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咏给明就仁波切禅语50句搜索的搜索结果
修行人的快乐乃建立在调伏自心、认识自心的基础上
修行人的快乐乃建立在调伏自心、认识自心的基础上。纵然他拥有财物名利,也一点都不执着,而仅会以平静的心去享受这一切。无执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感觉或反应,而是说一个人不必去操心,让其顺其自然。会得到的就会得到,得到了,也不必太强烈的去执着它。

一切恐惧和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心的执着
一切恐惧和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心的执着。佛法的修持主要是教导如何依次第而除灭心的执着。心的执着能除灭,便能转化自身和外境,内心和外在的痛苦,便无法影响我们,我们也就能得到成就。

内闭关:什么是内的闭关
内闭关:什么是内的闭关?即是透过身跟语来断除恶行以及无意义的繁忙。所谓身体的内闭关,就是指断除各种杀生、偷盗、邪淫等行为,或无意义的走来走去、忙来忙去,断除这三种负面行为,然后让身体放松,让五根都一起放松。语的内闭关,也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以及不绮语。

一切恐惧和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心的执着
一切恐惧和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心的执着。心的执着能除灭,便能转化自身和外境,内心和外在的痛苦,便无法影响我们,我们也就能得到成就。

藏传佛教传承的真正力量,在于上师和弟子之间心与心的直接联结
藏传佛教传承的真正力量,在于上师和弟子之间心与心的直接联结,上师将传承的法教精髓以口传,而且往往是以秘密口传的方式传给弟子,这个方法让法教得以如此纯粹而有力。

皈依分为两种,外皈依与内皈依
皈依分为两种,外皈依与内皈依。外皈依指的是皈依的对象佛法僧三宝。佛是我们的导师;法是我们出离轮回之道;僧是我们修行之道上的伴侣,然后向三宝祈请,帮助我们解脱轮回究竟成觉。故外皈依即是以三宝为我们依怙的对象。内皈依则是能够认知我们本具之佛性,与佛无二无别,清静无染。

经验因企图而生,不论从事什么活动
经验因企图而生,不论从事什么活动,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念头、情绪和感知是自然现象。既不抗拒,也不迎受,只是单纯认出那个经验,让它自然流逝。如果能持续这样练习,我们将会发现自己逐渐有能力应付以往觉得痛苦、害怕或悲伤的情况。我们将会找到一种不是源于自大或傲慢的自信。

行走的禅修,当妄念太多时
行走的禅修,当妄念太多时,有助于让心更平静。练习时要注意:全身肌肉放松;脊椎挺直;喉咙稍微往下收;让头自然地安住、放在脖子上;手自然下垂或轻松交握;心轻松专注在脚上;开始走路。一种方法是慢慢走,专注力放在脚上;另种方法是快步走,有助无所缘禅修。

念头的意思就是,想太多是
念头的意思就是,想太多是、不是、我不知道,这就制造了情绪。是制造了贪欲;不是制造了瞋恨;我不知道制造了愚痴。这三个就是一切情绪的根本。

若能让自己放轻松,心理上退一步
若能让自己放轻松,心理上退一步,我们就能开始认识到,种种念头不过是在海阔天空的心中来来去去的现象,而心就像虚空一样,无论其中发生什么,虚空根本不受干扰。

心若能无造作的安住,则无论是持咒
心若能无造作的安住,则无论是持咒、绕塔、禅修或行持任何善法,都能成就最殊胜的功德。此外,即使只是一弹指的发心为一切众生的成就而修持佛法,便能帮助我们消除十万劫以来的罪业。

心若能无造作的安住,则无论是持咒
心若能无造作的安住,则无论是持咒、绕塔、禅修或行持任何善法,都能成就最殊胜的功德。

在藏传佛教里,我们谨守未达究竟觉证前
在藏传佛教里,我们谨守未达究竟觉证前,不显露神通的誓句。其实就觉悟之道而言,神通不仅无足轻重,还可能成为障道因缘。它既不能助你转化烦恼、我执、迷惑,也无助于了悟法性、出离轮回。一旦发现自己有了通力,除了可以向上师稟报之外,应将它完全隐藏起来,切莫当众炫耀。

禅修使你的心变得较为清明,觉照力增强所致
禅修使你的心变得较为清明,觉照力增强所致。比如:刚注入河流的水往往十分混浊,因此你不知道河中有鱼。当泥沙沉淀、河水变得较清澈时,你才发现河中竟然有那么多鱼。并不是鱼增加了,而是水变清了。我们无始以来矇昧的心,今因禅修而变得清明,故能见诸妄念

一旦下定決心要开发对自心佛性的觉知,你势必会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的改变
一旦下定決心要开发对自心佛性的觉知,你势必会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的改变:以前曾经困扰你的人、事、物,会逐渐失去对你的影响力;你会更具有直觉性的智慧,更放松,心胸更宽广,你也开始可以认出障碍即是成长的契机。

当定业显现时,即使诸佛都无法消除
当定业显现时,即使诸佛都无法消除。能解定业者,唯自己而已。避免不善定业的发生,应多行善因。但如果疾病、死亡等定业生起时,我们做空性的观修,了解自性以破除一切幻相,亦能净除我们的业力。故自身的修持与善因的造作,才是根除恶业的根本方法。

平常我们的心总是会有很多的希望和恐惧,心中想的不一定说得出来
平常我们的心总是会有很多的希望和恐惧,心中想的不一定说得出来,担心别人会怎么想,总是会有许多的挂碍。当我们能安住于自心而不散乱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恐惧、希求,也就不会像平常那样,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了一大堆。

禅修的真正重点是,无论有或没有生起任何状态
禅修的真正重点是,无论有或没有生起任何状态,都要安住在纯然的觉性中;不论心头现起什么,只要保持开放与了知,然后放下。倘若没有任何念头生起,或者念头在你察觉之前就消失,那么就安住在自然的明性中即可。

仅是没有妄念并不成为禅修
仅是没有妄念并不成为禅修。真正的修止,是不怕妄念生起的。能保有觉知,便不怕妄念生起

我刚开始禅修时,惊恐地发现比起未禅修以前
我刚开始禅修时,惊恐地发现比起未禅修以前,我反而体验到更多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我的心非但没更平静,甚至还更加烦躁了。别担心我的老师们告诉我,你的心并没有变得更糟。事实上,这些心念一直都在,只是你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而现在愈来愈能清楚地察觉到它们罢了。

我们此生所要努力的就是获得快乐,但快乐从何而来呢
我们此生所要努力的就是获得快乐,但快乐从何而来呢?快乐乃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从对自己慈悲到扩及他人的悲心修持中,你也会知道
从对自己慈悲到扩及他人的悲心修持中,你也会知道,人的行为背后其实只有一个动机:渴望感到安全或快乐。假如有人做出伤害性行为,或说出伤人的话语,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或不快乐,换句话说,他们心中恐惧害怕。

无造作的安住并不是发呆
无造作的安住并不是发呆。发呆的状态并不具有修止的要素觉知,那是因为在修持时,不知修持的功德、原因和方法所致。无造作地安住,则是在明了修持的动机、目的之下,保有觉知的安住状态。

保持一种知道在做什么的觉知而心不散乱,这是一切修持中最根本的方法
保持一种知道在做什么的觉知而心不散乱,这是一切修持中最根本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勤加练习。比如:喝水时,心是可以不散乱的。首先,我们要提起修持的心念,然后觉知着自己把水拿起来,喝下去,又把水放了下来。心里始终保有这种觉知,即是不散乱。

学习禅修也是个渐进的过程
学习禅修也是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你也许只能静下来几秒钟,过没多久,各种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就洶湧而来。基本的教法就是不要跟随这些念头和情绪,只要如实觉察在觉性中来来去去的一切即可。无论心中有什么念头起落,别太在意它,也不要试图压抑它,只要看着它来来去去就好了。

你可以在情緒上来时做修持,你不需要跑到一个特定的地点才观察这个情绪
你可以在情緒上来时做修持,你不需要跑到一个特定的地点才观察这个情绪。修悲心也是一样的,你不论在任何地点,任何情境都可以修。当然,任何时间也可以修。努力地做的仁慈些,依次类推你可以做这样的修持,而完全不必放弃你世俗的事业。

若能让自己放轻松,心理上退一步
若能让自己放轻松,心理上退一步,我们就能开始认识到,种种念头不过是在海阔天空的心中来来去去的现象,而心就像虚空一样,无论其中发生什么,虚空根本不受干扰

禅修技巧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如何安住自心
禅修技巧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如何安住自心,跟心互动,而不是被心牵动。

将纯然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体验上,就是禅修
将纯然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体验上,就是禅修。即使神经元以我不知道怎么禅修的念头出现,只要你能看着它,那么它也可以成为禅修的助缘。

仇敌对我们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利益的
仇敌对我们是非常重要、非常有利益的。若没有所谓敌人的话,就不会有一个信念使我们想去修忍辱、修慈悲。对一切伤害我们的外境或仇敌,若我们能对这些境界生起一点点修持,跟我们在一个衣食饱满的地方自己去观想、修持的功德相比,能对仇敌生起一分一秒修持的心,这功德是更大的。


共 1000 个站点,每页 30 个,分页:1 [2] [3] [4] [5] next
资源搜索   【手机版入口
站长推荐
高中常见动词的错误用法
表语从句用法讲解
主谓一致
倒装结构
引导的主语从句的what
不定式一般式用法
法苑珠林 释道世 卷八十五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将来完成时的定义、用法、结构...
英语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典型...
18种名词做主语时的主谓一致...
不能用被动语态的情况
other, the oth...
初中英语定语从句讲解
最新收集
小溪中的水草随着水流摇曳着身...
溪水在流淌过程中不断冲刷着自...
小溪边的石头被溪水冲刷得十分...
溪水在流淌过程中滋润着两岸的...
小溪两岸的植被茂密,为溪流提...
溪水在流淌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
小溪中的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溪水在流淌过程中不断净化着自...
小溪边的绿草如茵,为游客提供...
溪水在流淌过程中遇到弯曲的地...
小溪中的石头在溪水的冲刷下变...
溪水在冬天的寒冷中会结上一层...
小溪边的树木在秋天换上了金黄...
溪水在流淌过程中遇到陡峭的地...

Copyright (c) 2024 aix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进入旧版本

粤ICP备15078687号