《胤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明与古文二十五篇截然不同。奇龄不以今本不合马郑为伪作古文之徵,反以马郑不合今本为未见古文之徵,亦颇巧於颠倒。然考伪孔《传序》未及献者,乃其《传》,若其经,则史云安国献之,故《艺文志》著录。贾逵尝校理秘书,不应不见。又司马迁为安国弟子,刘歆尝校《七略》,班固亦为兰台令史,典校艺文。而迁《史记·儒林传》云:“孔氏有古文《尚书》,安国以今文读之,《逸书》得多十馀篇。”歆《移太常博士书》称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书》十六篇。班固《汉书·艺文志》亦称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则孔壁古文有十六篇,无二十五篇,凿凿显证,安得以晋人所上之古文合之孔壁欤?且奇龄所藉口者,不过以《隋志》称马郑所注二十九篇,乃杜林西州古文,非孔壁古文。不知杜林所传,实孔氏之本,故马郑等去其无师说者十六篇,正得二十九篇。《经典释文》所引,尚可覆验。徒以修《隋志》时梅赜之书已行,故《志》据后出伪本,谓其不尽孔氏之书。奇龄舍《史记》、《汉书》不据,而据唐人之误说,岂长孙无忌等所见反确於司马迁、班固、刘歆乎?至杜预、韦昭所引《逸书》,今见於古文者,万万无可置辨,则附会《史记》、《汉书》之文,谓不立学官者,即谓《逸书》。不知预注《左传》,皆云文见《尚书》某篇。而《逸书》则皆无篇名。使预果见古文,何不云《逸书》某篇耶?且赵岐注《孟子》郭璞注《尔雅》,亦多称《尚书》逸篇。其见於古文者,不得以不立学官假借矣。至《孟子》“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於有庳。”岐注曰:“此常常以下皆《尚书》逸篇之词。”《尔雅》:“钊,明也。”璞注曰:“《逸书》:钊我周王。”核之古文,绝无此语,亦将以为不立学官故谓之逸耶?又岐注“九男二女”称《逸书》有《舜典》之书,亡失其文。《孟子》诸所言舜事,皆《尧典》及《逸书》所载,使《逸书》果指古文,则古文有《舜典》,何以岐称亡失其文耶?此尤舞文愈工而罅漏弥甚者矣。梅赜之书,行世已久。其文本采掇佚经,排比联贯,故其旨不悖於圣人,断无可废之理。而确非孔氏之原本,则证验多端,非一手所能终掩。近惠栋、王懋竑等续加考证,其说益明,本不必再烦较论。惟奇龄才辨足以移人,又以卫经为辞,托名甚正。使置而不录,恐人反疑其说之有凭,故并存之,而撮论其大旨,俾知其说不过如此,庶将来可以互考焉。

△《尚书广听录》·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欲注《尚书》而未及,因取旧所杂记者编次成书,名曰《广听》,用《汉志》“《书》以广听”语也。奇龄常语其门人曰:“《尚书》事实乖错,如武王诰康叔、周公居洛邑、成王迎周公、周公留召公,皆并无此事。”是书之意,大约为辨证三代事实而作。初作於禹州,继撰於嵩山,凡屡易稿。至作《尚书冤词》讫,而始删成为五卷。其坚护孔《传》,至谓安国解《舜典》文与《周礼》同者,乃相传之虞《礼》,并非出自《周礼》。夫杞宋无徵,孔子已叹不知。相传之虞《礼》竟出何书,可谓虚辞求胜,不顾其安。然於名物典故则引据考证,时有可采。置其臆断之说而取其精核之论,於经义亦有所补也。

△《尚书埤传》·十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鹤龄撰。鹤龄字长孺,别号愚菴,吴江人。前明诸生。是书前有《考异》一卷,辨《经》文同异。后有《逸篇》、《伪书》及《书说馀》一卷。大抵以孔《传》为真,故《史记》所载《汤诰》,亲受於孔安国者,反以为伪。所见未免偏僻。然中间《埤传》十五卷,旁引曲证,亦多可采。如於沂水则取金履祥之言,而鲁之沂与徐之沂截然分明;於分别九州则取章俊卿之《考索》;於《西伯戡黎》则取王樵之《日记》:如此之类,颇见别裁。至於三江故道,左袒郭璞,殊嫌失考;《多士》、《多方》,并录王柏更定之本,尤失於轻信琐记,窜改古经;又《尧典》“俊德”谓遍考字书俊不训大,不知“俊者大也”,乃《夏小正》传文:如是之类,或亦间有疏漏。要其诠释义理而不废考订训诂,斟酌於汉学、宋学之间,较书肆讲义则固远胜焉。

△《禹贡长笺》·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朱鹤龄撰。是编专释《禹贡》一篇。前列二十五图,自《禹贡》全图以及导山导水,皆依次随文诠解,多引古说,而以己意折衷之。《禹贡》自宋元以来,注释者不下数十家,虽得失互见,要以胡渭之《禹贡锥指》为最善。此书作於胡渭之前。如解“治梁及岐”,力主狐岐为冀州之境,则於理未合。盖岐实雍地,当时水之所壅,惟雍为甚,故治冀必先治雍,而后壶口可得而疏。孔《传》所云“壶口在冀州,岐在雍州,从东循山治水而西”,此语最为明晰。鹤龄所以反其说者,殆以冀州之中不当及雍地,不知冀为天子之都,何所不包。古人字句,原未拘泥,如荆州云“江汉朝宗於海”,荆固无海,亦不过推江汉所归言之耳。即此可以为例,又何必斤斤致疑乎?至其三江一条,既主郑康成左合汉、右合彭蠡、岷江居中之说,而又兼取蔡《传》,以韦昭、顾夷所谓三江口者当之,亦殊无定见。又古黑水联络雍、梁,而鹤龄必区而二之;蜀汉之山本相连,而鹤龄谓蜀之嶓非雍之嶓:俱未为精密。又於“敷浅原”兼取禹过之及江过之二说,尤属骑墙。此类皆其所短,殊不及胡渭书之薈粹精博,而旁引曲证,亦时多创获,尚属瑕瑜参半。且其於贡道、漕河经由脉络,剖析条理,亦较他本为详。故仍录存其书,与《禹贡锥指》相辅焉。

△《禹贡锥指》·二十卷、《图》·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胡渭撰。渭有《易图明辨》,已著录。其生平著述甚夥,而是书尤精力所专注。康熙乙酉,恭逢圣祖仁皇帝南巡,曾呈御览,蒙赐“耆年笃学”扁额。稽古之荣,至今传述。原本标题二十卷,而首列图一卷。其中卷十一、卷十四皆分上、下,卷十三分上、中、下,而中卷又自分上、下,实共为二十六卷。其图凡四十有七,如禹河初徙、再徙及汉、唐、宋、元、明河图,尤考究精密。书中体例,亚经文一字为《集解》,又亚一字为《辨证》。历代义疏及方志、舆图,搜采殆遍。於九州分域,山水脉络,古今同异之故,一一讨论详明。宋以来傅寅、程大昌、毛晃而下,注《禹贡》者数十家,精核典赡,此为冠矣。至於陵谷迁移,方州分合,数十年内,往往不同,渭欲於数千载后,皆折衷以定一是。如郭璞注《山海经》“临渝骊成”已两存碣石之说,渭必谓文颖所指临渝为是,汉《地理志》所指骊成为非,终无确验。又“九江”一条,坚守洞庭之说,不思九江果在洞庭南,则《经》当曰“九江孔殷,江汉朝宗於海”矣。徐文靖之所驳,恐渭亦不能再诘也。千虑一失,殆不屑阙疑之过乎?他若河水不知有重源,则由其时西域未平,无由徵验。又所引郦道元诸说,《经》、《注》往往混淆,则由传刻舛讹,未睹善本。势之所限,固不能执为渭咎矣。

△《洪范正论》·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胡渭撰。大旨以禹之治水本於九畴,故首言鲧堙洪水,继言禹乃嗣兴,终言天乃锡禹。则《洪范》为体,而《禹贡》为用,互相推阐,其义乃彰。然主於发明奉若天道之理,非郑樵《禹贡》、《洪范》相为表里之说,惟以九州次序分配五行者比也。其辨证前人之说,如谓汉人专取灾祥,推衍五行,穿凿附会,事同谶纬。其病一。《洛书》本文“即五行五事”至“五福六极”二十字“惟敬用农用”等十八字乃为禹所加,与危微精一之心法同旨。初一次二至次九不过是次第名目,亦非龟文所有。龟之有文,如木石之文理,有可推辨,又如鲁夫人、公子友有文在手之类。宋儒创为黑白之点、方员之体、九十之位,变书而为图。以至九数十数,刘牧、蔡季通纷纭更定。其病二。又《洪范》原无错简,而王柏、胡一中等任意改窜。其病三。皆切中旧说之失。盖渭经术湛深,学有根柢,故所论一轨于理。汉儒附会之谈,宋儒变乱之论,能一扫而廓除焉。

△《尚书解义》·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李光地撰。是书仅解《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禹贡》、《洪范》七篇,盖未竟之本。所说不以训诂为长,辞旨简约而多有精义,《大禹谟》篇不以古文为伪,而云孔安国有所删添,东汉以后儒者又有所窃窜,以解文辞平易之故,未免出於调停。《禹贡》篇解“五服五千”以飞鸟图为算,谓塞尽处北极出地四十二度,至广海戴日北极出地二十三度,一度为二百五十里,南北恰距五千,以迁就“入於南海”之文。亦由光地闽人,不欲其乡出《禹贡》扬州之外,故立是说。与训洪为大,训范为训,谓“洪范”即顾命之“大训”,皆未免巧而不确。至於《尧典》之论中星岁差,《舜典》之论盖天、浑天、十有二州与诗歌声律,《禹贡》之论潜水、沔水相通,沔水、渭水不相入,彭蠡即今巢湖,会於汇为即鄱阳,原隰潴野非地名,则皆实有考证之言,非讲学家之据理悬揣者矣。

△《书经衷论》·四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国朝张英撰。英有《易经衷论》,已著录。此书不全载《经》文,但每篇各立标题,而逐条系说,亦如其说《易》之例。凡《虞书》六十三条,《夏书》三十二条,《商书》五十二条,《周书》一百六十七条,前有康熙二十一年正月进书原《序》一篇。时英以翰林学士侍讲幄,故因事敷陈,颇类宋人讲义之体。其说多采录旧文而参以新义。如《益稷篇》称其有“暨益稷”之文,故借此二字以名篇,乃林希逸之说;《甘誓篇》称启未接行阵而能素明军旅之事,足见古人学无不贯,乃吕祖谦之说;《微子篇》称比干答微子之言,当无异於箕子,故不复著,乃孔安国之说;《君牙篇》称古来制诰之辞,必自述祖功宗德,而因及其臣子之祖父,此立言之体,乃《朱子语类》之说;至於《高宗肜日》为祖己训祖庚之书,《西伯戡黎》为武王之事,皆不从蔡氏而从金履祥《通鉴前编》:颇总括群言,不拘门户。其以《牧誓》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为在友邦冢君外举小国之君连及之,而不用蔡氏八国近周西都,陈氏举远概近之说;以《君奭》为周公、召公共相勉励辅翼成王之言,而不用诸家留之、慰之之说:则皆所自创之解,核诸《经》义,亦较为精切。虽卷帙无多,而平正通达,胜支离蔓衍者多矣。

△《尚书地理今释》·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蒋廷锡撰。廷锡字扬孙,常熟人。康熙癸未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肃。是编乃其官内阁学士时所作。首题恭录圣训,盖儤直内廷之日,仰承指授,敬缮成帙者也。其中订定诸儒之说者,如《尧典》“宅嵎夷”,则据《后汉书》定为朝鲜,正薛季宣、于钦之误。“宅西”,则据黄度《尚书说》,不限以一地,正徐广《史记注》之误。“厘降妫汭”,则据孔安国《传》、陆德明《释文》之说,正《水经注》妫汭二水之误。《舜典》“恒山”,则据浑源曲阳之道里正《汉志》上曲阳之误。“荥、波既潴”,则据傅寅之说,正孔《传》荥、波分二水之误。又订定蔡沈《集传》之说者,如《禹贡》“治梁及岐”,则据曾旼之说辨其非吕梁狐岐。“九河既道”,则据《经典释文》辨简洁非一河。“灉沮会同”,则据《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辨此沮水非汳沮。“浮於济漯”,则据《汉书·地理志》、陈师凯《书传旁通》辨其不知漯水所在。“濰淄既道”,则据《水经注》辨淄水不东入济。“浮于淮泗”,则据《史记·河渠书》辨禹时泗水上源不自泲通河。“三江既入”,则据郑玄之说辨其误从庾阐《吴都赋注》。“和夷底绩”则据《水经注》、时澜《书说》辨严道以西无夷道。“盘庚于今五迁”,则据《史记索隐》辨邢即音耿,祖乙并未两迁。以及三危有二,嶓冢亦有二,熊耳有二而实一,雍、梁二州兼得岷山,荆、梁二州各有沱、潜,南亳、西亳皆汤所都。均考订精核,足证往古之讹,释后儒之惑。至於昆仑河源之说,非惟订汉儒之谬,并证《元史》之非。是则恭逢圣代,混一舆图,得以考见其实据,尤非前代经师辗转耳食者比矣。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已备采其文。此盖其先出别行之本。敬著於录,俾天下万世知圣学高深,度越千古,仰观俯察,协契庖犠。一时珥笔之臣,鞠螭坳,备聆圣训,得馀绪之万一,已能总括古今,为说经家所未曾有也。

△《禹贡会笺》·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文靖撰。文靖字位山,当涂人。雍正癸卯举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试不入格。十七年又荐举经学,特授翰林院检讨。是书首列《禹贡山水总目》,以《水经》所载为主,附论於下。次为图十有八,各系以说。书中皆先引蔡《传》而续为之笺,博据诸书,断以己意。如汾水西入河,非东入河;徒骇即河之经流,非别有一经流;三江既入,终以南江、北江、中江为正;九江在浔阳,非洞庭:皆不为蔡《传》所囿。至於蔡山则阙其所疑,不主《寰宇记》周公山即蔡山之说。於惇物则取《金史·地理志》,谓在乾州武亭县,今武功县之东南二百里;三危山引《西河旧事》为昇雨山,谓《史记注》作卑羽山,盖字之误:并辨胡渭之讹,皆具有考证。盖说《禹贡》者,宋以来棼如乱丝,至胡渭《锥指》出,而摧陷廓除,始有条理可案。文靖生渭之后,因渭所已言而更推寻所未至,故较之渭书,益为精密,盖继事者易有功也。惟信《山海经》、《竹书纪年》太过,是则僻於好古、不究真伪之失耳。

○附录

△《尚书大传》·四卷、《补遗》·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旧本题“汉伏胜撰”。胜,济南人。考《史记》、《汉书》但称伏生,不云名胜,故说者疑其名为后人所妄加。然《晋书·伏滔传》称远祖胜,则相传有自矣。《汉志·书类》,载《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无伏胜字。《隋志》载《尚书》三卷,郑玄注,亦无伏胜字。陆德明《经典释文》称《尚书大传》三卷,伏生作。《晋书·五行志》称汉文帝时伏生创纪《大传》。《玉海》载《中兴馆阁书目》,引郑康成《尚书大传序》曰“盖自伏生也。伏生为秦博士,至孝文时年且百岁。张生、欧阳生从其学而受之,音声犹有讹误,先后犹有舛差。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生终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阙,别作章句。又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刘向校书,得而上之。凡四十一篇,诠次为八十一篇”云云。然则此《传》乃张生、欧阳生所述,特源出於胜尔,非胜自撰也。《唐志》亦作三卷。《书录解题》则作四卷。今所传者凡二本,一为杭州三卷之本,与《隋志》合。然实杂采类书所引,裒辑成编,漫无端绪。一为扬州四卷之本,与《书录解题》合,兼有郑康成《注》。校以宋仁宗《洪范政鉴》所引郑《注》,一一符合,知非依托(案《洪范政鉴》世无传本,惟《永乐大典》载其全书)。二本各附《补遗》一卷,扬州本所补较备。然如《郊特牲注》引《大传》云“宗室有事,族人皆侍终日,大宗已侍於宾奠,然后燕私。燕私者何也?已而言族人饮也”一条,犹未采入,信乎著书之难矣。其文或说《尚书》,或不说《尚书》,大抵如《诗外传》、《春秋繁露》,与《经》义在离合之间。而古训旧典,往往而在,所谓六艺之支流也。其第三卷为《洪范五行传》,首尾完具。汉代纬候之说,实由是起。然《月令》先有是义,今列为经,不必以董仲舒、刘向、京房推说事应,穿凿支离,归咎於胜之创始。第四卷题曰《略说》,王应麟《玉海》别为一书。然如《周礼·大行人疏》引“孟侯”一条、《玉藻疏》引“祀上帝於南郊”一条,今皆在卷中。是《大传》为大名,《略说》为小目,应麟析而二之,非也。惟所传二十八篇无《泰誓》,而此有《泰誓传》。又《九共》、《帝告》、《归禾》、《掩诰》皆《逸书》,而此书亦皆有《传》。盖伏生毕世业书,不容二十八篇之外全不记忆,特举其完篇者《传》於世。其零章断句,则偶然附记於传中,亦事理所有,固不足以为异矣。(案:《尚书大传》於《经》文之外掇拾遗文,推衍旁义,盖即古之纬书。诸史著录於《尚书》家,究与训诂诸书不从其类。今亦从《易纬》之例,附诸经解之末。)

△《书义矜式》·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元王充耘撰。充耘以《书经》登第,此乃所作经义程式也。自宋熙宁四年,始以经义取士,当时如张才叔《自靖人自献于先王义》,学者称为不可磨灭之文。吕祖谦编次《文鉴》,特录此一篇,以为程式。元仁宗皇庆初,复行科举,仍用经义,而体式视宋为小变。综其格律,有破题、接题、小讲,谓之冒子。冒子后入官题。官题下有原题,有大讲,有馀意,亦曰从讲。又有原经,亦曰考经。有结尾。承袭既久,以冗长繁复为可厌,或稍稍变通之。而大要有冒题、原题、讲题、结题,则一定不可易。充耘即所业之经篇,摘数题各为程文,以示标准。其“慎徽五典”一书,引孔《传》“大录万几”为说,不全从蔡《传》。考《元史·选举志》载书用蔡《传》及注疏。当时经义,犹不尽废旧说,故应试者得兼用之。此元代经学所以终胜明代也。

(案:此书乃科举程文,当归《集部》。然虽非诂经之书,实亦发明经义,入之《别集》为不类。故仍入《经部·附录》中。)

──右“书类”五十六部,六百五十一卷,《附录》二部,十一卷,皆文渊阁著录。

(案:蔡沈《洪范皇极数》诸书,虽以《洪范》为名,而实以《洛书》九数推衍成文,於《洪范》绝无所涉。旧以为《书类》,於义殊乖。今悉退列《子部·术数类》中,庶不使旁门小技,淆乱圣经之大义焉。)
资源编号:ZY1541436;资源类别:(国学学习图书);收集时间:2020-05-09;资源参考链接
最新收录: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相信自己

上 一 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纪昀 卷十三 经部十三

下 一 条: 禅林僧宝传 慧洪觉范 圆通讷禅师

其它收录: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满招损,谦受益
临江仙·六十三年无限事
突然袭来的感冒,嗓子要冒烟了
生来是个独裁者的人是强迫不了的;他自觉自愿;他不被人驱赶向前;他驱使自己前进;这是没有什么可谦虚的...觉得自己是被召唤来统治人民的人是无权这样说的
90后个性说说心情短语
永远不为不属于自己的男人费神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可是转眼间

相关评论:
(欢迎网友发表评论,请注意网络文明)
(不支持 HTML 显示,请勿发HTML代码)
(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
212.18.49.*斯洛文尼亚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不错。
144.247.90.*美国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完美!
167.76.160.*美国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喜欢。
248.142.133.*IANA保留地址 网友 于 发表评论 :
不错。

【爱学语言】我们致力于分享国内互联网优秀语言学习资源,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爱好,请把你收集的语言学习资源推荐给我们,我们会择优在爱学英语中刊登您的资源。

推荐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爱学英语】所有资源都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或网友推荐,如果侵权或损害您的利益了,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联系邮箱:401650071###qq.com (请将###换成@)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不在...
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自己的目标...
人生没有绝对的成功与失败,只...
梦想是远方的灯塔,照亮我们前...
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有准备,有毅...
生命的真谛在于不断追求和奋斗
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实现真...
梦想不会逃跑,逃跑的永远是自...
每一次的挫折都是通往成功的必...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才...
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